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國兩制」污名化的剖析與澄清|庒吟茜
「一國兩制」在台灣社會被嚴重污名化,尤其2014年香港「占中」事件發生後,甚至出現了「一國兩制」已經失敗的論調。那麼,為何「一國兩制」會在台灣被污名化?「一國兩制」果真失敗了?大陸對「一國兩制」的態度究竟怎樣?為回答上述問題,本文將對「一國兩制」在台灣被污名化的來龍去脈進行剖析,並力圖還原「一國兩制」及其實施情況的真實面貌。
在台被污名化的說辭
台灣對「一國兩制」污名化的內容,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誤認是「吞併」陰謀
在多數台灣民眾看來,「一國兩制」是大陸妄圖「矮化」和「吞併」台灣的制度設計,不但沒有正視中華民國(或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等」地位,而且不符合兩岸「分裂分治」的現狀。同時,「一國兩制」將台灣等同於港澳,把中華民國(或台灣)從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降格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是對台灣的「矮化」,充分體現出大陸無視現狀。可以說,「一國兩制」在台灣只剩下一個意識形態色彩極強的政治符號。
(二)誤認體現大陸不民主
很多台灣民眾認為「一國兩制」體現了大陸的「不民主」,這主要有三層含義:其一,它是大陸自行設計的制度安排,並沒有經過台灣人民的同意,此為程序上的不民主;其二,它沒有給予台灣民眾選舉大陸地區領導人的權利,此為對台灣民眾實質上的不民主;其三,它沒有給予大陸民眾在台灣地區的民主權利,此為對大陸民眾實質上的不民主。所以,一些台灣民眾認為,「一國兩制方案既歧視國民政府,又歧視台灣民眾,也歧視大陸民眾,這樣一個方案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三)誤認香港實踐失敗
回歸以來,香港出現了諸多問題,這些問題被視為「一國兩制」在香港失敗的表現。2014年9月香港爆發「占中」事件和2015年6月政改方案在立法會被否決之後,台灣社會關於「一國兩制」已經失敗的論調甚囂塵上。
概括而言,台灣社會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已失敗的含義主要有三層:一是《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所許諾的自由民主並未很好實現,比如雙普選的延期、對媒體管控的收緊和對反對運動的壓制等;二是回歸以來香港出現了經濟發展低迷、貧富差距擴大、房價飆升和香港人與內地人的矛盾凸顯等;三是香港民意逐漸疏離,比如市民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反對、日益高漲的街頭抗爭和「港獨」的出現等。
(四)把香港實踐當作對台的「警示」
台灣社會關於「一國兩制」在香港已經失敗的論調還延伸出兩個推論:一是「一國兩制」本身有問題,根本無法實行,即便強行實施也會帶來不良後果;二是大陸中央政府不守政治信用,干預香港自治事務,在香港實施「真一國、假兩制」,並認為台灣不能步香港的後塵,否則「今日香港」就是「明日台灣」。
(五)大陸放棄「一國兩制」
近些年,大陸官方在重要涉台官方文件和講話中提及「一國兩制」的次數和頻率大幅減少,這本是大陸出於對台工作策略的考量,卻被誤讀為大陸打算放棄對台實行「一國兩制」的重要信號。1987年「一國兩制」首次被寫進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在其後的20年中「一國兩制」都在該報告中涉台部分占重要位置,然而2008年後涉台部分不再出現「一國兩制」一詞,取而代之的是「認同『九二共識』」、「促進和平發展」和「反對『台獨』」等提法。台灣社會據此認為,大陸已放棄了在台灣實行「一國兩制」的設想。
被污名化的原因與影響
(一)被污名化的主要原因
從本質上講,台灣民眾抨擊「一國兩制」,並非因「一國兩制」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他們根本不願統一;他們詆毀「兩制」的真正原因在於牴觸「一國」,所謂香港問題不過是「借題發揮」而已。
當然,藍綠兩大陣營拒斥統一和「一國兩制」的具體原因不同。藍營堅持「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從法理上說,其與大陸的紛爭是「一個中國」框架下的政權之爭,即「誰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中央政府」,因此,其雖反對「一國兩制」,但與大陸的矛盾焦點主要在於「兩制」,即認為「一國兩制」試圖將中華民國降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沒有尊重「中華民國主體性」。
換句話說,藍營反對「一國兩制」更多是因為「矮化」問題。而綠營則堅持「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其與大陸的紛爭主要是主權之爭,因此,其對於「一國兩制」的反對主要體現在對「一國」的反對上,即認為「一國兩制」將「獨立的台灣」強行納入中國版圖,沒有尊重「台灣主體性」。換句話說,綠營反對「一國兩制」更多是因為「吞併」問題。
另外,一些其他原因也加劇了「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污名化:
一是「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對台灣的負面影響。據民調顯示,香港的反對運動每出現一次,台灣對「一國兩制」的負面反應就會被強化一次。由於「一國兩制」並未在台灣實施,因此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的觀感很大程度上來自香港的評價。然而,大部分香港中間派和親泛民派媒體對「一國兩制」的評價很低,且充滿了誇大其詞甚至無中生有。
二是台灣政黨和政治精英對「一國兩制」的共同詆毀。無論藍營還是綠營的政治精英,為了拿到選票,都強烈批判大陸提出的「一中」或統一框架,以表明自己「捍衛台灣主體性」的決心。馬英九雖在法理上堅持「一國兩區」,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很少提及,一個重要原因正是「一國兩區」與「一國兩制」均包含「兩岸一中」的意涵,極易造成選民的反感。國民黨尚且如此,民進黨對「一國兩制」的污蔑更是無以復加。
(二)污名化產生的影響
第一,使「一國兩制」在台灣備受冷落和排斥。台灣民眾不瞭解「一國兩制」,不是因為「一國兩制」多麼深奧複雜,而是因為根本沒有興趣去瞭解。如此下去,「一國兩制」在台灣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第二,加劇台灣民眾對統一的抗拒。儘管大陸官方一再申明,「一國兩制」台灣模式不同於目前的港澳模式,但在台灣民眾看來,「一國兩制」就是港澳模式,就是企圖將台灣從一個「獨立民主的國家」變為一個「沒有自由民主的省」。更為重要的是,不願統一與拒斥「一國兩制」之間存在著相互強化的關係,兩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弱化台灣民眾對「一個中國」的認同。台灣民眾將香港問題的根源歸結於大陸的「背信棄義」,要麼認為「一國兩制」從一開始就是騙局,《基本法》壓制了香港的民主發展;要麼認為大陸開始提出「一國兩制」時可能懷有真心,但隨著經濟崛起,大陸已打算收緊、甚至推翻「一國兩制」。不難看出,「一國兩制」的污名化不僅加深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偏見、破壞兩岸互信,也削弱了他們對「一個中國」的認同。
第四,強化台灣社會內部的「主體性共識」。雖然台灣社會撕裂嚴重、藍綠矛盾重重,但在「捍衛台灣主體性」和反對「一國兩制」方面卻非常一致,這成為凝聚藍綠共識的重要途徑。
對「一國兩制」的澄清
(一)大陸並未放棄「一國兩制」
從近幾屆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來看,其涉台部分都會出現「一國兩制」一詞。從大陸最高領導人的講話來看,2008年之後雖然提及「一國兩制」的頻率變少,但也並非完全沒有提及,比如,胡錦濤總書記就曾在2008年12月和2010年1月的兩次講話中提到「一國兩制」,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於2014年9月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就「一國兩制」發表專門講話。更為重要的是,「和平發展是邁向和平統一的一個階段,中國大陸從來沒有把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割裂開來」,因此,作為實現和平統一的最重要政策方針,「一國兩制」自然也不會被大陸所放棄。
(二)香港問題另有癥結
與香港一樣,澳門也實行了「一國兩制」,卻蓬勃發展;可見,「一國兩制」並非「病灶」所在。那麼,香港問題的癥結究竟是什麼?筆者認為,是香港所處的特殊轉型階段及其所產生的結構性矛盾。回歸後,香港面臨著三重轉型:一是由殖民地區轉為非殖民地區,故會面臨嚴峻的去殖民化任務,極易導致國家認同危機;二是由「港督專權、委任兩局」的專制統治轉為「雙普選」的民主政治,故會面臨民主化的重大任務,極易導致民主治理危機;三是香港從扮演大陸與世界的經濟橋樑轉為更加獨立的經濟體,面臨了經濟重新「實心化」的任務,極易導致經濟衰退危機。這三重轉型及其所引發的危機才是香港問題的根源所在,若沒有「一國兩制」,香港的問題將會更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香港與台灣在政治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類似,譬如社會撕裂、民粹主義、分離主義、政治失序和民主空轉等,這是由兩地在時空上的雙重相似性決定的。香港面臨的三重轉型台灣也同樣面臨;空間上的相似性則更為關鍵,即兩地旁邊都矗立著一個體量龐大、但又與自身關係微妙的「他者」—大陸。
在「他者」的壓力下,港台的民主化路徑都發生了明顯偏離,在民主化訴求之外產生了本土化訴求,即台灣的主權訴求和香港的反中央訴求。顯然,煽動對抗情緒比宣講政策更容易吸引選票,因此台灣泛綠和香港泛民都熱衷於訴諸「反他者」式動員,兩地的本土訴求在民主制度下被不斷推高,民粹主義也越演愈烈。同時,外部的對抗性也延伸到了內部,最終導致港台社會的整體性撕裂和民主空轉。可見,港台的問題是其所處的特定時空背景決定的,「一國兩制」並非問題製造者。
(三)香港實踐未違背「一國兩制」
有些觀點認為,大陸的中央政府一直在阻礙香港政改,使得香港回歸以來的自由民主越來越少,甚至還不如港英政府時期。但綜觀歷史不難發現,香港民主化真正開始大踏步發展正是在回歸以後,不僅行政長官開始由選舉產生,選舉委員會人數由400人擴增至1,200人,而且立法會的委員會選舉也逐漸取消,分區直選委員的比例穩步上升。而且,至今為止,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三次釋法,均符合基本法第158條的規定。
(四)台灣模式會與港澳不同
台灣民眾認為大陸會將目前的港澳模式照搬到統一後的台灣,然而,「一國兩制」台灣模式並不等於港澳模式,因為大陸官方很清晰地瞭解台灣問題的特殊性。
其一,港、澳是英、葡兩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讓或租借出去的,大陸的主要談判對象是英、葡兩國政府,中國恢復行使對港、澳的主權符合國際法的相關規定;台灣問題則屬於國共內戰的遺留問題,大陸的談判對象是台灣當局。
其二,港澳在回歸前後均是中央政府下轄的地方行政單位,在回歸時也沒有獨立訴求;而台灣儘管不是一個主權國家,但卻有著強烈的國家訴求和國家意識,還擁有一整套完備的國家機器。
其三,港澳民主政治主要是在回歸以後獲得發展的;而台灣民主化迄今已有30年,大陸在設計「一國兩制」台灣模式時必須照顧到台灣的民主程序和民意。更為重要的是,「一國兩制」原本就是一個靈活的開放框架,其具體形式可以涵蓋單一制和聯邦制之間廣闊的中間地帶,是制度光譜上最靈活的一部分,完全可以不斷注入新內容,探索出適合台灣的新模式。
(五)仍是最佳的統一方案
雖然台灣社會將「一國兩制」嚴重污名化,但拋開兩岸的意識形態歧見來看,「一國兩制」仍是目前最佳的兩岸統一架構。首先,大陸不接受聯邦制,台灣藍營不接受單一制,因此要想實現統一,就必須找到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折衷方案。「一國兩制」儘管是單一制框架下的制度安排,卻含有折衷色彩,既能體現兩岸統一,也能兼顧兩岸差異。
其次,「一國兩制」具有區別於德國模式的獨特優勢。德國模式是一種吞併式統一,雖然統一的程度更高,但會耗費巨額的統一成本,並造成統一時的劇烈社會動盪。相較而言,港澳模式「讓兩種制度同時並存,共同發展。它通過最大限度地維持現狀,來減少統一後因制度差異而產生的制度碰撞」。考慮到大陸巨大的體量和兩岸複雜的關係,採取「一國兩制」能最大限度的維護穩定。
最後,「一國兩制」台灣模式並非由大陸單方面決定,而是通過兩岸協商談判來解決。台灣不是「一國兩制」的旁觀者,而是重要參與者,無論是統一前關於「一國兩制」台灣模式基本框架的整體把握,還是未來統一談判時的法律起草,台灣都有關鍵的話語權。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生)
附加資訊
- 作者: 庒吟茜
- pages: 60
- 標題: 對「一國兩制」污名化的剖析與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