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兩會後的台海關係形勢│黃清賢

大陸兩會後的台海關係形勢│黃清賢

2024年中國大陸全國兩會,亦即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依慣例於3月在北京盛大舉行。雖然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的祖國統一部分未提及「和平」二字,但國家主席習近平隔天參加政協聯組會談及祖國統一時提到「和平」,顯見大陸對台政策仍對「和平統一」抱持希望。

中國大陸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外來干涉的力道愈來愈強烈,例如今年的對台工作會議,以「打擊」台獨分裂、「遏制」外部勢力干涉,來清楚表達態度。台灣當局需要正視這樣的形勢發展,以避免美國CNN評論員所言,讓台灣「從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變得更加危險」。

大陸官方的對台政策宣示

在今年的對台工作會議上,工作重點就是鞏固擴大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掌握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換句話說,這就是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與外來干涉的體現,只要台獨分裂、外部干涉有動作,「一個中國」的力道就會愈強。

因此在政府工作報告就可以看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習近平主席也在政協會議的聯組會上強調,不斷壯大反獨促統力量,也就是台灣議題是大陸核心利益的核心,絕對不可能容許台獨分裂,外來干涉有空間,倚外謀獨、以台制華將遭到大陸的強力打擊與遏制。

當然,如前所述,「和平統一」仍是大陸對台政策的主旋律,所以不只對台工作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習近平更指出,要積極推動兩岸科技、農業、人文、青年發展等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團結海內外、島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愛國力量,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台海當前形勢仍不容樂觀

雖然大陸對台政策仍在「和平」的主軸上,但近期突發事件卻讓人懷疑台灣執政當局存有「居危思安」的誤判。例如金門大陸船隻翻覆事件協商迄今仍遲無結果,反映出民進黨當局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兩岸溝通管道斷絕,一件海上執法爭端居然捲起政治風暴;如果還繼續用意識形態對抗,拉高爭議,只會徒增兩岸擦槍走火的風險。

表面上看,一個理性政府應該會和平解決金門翻船事件,所以不排除民進黨內有鷹派想拉高事件爭議,升高兩岸敵意,藉以增加談判籌碼,甚至強化台獨力量;但若抱持這種操作意圖,就是非常危險且不負責任。畢竟金門緊鄰著廈門,從地緣關係、綜合軍力的對比等角度來看,台灣在主客觀上皆處於劣勢。

如今,金廈實際執法分界線的默契已難再回頭,就像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後,海峽中線不復存在;一旦台海衝突進一步擴大,民進黨政府要如何面對呢?難道要讓青年子弟為了可避免卻不避免的衝突開赴前線嗎?

面對兩岸關係的理性抉擇

從整體環境觀之,美國在今年11月就要舉行大選,即使反中是美國國會當前的口號,但不論是執政的拜登政府,或是再度叩關的川普,都不會想讓中美對抗白熱化。因為執政黨需要穩住情勢,在野黨也不能讓中間選民害怕,加上烏克蘭已出現武器難以為繼的劣勢,以哈戰火也出現以色列總理面臨要求下台的國內抗議聲浪,美國絕不會希望在選前台海地區也爆發衝突,所以台灣想藉美國增加台獨籌碼的企圖根本難以達成。

再者,根據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的數據,2023年截至11月為止,台灣對大陸出口占比由42%降至35%,創下新低;但另據財政部統計,台灣2023年的出口總額比上年減少9.8%。簡言之,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度雖有降低,但卻未從其他貿易國補足,台灣應該思考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兩岸關係緊繃,大陸對台的單向關稅減讓待遇終究還是要回歸市場機制;台灣在國際經貿與產業鏈上,若繼續扮演「脫鉤斷鏈」的前緣角色,前景恐怕難以樂觀。事實上,台灣目前占有優勢的半導體、精密機械等產業,大陸已在積極發展中,涉及兩岸產業利益分配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大陸也正著手進行貿易壁壘調查。觀察兩岸經貿走向,台灣面對可能失去的優勢,實在應該未雨繆綢,理性思考如何謀求產業的未來發展。

進而言之,若從地緣政治經濟、產業發展互補、市場開發便利等因素考量,同文同種的大陸,仍是台灣經貿發展的重要活力來源,當全世界政要仍絡繹不絕前往大陸,尋求自身國家利益,台灣沒有理由放棄自己的比較優勢,自絕於台灣最大外匯來源的大陸。

況且,台灣政治、軍事的和平與安全,主要取決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台灣更應在憲法一中的格局下,重拾「九二共識」中的「一中」與「統一」內涵,構築兩岸的共同政治基礎,藉由大陸對台政策的「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主軸,尋求台灣的政治經濟利益最大化,這才是台灣的正確道路,更是台海和平穩定發展的最佳出路。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附加資訊

  • 作者: 黃清賢
  • pages: 26
  • 標題: 金廈海域衝突凸顯兩岸必須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