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奇的藝術人生|陳淑英

李錫奇的藝術人生|陳淑英

80歲的李錫奇畫家在接受專訪時,不僅談到他創作的過程,也細數了台灣早期畫壇的歷史,並談到他身為金門人的特殊際遇。

台灣現代繪畫大師李錫奇,今年80歲了。他中學時因為畫孫中山、蔣介石畫得很像,被導師李兆蘭認為有繪畫天份,推薦保送到台北師範藝術科,因而在17歲時離開金門家鄉,一個人坐船來台灣讀書。這個當年每晚伏坐桌前,耐心在畫紙上打格子對照描繪領袖肖像的少年,經過63年的持續努力,在台灣美術界享有盛名。他26歲即得到日本東京國際版畫展「推薦獎」(相當第二獎),並獲國家文藝獎。國立歷史博物館有感於李錫奇在台灣繪畫運動裡扮演的重要角色,4月底將展出「本位 色焰」展,精選他歷年作品80件,回顧其繁華如花的藝術人生。

展覽命題「本位 色焰」,是因為李錫奇以「本位」作為創作主軸,而超過半甲子的創作風格繁複多元,涵蓋版畫、書法、漆畫、水墨等形式,被已逝書畫家楚戈譽為「畫壇變調鳥」。聽到這個「名號」被提起,李錫奇笑著表示,「我就是一個很願意嘗試的人,年輕時比較敢衝。」

賭具昇華藝術品

關於這點,從他20歲初出校門便看出。當時藝術家創作木刻版畫,一般採用「構圖」「刻板」「印刷」傳統三步驟。李錫奇受到法國現代藝術家克萊因(Klein)爆發式即興創作影響,改採布拓法,將廢舊降落傘布浸泡在顏料中,再甩、拍、打在畫面上,留下特殊的力道色彩效果。

50年前民風保守樸素,藝術家多向傳統的水墨美學找創作靈感,但李錫奇大膽將民間底層的休閒娛樂如牌九、麻將以及骰子等賭具昇華為藝術作品。他將巨型的本製骰子,上下堆疊而立,把最上面那一粒切去一角,命名〈戒賭〉;將牌九依23456點排到12點,其中獨少1點,命題〈一點〉。他不但反傳統,還突破平面繪畫作品的侷限,變成立體展示品,是最早的裝置藝術。

李錫奇不但是創作者,也經營過4家畫廊,展現良好的藝術行政能力。就在50歲知天命之年,李錫奇放下經營有成的畫廊,跑到中國大陸進行兩岸文化交流。在參觀湖北荊州美術館時,他乍見楚文化的魅力,引發了對漆畫的興趣,並研究將生漆轉化為繪畫材料,創造出「風起水湧」與「亙古餘韻」系列,將他帶入另一個藝術高峰。

雖然李錫奇這麼擅「變」,卻也有堅持的「不變」。他始終強調「本位」,在現代與傳統中保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風格。他相信,「每一個時代都有其風格,畫得不一樣才有價值」、「畫一張很像、很美的畫不難,但就算你畫得跟古人一模一樣,也無法超過他,有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李錫奇敢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多方面地嘗試與探索,是否也反映出畫家的某些性格?「我的個性是比較調皮,所以朋友很多。」這話一點都不假。17歲獨自來台的他,朋友沒幾個,但師範畢業時,就與楊英風、秦松、陳庭詩、江漢東、施驛等人共組了「現代版畫會」。

突下船躲過炮戰

而在組織現代版畫會之前,曾發生一則「傳奇」。原來畢業當時,李錫奇打算先回金門一趟。「我已打包好行李,跟同學到基隆碼頭準備搭船回家。不過就在踏上甲板之後,突然停住腳步,把行李丟進船艙,拜託同學帶回去給媽媽,並請轉告『會坐下一班船回去』。」這個變卦改變了李錫奇一生的命運。因為一周後,金門發生了「八二三」炮戰。

為何決定暫不離開台灣?「可能是當時正好跟楊英風談到籌備『中國現代版畫會』,我知道回到金門不可能有這樣的藝術文化環境,所以才選擇留下來吧。」這關鍵的一步讓李錫奇自此留在台灣,改變了後來的人生。

之後他與席德進同時加入東方畫會,又跟楚戈、辛鬱辦了第一屆「現代藝術季」、第二屆時擴大邀請詩人、音樂家、舞蹈家、畫家參與,並因此認識詩人古月,兩人還在認識一個月的狀態下「閃婚」,轟動藝文圈。

1978年,好朋友朱為白在復興南路有一間房子,本來想找李錫奇開畫室教兒童畫畫,但他認為「好像在騙小孩錢」,建議好友「不如開畫廊」,朱為白也真的同意,這就是兩人後來合作主持的「版畫家畫廊」,期間他還邀請趙無極夫婦回台舉辦首次展覽、演講及座談,為藝壇當時盛事。2002年,他創作〈浮生十帖〉設定10個主題,包含太太古月在內的10個詩人朋友,在他的邀請下,分別題了10首詩。

李錫奇進入職場的第一份工作,多虧了李龍普老師幫忙及同學林美霞相挺,「我很感激他們的協助」。

當金門人很不幸

李錫奇自述師範求學時期,術科成績雖好,但一般學科成績只能算中下,畢業分發到宜蘭工作,他並不想去。有一天,他去板橋找同學,知道附近的中山國民學校正在興建校舍,同學建議他去試試看,「第二天我就一個人坐公路局,去學校毛遂自薦。」他看校門口坐了一個長輩,看起來像校長,就鼓起勇氣問:「報告校長,我是台北師範應屆畢業生,想到這裡當老師,可以嗎?」對方問,「你畫得好不好?」,李錫奇想了想回答:「我不敢說我畫得好,但學校需要的知識、成績,我一定會盡我最大力量去達成。」

「旁邊的人又問我『你是不是李龍普老師介紹的?』,我說『是是是』。」李錫奇笑著說,「事後我回學校向李老師報告這件事,老師聽了後說『可以可以』。」

另外,原來校長屬意的人選是林美霞,「校長去問她,你有個同學李錫奇來應徵。」林美霞聽後告訴校長,「那個人可以,一定對你學校有幫助。」校長聽了很高興,「那好,妳叫他明天來上班。」

李錫奇回顧過往,「這一生求職路、藝術發展很平順,但家庭生活很不幸。」1938年生於金門古寧頭北山村的他,讀小學時遭逢「古寧頭戰役」,居住地幾乎被戰火摧毀,全家被迫遷往母親娘家的鄰村吳厝避難。沒想到未幾年一個到處躲藏的逃兵逃到他外婆家,射殺了他的外婆及姊姊,那逃兵隨後在屋裡自殺,自殺前還放火燒掉房子。「做一個金門人真的很不幸」,對李錫奇而言,家鄉的回憶就像一朵多刺的玫瑰,想起來心就痛。

無論如何,李錫奇留在台北了,他參與了台灣現代藝術發展的全過程,並成為重要的一份子,而且創作60年不曾懈怠,「我別的什麼都不會,只會畫畫啊,既然走了這條路,就要珍惜、要去拚。」訪談時,畫家幾次提到,「最近老了,記性變好差,腿常常酸痛,很多想做的事做不了。」雖說如此,他仍不時關心展出作品裱框裱得好不好。想要做出好成績的精神,一如青年李錫奇。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淑英
  • pages: 72
  • 標題: 李錫奇的藝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