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解放運動與近代歐洲思潮│湯元智

猶太解放運動與近代歐洲思潮│湯元智

德國學者松巴特(Werner Sombart, 1863-1941)在年輕時曾得到年邁的恩格斯讚賞,稱他是德國唯一讀懂馬克思《資本論》的經濟學者。當時大家十分關注何以資本主義興起於近代歐洲,松巴特試圖從歷史脈絡中找答案,因此出現了注重經濟史的歷史學派。

1902年松巴特推出巨著《現代資本主義》(Der Moderne Kapitalismus),探討由中古封建主義向近代資本主義過渡轉變的起源與過程,即近代資本主義的原型是何模樣。在梳理歐洲近代經濟史時,他注意到猶太人對促進早期資本主義發展起到了特殊作用。他的《猶太人與現代資本主義》一書,可與其好友韋伯(Marx Weber)所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姐妹篇,兩者都專以特定的社會群體為研究對象。

猶太人與資本主義興起

封建主義晚期/前資本主義時期的那幾百年間,生活在中歐大地城鎮裡的猶太人,不見容於保守排外的行會,只能在社會縫隙裡鑽營謀生。他們從事高利貸和商品生產與交換等活動,篤信利益至上原則,所有的商業行為均以逐利為目的,而非僅僅止於交換。對於保守停滯不前的莊園經濟和行會制度的中古社會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聞所未聞。不知不覺間,這群猶太商人編織出一張經濟活動網路。城鎮與鄉村、手工業者與農人、手工業產品與農產品,資本與生產,這些原本互不相關的人群和他們各自的生產行為,甚至商人與王權之間的政治領域,合理且有機地涵蓋在這張大網之下,為資本主義從萌芽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進學者更進一步點出,離開傳統猶太社群的這群猶太人想法激進,或可稱為近代歐洲最早期的進步分子。

猶太教的教義、教規嚴格繁瑣,涉及信徒從生到死,以及死後的方方面面,連日常生活細節也不放過,例如飲食方面必須符合Kosher。猶太民族賴之以凝聚向心力,以至於他們雖迭遭迫害,流亡異域上千年,仍能維繫道統不墜,民族不亡。惟全方位控制的負面影響極為沉重,很多人紛紛離開了封閉的猶太社區,到自由城鎮謀求新生,新生即是解放(Emancipation)。他們反宗教、反傳統、反權威,追求無拘無束的無政府思潮。

18世紀德國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家族的例子,是松巴特所描繪的猶太人逐利商場,累積財富,行有餘力則逢迎政治權力,遊走把玩政商兩界(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到民族國家王室開給他們無數的特許狀),所能達到的巔峰狀態。

此外,有更多背棄傳統的猶太人,在思想文學藝術等近代歐洲文明各個領域大放異彩,其中不乏大師級人物。

歐洲出現猶太解放運動

啟蒙運動期間一些具有良心的歐洲學者開始呼籲,給予當時仍飽受社會歧視和法律限制的猶太人同等國民地位,由此拉開了猶太解放運動的序幕。各國紛紛更改歧視性法律,視猶太人為同等國民,享有一般國民應有的權利與義務,猶太人的社會地位隨之大幅提高。同時間,猶太人也迎來了他們自己的啟蒙。

進入19世紀,已經解放和經過啟蒙的猶太人,開始在各地嶄露頭角。德國作曲家孟德爾松出生後,父母一直未讓他接觸過猶太教,7歲時即受洗成為基督徒。馬克思的父親年輕時就已放棄本教,皈依基督教,所以馬克思是天生的基督徒。佛洛德根據心理學專業知識來理解宗教,不認為猶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在現代社會還有存在的必要。德語小說家卡夫卡在他的日記裡,一再懷疑地追問自己和猶太人到底有何共同之處。愛因斯坦從不隱藏它對宗教的態度是不可知論者,他也從不認同他的猶太同胞是「上帝的選民」。

猶太人對歐洲/西方文明的影響,19世紀是一道分水嶺。之後猶太人融入歐洲社會,或說歐洲人接納了他們,雙方結為盟友。注入猶太新血的歐洲/西方文明(世俗的)如虎添翼,在前進的道路上快速奔跑。當然,歐洲民族國家觀念確立後,各國對猶太人的觀感不全是正面的。

「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發生在法國第三共和時期,此案是一次反猶太力量的大集結。法國大文豪左拉因聲援德雷福斯而遭到法庭審判,被迫流亡英國。思想先進如法國尚且如此對待本國的猶太人,猶太人在其他國家的境遇可想而知。那時確實有很多歐洲人懷疑猶太人是否有祖國的觀念。原籍奧地利的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在納粹興起後的餘生裡不斷流亡,他的經歷影射出民族國家有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態度。中古時期遺留下來對猶太人深度不信任的傳統,上升到對猶太人是否效忠祖國的懷疑,茨威格正好坐實了歐洲人的懷疑-工人無祖國,難道與此有淵源?

馬克思主義與一神論信仰

如此看來,湯恩比所言不虛。無論是歷史或今天的現實都顯示,現代歐洲/西方的文明發展有兩條線,而非單一軸線所主導。由是,當國人討論歐洲/西方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時,是否應對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影響巨大的基督教/猶太教的思想一併考慮進去,而非僅關注從古代希臘一躍而至近代歐洲理性科學,那條單一線索?

眾所周知,馬克思是猶太人,馬克思主義者如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和托洛斯基(Leon Trotsky)等也是猶太人。不少經過啟蒙後的猶太人轉身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徒,他們與大多數猶太人並無不同,出身於家境良好的資產階級。我們總不能繼續認為,他們各個良心發現背叛了自己的原有階級,加入無產階級的革命隊伍。

治思想史雖不排斥但不該止於道德說教。如此多的猶太人投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歐洲社會的特殊群體究竟有何關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淵源,是否含有基督教/猶太教一神論的元素?這些問題都很值得進一步推敲。

馬克思年輕時就認定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當時他已成為無神論者,不僅摒棄基督教,也背離了猶太社區,這在當時屬於激進行為。現今教會勢力雖不如前,但一般人仍然忌憚被逐出教會的嚴重後果。「無神論」是「有神論」(包括一神和多神信仰)的反義詞,這在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三大一神教的世界裡很容易理解,但移植到中國,就水土不服了。絕大多數國人依循傳統不信三大教,也沒有其他的宗教。我們既未受過洗禮,更未宣布棄教,何來無神論者之有?

探索歷史之終極目的

列寧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學說三大要素之一,惟對此一要素的歷史淵源未能交代清楚,令人陷入困惑。後人已根據思想史的發展脈絡,認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與先前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有方法論上的先後傳承關係。黑氏歷史哲學表達:人類歷史的所有活動都指向一個唯一的最終目的,唯有此最終目的,人類的活動、歷史/過程才有意義。不過,「歷史目的論」、「歷史決定論」、「歷史規律論」均非橫空出世的創造發明,其思想又有何淵源?

探索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屬於理性的思維範圍,其動機不難理解,經過啟蒙洗禮的歐洲,遲早將對其思想家提出如此要求。研究歷史之終極目的,並將歷史/過程的意義附屬於終極目的,論及其思想根源則比較複雜。摩西帶領族人出埃及時期大約稍早於西周,當時中國先人的精神世界開始出現緩慢,但堅定地離開以神為中心的過程。500年後,中國出現「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及「以有涯隨無涯」等孔莊思想,顯示,先人思想已脫離了神的世界,成功踏入人文世俗。

孔孟老莊在世的西元前6世紀至4世紀,正是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思培(Karl T. Jaspers)在《歷史的目標起源》中歌頌的人類思想史上的「軸心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三位雅典大哲所關心的是人的世界,而非神的世界。在他們之前的古代愛智者傾向於探討宇宙出現的初始問題,而非終極目的;他們試圖做出唯物的解答,視水火土氣等物質為宇宙最初始的元素,而非一神教的上帝創造一切。那時古希臘人信仰多神崇拜,不會全神貫注在一神教思想的大哉問。既然與古希臘文明無關,我們只能依循猶太教/基督教的線索,追溯目的論的淵源。

(作者係旅美文史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湯元智
  • pages: 80
  • 標題: 猶太解放運動與近代歐洲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