蔣經國路線是追求國家統一│桂宏誠

蔣經國路線是追求國家統一│桂宏誠

為紀念蔣經國先生逝世34周年,退輔會、政戰學校和救國團三單位,共同主辦了「紀念經國先生音樂會」活動,退輔會還發出新聞稿說明「為什麼要紀念經國先生?」其實,經國先生除擔任過總統,還是退輔會的創辦人、任期最久的主委,紀念他何須特別發新聞稿說明?這才是最應探究的「為什麼」!

20220204

紀念經國先生豈須說明?

經國先生是民進黨制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中,「威權統治時期」的統治者,但他迄今仍是最受台灣民眾肯定的總統,遂沒有像蔣介石那樣遭到民進黨刻意地「魔頭化」。儘管如此,民進黨政府紀念經國先生,勢必與其塑造「威權統治時期」瀰漫著黑暗與恐怖的氛圍有所扞格,甚至那正是台灣締造「亞洲四小龍」經濟奇蹟的輝煌時刻,也難以見容於民進黨對「威權統治時期」的歷史述說。因此,過去民進黨對經國先生主政時期的貢獻,大多採取漠視的態度。

不難理解,退輔會主辦紀念經國先生的活動,必須高調地提出讓民進黨及綠營支持者不會不滿的說法,而這就是退輔會為什麼發出「為什麼要紀念經國先生?」新聞稿的根本原因。同時,民進黨深知,既然難以撼動民眾對經國先生的崇敬,不如運用所擅長「偷換概念」的伎倆,把經國先生主政時的政策理念,偷換成和民進黨一樣的台獨路線,或許還可能騙過若干藍營的支持者。

蔣經國路線被偷換概念

退輔會在新聞稿中指出,經國先生有六項值得稱頌的大功勞,分別是「反共」、「發展經濟及建設」、「拔擢人才」、「走向本土化」、「開明統治」和「革新」,但其內容多所有以部分事實推論誤導的情形。尤其,在最後的結論還說:「蔣經國路線就是『反共、革新、保台』,我們在紀念蔣經國之餘,這是朝野人士特別是國民黨人應該省思學習的地方」,更將經國先生的路線刻意誤導成和民進黨一樣。

以「反共」而言,退輔會新聞稿謂「面對北京的統戰攻勢,他『堅持三不』的反共國策,但務實地放棄反攻大陸,改採『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號召,也就是將兩岸定位為生活方式及制度之爭,並開放老兵返鄉探親。」此處既然提到「將兩岸定位為生活方式及制度之爭」,即表示放棄的是以「軍事」反攻大陸,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政治反攻,而且反對的是共產主義和其制度。然而,鄧小平推動的改革開放政策,又豈仍是原先「反共」所反的共產主義?

經國先生積極追求統一

事實上,經國先生面對1979年元旦起,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改和北京政府建交、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以及中共對台改採和平統一方針,一開始確實仍堅守「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但國民黨在1981年3月底至4月初舉行的第12次全國黨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強調「建設台灣與統一中國是不可分的。惟有建設台灣,才能實現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也惟有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才能使台灣永遠保持安定與進步」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並要求國民黨以「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三分敵前,七分敵後」和「以政治為前導,以軍事為後盾」的統一中國政策指導方針。換言之,經國先生的路線是要積極完成統一中國,何來退輔會所言僅係消極地「保台」?

統一和談是蔣未竟之功

從目前已出版關於經國先生時期,委託「密使」與中共溝通的情形可知,1986年開始,台灣內部和國際情勢均有許多重大變化與新挑戰,促使原先的「三不政策」必須有所調整。在經國先生委託的「密使」沈誠,奔走兩岸的溝通下,1987年3到4月間,已向中共表達「三不政策」將調整為「官民有別」,亦即將開放純粹的兩岸民間交流,但政府「不鼓勵」、「不支持」和「不壓制」。

同時,國、共雙方還取得了將進行「兩黨對等談判,中央層次」的共識,希藉雙方各自的優勢,共同發展國家經濟,慢慢再求政治上達成國家統一。

從上述「秘史」發生的時空脈絡來看,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同年11月2日開放兩岸探親,其根本理由,均不是退輔會新聞稿所說,係因「面對黨外運動的挑戰及黨政體制的守舊」等的「革新」。

依據密使沈誠的說法,1987年9月,經國先生已向他透露正在考慮與中共和談的人選,無奈隔年1月13日經國先生病逝,兩岸對等談判告吹。1月14日,中共中央向國民黨中央發來唁電,表達哀悼之意。由此可知,「反共、革新、保台」是退輔會偷換概念後,所「捏造」出的蔣經國路線。

國民黨目前的路線是「護台灣、保民主、拚未來:重返執政」,已和民進黨無甚差別。退輔會要國民黨人「省思學習」蔣經國路線,無非是想將國民黨打成「中共代理人」。然而,沒有追求兩岸統一的目標,就不是蔣經國路線,這才是國民黨該省思之處。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會董事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桂宏誠
  • pages: 10
  • 標題: 蔣經國路線是追求國家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