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怨、止爭,才能救台灣|陳建仲

息怨、止爭,才能救台灣|陳建仲

民進黨在選後動作頻繁,顯想對國民黨趕盡殺絕,但這不是小老百姓的期待。朝野政黨及電視名嘴應該聽聽人民對經濟回穩,社會和諧、治安過得去的告求

當民眾都為內湖4歲女童命案感到震驚、痛心之際,接連又爆發街頭暴力無差別砍人,更令人感到惶惶不可終日。偏偏媒體、網路吵的是廢死爭議;股市瀰漫生技浩鼎爭議的同時,在泛綠營猛攻國民黨黨產外,又開出一條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和準總統蔡英文兄長也投資浩鼎股票的火線,朝野熾熱交火。民進黨選前宣稱,勝選不會整碗都端去,選後卻急於在立法院修法,強制2.28事件歷史解讀必須依「官方版本」、要廢國父、廢地方鄉鎮市長選舉,如同要趁國民黨現在被打趴時趕盡殺絕。但這真是台灣多數民眾要的嗎?

民眾要的只是小確幸

台灣公布3月份的出口數據,連14黑,顯示經濟嚴重衰退。電力已很吃緊,民進黨執意廢核;放著先進的核四廠不用,蔡英文要投資數千億發展風力發電,在遭颱風侵襲高頻率的海域設海上風力發電!在就業普遍不足時,把經濟重心放在減少人工投入的產業群,卻反過來冒陸客來台觀光人數驟減的高風險,讓有助消化就業人口的觀光業落入冰凍期;當台灣根本無力重整產業結構時,新政府動員大量寫手,大談台灣要脫離中國市場,要重新在國際競賽中站起來,要打世界杯,不要打中國公開賽……。

再看國民黨,黨主席補選洪秀柱果然再度靠著「黃復興票」力挺而出線;但她的黨務主管人事案公布後,竟然是馬、金人馬的二軍上陣,黨內譁然,不少黨籍立委公開反彈。

相信此時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心頭都會浮上一句:「夠了!」台灣真的鬧夠了,只是不知道藍綠政客們聽見沒?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看看、先想想台灣這些年來到底怎麼了?

1988年之前,台灣年均經濟成長率達到8%,之後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約在4%-6%,1990年2月的台股加權指數以2,160億元的天量創下歷史新高12,682.41點。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時,所有東協國家、香港、日本都慘遭重擊,南韓幾乎國家破產,國民平均所得只及台灣的六成。台灣在1999年時還能交出高達5.97%的經濟成長率,卻在政黨首度輪替一年後,交出-1.65%的成績。

朝野都知道,政權依靠選票、選票得靠政績。然而,從陳水扁執政開始,因為朝小野大,行政、立法互推責任;從此,國會爭鬧、整天休會空耗幾成常態,甚至打架打到國際媒體頭版。當教改推動時,家長、教育部兩頭爭執;教科書修改,學界開始選邊站,到現在還吵個沒完沒了。

今非昔比、每況愈下

再看兩岸經貿,從李登輝的南向政策、戒急用忍;到陳水扁翻來覆去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國民黨批評民進黨八年時期工廠家數減少5千多家、投資下滑、產業空洞化;台商出走大陸,造成台灣出口占GDP的比重達到70%之多,且更加依賴大陸的市場和勞力。

問題是,當兩岸經貿好不容易走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時代,馬英九卻交出難看的經濟成績,甚至兩岸和平紅利被打成「兩岸掮客紅利」;於是「太陽花運動」出來中止兩岸服貿協議,兩岸貨貿協商也半途中斷。民進黨政府還沒上台,就又是新南向、又是不承認「九二共識」,看來兩會協商機制又要重回爭爭吵吵的狀態。

但這些真的是民眾要的嗎?台灣人民在民主化的生活有沒有變得更好?還是也感染了民主治能衰退的症候群,致使行政、立法、司法和第四權都失去了應有的功能?當民眾還在期待「大政府」時,國家財政困窘已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地步,靠找替罪羊、怪中國,那台灣的內外問題只是被掩蓋而不是被治理;是被粉飾而不是及早做必要的翻修和改建。

瑜伽行法著名的哲學:「斷行、捨行、離行」,旨在讓人放下內心的執念,釋放無礙的自覺和能量。日本整理術專家山下英子藉此哲理提出整理居家物品的「斷捨離」概念,鼓勵日常生活應斷絕非必要事物的欲求、捨去多餘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檢視當前台灣的政治生態,在大選過後,正是各自陣營進行一次「斷捨離」的最佳時機。

依據「斷捨離」的概念,越丟不掉、越依賴的東西,可能正是自己不安全感的投射。從個人來看,是依靠名牌服飾、大量購物、貸款買豪宅名車以撐起虛榮感和存在感,從政治生態來看,是從政者個人或政黨對過往特定政治訴求和支持群的依賴。如果不能克服這些執著,都將因此而被過往的習性和既有的格局束縛和拖累;如果該斷不斷、當捨不捨、應離不離,對個人而言會變成沈重的壓力和多餘的負擔;對政黨就是包袱、是挨打的靶心和敗選的原因;不能一味討好「死忠」的,反而疏離大眾,否則再大的政黨也會難逃泡沫化。

政黨革心斷捨正是時候

就當下的台灣政局而言,首當其衝的是政黨依藍綠畫線的思考。1.16大選選民顯然出現跨藍綠的混合,政黨不能再依過去藍綠的概念而自我定位或政治結盟的敵我認知。

對過去的泛藍營而言,國民黨必須斷除對黨產的依賴,對政商人脈、軍公教族群和地方派系的倚重;同時,也不能再死抓「泛藍團結」、「打兩岸牌」的舊路線,而錯失對本土話語權的競爭力。對親民黨而言,外界最常談論的是何時才能走出「宋省長」時期的光環,而新黨則是如何揮別對「兩蔣時代」的眷戀,和台灣本土接地氣。

反觀泛綠營,重返執政的民進黨當下最該「斷捨離」的,首推過度操作政治議題和政治意識的教條化。畢竟執政靠的不是操作選戰策略,最終還是得交出成績。儘管追求轉型正義、還原2.28歷史真相等訴求,為民進黨牢牢站穩台灣本土最有利的戰略高地,但一旦過度依賴,重返執政後對兩岸關係和財經政策,阻力可能多過助力。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壓力,民進黨政策若過度「反中」,可能讓民進黨陷入特定意識形勢的泥濘中,錯失擴大格局和包容力的機會,也失去和對岸交手時策略的迴旋空間。 

台聯黨和新興的時代力量應「斷捨離」的正好相反,一個是對李登輝光環的依賴、另一個是青年網路的獨鍾。尤其是時代力量,對「反中效應」不能過度依賴,對財經的涉獵不能限縮特定議題,對論政的視野尤其必須進行調整,否則,不但不能作為當前青年網路時代的縮影,還可能成為被網民攻擊的「貼文站」。

救經濟才是王道

各政黨若能放棄不合宜且過時的政治主張和經營路線,不但能帶給政黨更自由的操作空間、釋放更大的動員活力;也能為台灣建構出新的全民共識,為政治生態的重整帶來新的起點。各政黨對過往眾多政治神主牌何妨在1月大選之後,進行必要的「斷捨離」。對政治生態做一次大掃除,應能為台灣的再起,注入新的活水和能量。

如今,民進黨完全執政,黨籍立委任何法案都應向全民負責,戒慎謙卑,不能有過去「搶頭香」、「提案就算交差」,並冀望國民黨擋下的投機心態。蔡英文此時應該思考,如何息怨、止爭,在政權交接之後,力求朝野、兩岸、社會和解,在三和解的格局下,全力搶救已經連14個月出口負成長的台灣。如果「轉型正義」是長期而且持續性的大工程,就不必急於選後立即磨刀霍霍,落人政黨清算的口實;更不宜冒險兩岸衝撞,讓台灣重回藍綠惡鬥的格局。

現在台灣人民能期待的只有早日讓經濟回穩、社會和諧和過得去的治安、小確幸的生活;這些微弱的告求,朝野政黨聽見了嗎?電視名嘴們聽見了嗎?

(作者係台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理事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建仲
  • pages: 10
  • 標題: 息怨、止爭,才能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