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絲‧相思》驚艷客家戲劇魅力|陳淑英

《香絲‧相思》驚艷客家戲劇魅力|陳淑英

客委會與台北藝術大學合作,訂6月4日於國家戲劇院推出全新大型客家音樂歌舞劇《香絲‧相思》,以客家作家龔萬灶的散文〈油桐花〉為藍本,講述一段浪漫又遺憾的愛情故事。

2007年,客委會首次委託台北藝術大學製作全球第一部大型客家音樂歌舞劇《福春嫁女》受到熱烈迴響後,便積極以音樂及戲劇方式推廣客家文化。經過近10年等待,客委會再度與北藝大合作推出全新歌舞劇《香絲‧相思》,呈現客家音樂、戲劇及舞蹈表演藝術的全新感官體驗,顛覆大家對客家傳統表演藝術的印象,並進一步拓展客家表演藝術觀眾群。

10年前的《福春嫁女》以莎士比亞名劇《馴悍記》為藍本,將客家戲劇語言、舞蹈、音樂、服裝、傳統禮俗及建築環境等元素共創劇作中,著重揭示客家文化兼容並蓄、勇於開創、新舊融合的現代精神。《香絲‧相思》全劇則以客籍作家龔萬灶的散文〈油桐花〉為藍本,講述一段浪漫又遺憾、細膩又質樸的愛情故事,是一齣富涵詩意的客家歌舞劇。

言而未說愛情徒留遺憾

《香絲‧相思》故事時間橫跨1950到70年代,述說劉家患有殘疾的女孩滿姑,與製炭學徒李木生互有情愫,可是,李木生很猶豫,工作才初起步、未出師,根本不敢說迎娶的話;滿姑也因為自卑,不敢告白內心的情意,只能趁著夜間睡前向劉家另一名女性—養童媳平妹訴說。

平妹,是一個十分認命的養童媳,白天在田間灶下忙碌著,即便後來成為正式媳婦,但依然認份地投入工作,天沒亮就起身,從廚房忙到田間。她與滿姑一同長大,深知滿姑這份無法說出的愛情心事。

後來李木生被老闆派到遠處蓋炭窯,不幸因意外身亡,以致毫無音訊;滿姑不但在家守候落空,而且這朵小花竟然也是還沒成熟盛開,即先凋零枯萎死亡。等待對雙方而言,都是無言的遺憾。

《香絲‧相思》由創作類型多樣,橫跨傳統與現代劇場之間的李小平執導。他說,「思念」是此劇最大的一個內在動能,隱含太多「言而未說」的情感,非常糾結。

客家元素不會原樣再現

《香絲‧相思》故事簡單,劇中運用掛紙、相思樹製炭、油桐花、白鶴、夜合花等意象,串連節氣時序的時間軸線,以及山林、炭窯、廳堂、灶下到房間的空間軸線,並擷選改寫客家現代詩人曾貴海、葉日松等人的作品,予以改編入曲,以交響樂、八音來演出,隨著主角歌聲,感受客家語言的魅力。全劇長100至120分鐘,篇幅比一般戲劇製作略小。

李小平解釋,「故事容量寫夠說飽最重要,不需要為了戲劇通則的標準規格拖兩、三個小時。」而且從戲劇角度來看,不應該再用大家可辨識的文化現象和記憶等「櫥窗式」手法去演客家戲劇,他改用「滲透式」方法,將客家山歌、客家素材排列在新的組合裡,「全劇無一不是取材於客家文化的原型,只不過不是原貌的被再現。」

例如客家意象最深的「油桐花」被解構重組在文本、歌曲,或音樂、視覺裡面。「可能是散置在服裝的某一角或以多媒體呈現在房簷上,既是家庭實景,又是覆蓋屋簷上緣的樹景。」

又如山歌、小調、客家八音、採茶戲等藝術形式,是客家文化的精髓,維繫客家人的傳統文化,團結客家人的奮鬥情感。但是,這些元素在李小平眼中,不只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託,「你邊走邊唱山歌、邊往我家走來,我聽到也唱歌回應,直到你進到我家,入內喝茶。」李小平認為,山歌是表示朋友之間「距離的迎跟接」。

可以青澀但一定要誠懇

李小平說,執導本劇最困難的是選角。本劇因為是學院製作,演員多是在校青澀學生,表演質不高,幾名資深演員則是外場老將。「老有老的表演習慣要調,新有新的需要提升。」再加上音樂劇演員要能演能歌能舞,本來就難找,還要學客語,真是難上難。但李小平也強調,「我接受青澀,不要求參與者表演的像坊間百老匯一般,不過,一定要誠懇。」整齣作品排下來,「年輕演員像尋根,年長演員像重新檢視自己,雙方都對自己原型文化做了一次的再閱讀。」

李小平希望觀眾看完戲,再提起客家意象,不要只有花布、油桐花跟山歌,而是還能想到,油桐花落的時候,樹下有一個接花瓣女孩的身影,她告訴你很多故事……,你的情感將隨著樹梢上那隻白鶴飛翔綿延,「是一種情懷,一個過程,一個生命的紋理。」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淑英
  • pages: 86
  • 標題: 《香絲‧相思》驚艷客家戲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