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對台灣機遇和挑戰並存|吳福成
「一帶一路」戰略沒有封閉性和排他性,對台灣形成重大機遇,台灣應積極參與優勢項目,拓展沿線商機,爭食新市場的大餅。
「一帶一路」是大陸面向亞歐非三洲開放的國家重大戰略,將致力建設跨區域陸海互聯互通網絡體系,並發展跨區域市場潛力,此舉可望重構全球經濟新格局。尤其「一帶一路」東連活躍的亞太經濟圈,西接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中西亞和非洲大陸的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所以,共建「一帶一路」可創造世界經濟成長的「第三極」,這之間也隱含著龐大新市場商機。
陰謀論不攻自破
近年來台灣參與各種區域經濟整合顛跛不前,加上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市場需求弱化,已導致台灣出口大衰退。面對「一帶一路」的前景看好,台灣絕不能錯失此一機遇,理應要有一番新思維和新對策,來迎向作為全球最長的跨區經濟走廊的「一帶一路」倡議,才能避免淪為「亞歐新孤兒之命運」。
面對「一帶一路」倡議,在一些政治立場不同的國家出現不少陰謀論,包括指控「一帶一路」旨在抗衡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並藉以擴張中國威脅勢力;「一帶一路」屬於現代版的「朝貢外交」、甚至有盜取安倍首相的「自由和繁榮之弧」外交構想之嫌。但仍有亞歐非和拉美更多國家喜聞樂見「一帶一路」此一新型的跨區域經濟合作模式,認為可帶來互利共贏。
除上述陰謀論,有些國家還質疑「一帶一路」推動的國際產能合作,是大陸為處理本國經濟成長減速的過剩產能,遂假托對外推動經濟合作,趁勢把高污染和高耗能產業向外轉移。但大陸在「一帶一路」的推進過程中,輸出的是國內生產網絡過剩的「有競爭性」產能,正好與沿線開發中國家發展經濟產業的產能不足形成有利互補態勢。
沒有封閉性和排他性
本質上,「一帶一路」是跨區域合作概念,不是一種機制,也並非政府間制度化的合作協定,更不強調意識形態,它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發展理念,完全開放和包容,不像美國主導的TPP具有封閉性和排他性。特別是,美國還把TPP和跨大西洋貿易暨投資夥伴協定(TTIP)作為跳脫世貿組織(WTO)架構的「雙翼」、企圖另外建立全球經貿新規則,而「一帶一路」則是藉由各種軟硬體建設的互聯互通,要營造良好的跨區域貿易投資便利環境,完全遵照WTO精神辦事。
日本方面扭曲「一帶一路」 是習近平的現代版「朝貢外交」,利用經濟利益「交易」外交關係,旨在化解「中國威脅論」。事實上,大陸歷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推進「一帶一路」並非政治性援助,而是採取符合市場規律的政策來共同建設跨區域發展。至於安倍的「自由和繁榮之弧」外交構想,這種企圖圍堵中國的「地球儀外交」戰略早已以失敗收場,反倒是「一帶一路」在加強沿線各國不同發展模式和文明對話、遵循市場規律、尋求利益契合,並無政治針對性,已獲得國際眾多掌聲。
美日方面經常抨擊「一帶一路」美其名在進行國際產能合作,實際上則在趁勢把高污染和高耗能產業向沿線開發中國家轉移。但跨國產能合作只是大陸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其中一項,即使是過剩產能也並非高污染和高耗能,而是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因素衍生的有競爭性產能,這對沿線開發中國家有彌補對方產能和利用不足的正面意義。
對台灣形成重大機遇
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對台灣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只要正確面對機會,務實迎接挑戰,即可趨吉避凶。
在機會方面,簡扼分析如後:首先,「一帶一路」倡議已經與越南的「兩廊一圈」、蒙古的「草原之路」、哈薩克的「光明大道」、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及歐盟的「容克投資計畫」形成戰略對接,將有助發揮沿線經貿投資機會的乘數效果。尤其「一帶一路」將有助提升沿線人口超過20億、17個伊斯蘭國家的基礎建設,帶動經濟產業增長,增加就業機會,穩定各國政治和化解社會矛盾,其市場潛力不可計量。
再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對工業化製造和產能及建設資本的需求相當大,參與沿線建設投資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台灣優勢或過剩設備、產能和資本正好可移轉到上述沿線國家,預估在投入建設的4-5年後即可長期穩定獲利。
據亞洲開發銀行估算,未來10年亞洲地區每年基建市場需求約8,000億美元,加上「一帶一路」市場的貿易總額至少也有1-2億美元規模,整體市場商機肥滋滋,台商相關產業應提前布局,經由參與性質類似私募基金的絲路基金,或通過國際聯貸,聯手兩岸拓展商機。由於台灣在海上絲綢之路具有地理優勢,未來參與建設並攫取商機的空間也很大。
台商應評估風險
至於挑戰方面,若台灣遲遲不參與「一帶一路」,其後果令人堪慮。首先,推進「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建設,大陸企業的運輸及物流成本將大幅降低,加上國際產能合作建構跨境產業鏈,以及「一金兩行」的金融支持,台灣若不參與「一帶一路」,未來在該區域市場必然喪失競爭力,出口恐遭排擠甚至邊緣化。
其次,「一帶一路」是大陸第一次從被動的全球化參與者變為主動的跨國合作新模式的創造者,同時也將進行生產環節的部分移轉,並拉長跨境產業鏈,台灣若不能與時俱進積極參與,會在全球價值鏈處於不利的地位,乃至壓縮台灣中間產品出口大陸和「一帶一路」市場的空間,甚至發生被替代的貿易危機。
第三,推動國際產能合作是「一帶一路」的重要舉措,大陸並以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國製造2025」作為搭配,勢必有效強化大陸企業「走出去」的競爭優勢,台灣若遲遲無法參與「一帶一路」,對外貿易活動將遭遇強勁對手。屆時台商為確保海外市場只有「出走」一條路。
面對「一帶一路」倡議,台灣政黨輪替後因「恐中」慣性使然,恐怕不易支持台商參與其中。但「一帶一路」並非政府間制度化的合作模式,也不以意識形態為基礎,且堅持市場導向,台灣似不宜因政治立場自我設限。沿線70多個國家都已在區域合作議題找到自己的定位,台灣若能選擇本身具優勢項目積極參與,則可拓展歐美傳統市場以外的沿線市場,這對陷入出口衰退和經濟發展困局的台灣,會是重新翻轉經濟命運的好機會。
大陸商務部已把「一帶一路」戰略定調為:繼鄧小平提出建設特區、2001年加入WTO後的第三次改革開放。台灣絕不能坐失大陸第三次改革開放的宏大機遇。對台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大陸早已釋出善意,只要兩岸關係持穩,台商參與「一帶一路」、搶食新市場大餅是絕對有機會的。
總之,在「一帶一路」新市場中,機會與風險並存。綜觀「一帶一路」的市場風險,主要在地緣政治風險、政策體制不穩定、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對抗外部風險能力薄弱、匯率波動大、種族複雜、文化差異大、宗教信仰衝突等。台商應嚴謹評估風險和制定參與策略。
(作者係台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研究中心副主任)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福成
- pages: 32
- 標題: 「一帶一路」對台灣機遇和挑戰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