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以民間身分傳遞人民心聲│周忠菲

馬英九以民間身分傳遞人民心聲│周忠菲

馬英九今年4月率台灣青年學子來大陸11天,一是參訪大陸各地,二是在北京實現了「習馬二會」。回台後,馬英九再次強調以「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兩岸可對話的主張,同時呼籲賴清德不要忽視「大陸的橄欖枝」。國民黨高層調整了對馬英九大陸行的消極立場,國民黨立委傅崐萁也宣布要率團赴陸交流。

馬英九的「和平之旅、友誼之旅」出發前一度在島內備受壓力。沒有多少人或政黨相信,馬英九以私人身分出訪,在國民黨內又不受待見,能夠對當前艱困的兩岸關係發揮什麼作用,更不相信他能吹起兩岸交流交往的春風。

近來島內有一些人解讀馬英九的大陸行,認為今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可替代「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顯然,這是對「九二共識的曲解。此外,媒體用「兩岸穿針引線人」、「推動兩岸公權力對話」等用語,來分析馬英九大陸行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兩岸共同振興中華民族

本文認為,這些討論本身是一種正面現象,但存在著混淆民族與國家的概念,將偏離其真實含義。

本文的一個論點是,馬英九大陸行貴在其以民間身分,傳遞人民的心聲。其表現方式是在特定的時空中,顯示中華文化的歷史記憶,顯示中華民族不畏艱難、砥礪前行的精神傳承。他的團隊發出的是對中華文化尋根的心聲,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引發了兩岸共鳴。「習馬二會」將這樣的初衷、這種共同的民族與文化認同推到高峰。即大陸反覆說的「兩岸一家親」。

本文的另一個論點,是強調中華民族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強調要看到馬英九登陸前後,形形色色的反應,如美國AIT對台灣「新政府」的「緊盯」,如最近台灣軍方頻繁舉行軍事演習等。尤其要看到,目前台灣部分民眾在「國家認同」方面,仍然受到統「獨」偏好的影響。兩岸「反獨」的形勢仍然嚴峻。此外,台灣內部政治局面的東搖西晃,美國對台政策調整的影響,也將繼續折射到兩岸關係上。

兩岸的歷史文化連結

以下從馬英九及台灣青年大陸行,體現兩岸歷史文化連結重要性的角度,談談兩點個人感悟:

其一,展現對中華民族、對國家統一、對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執著信念。馬英九11天的行程中,在廣東翠亨村參訪了孫中山先生故居,深刻緬懷總理天下為公的精神。到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向同盟會先烈鞠躬致敬。在陝西,他參與祭奠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參拜了馬援祠、馬援墓。在北京,登上長城與台灣青年一起高唱《長城謠》。可以說,馬英九以其特有的方式,多次表達「兩岸中國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以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為傲的情懷。他也通過這「一路走來」告訴兩岸中國人,中華民族來自何處,中華文化為什麼有強大的凝聚力。

這些言行令人回憶起,馬英九在島內曾不怕得罪當權的民進黨,「拒絕為『台獨』路線背書」,果斷與「台獨」路線切割。例如不滿民進黨連續三年將「雙十節」的英文名稱,改為「台灣國慶日」(Taiwan National Day),拒絕參加民進黨當局組織的活動;指出「台獨」路線,誤導了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民眾,而「台獨」當政,只會把台灣帶向危險的境地。

其二,馬英九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的基礎。強調兩岸沒有政治分歧、沒有文化對立,應推動兩岸合作。這次他談到「中華」兩個字,表示「兩岸都是炎黃子孫,都屬於中華民族」,如果將其內涵展開,是他帶來的最重要收穫。也許,馬英九特有的民間身分,將允許他扮演一個敲鐘人的角色?

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兩岸中國人,這些概念的使用,一方面使兩岸民眾意識到,培養兩岸的民族文化認同是一件非常緊迫的事,另一方面,兩岸中國人民族文化的認同,將推動台灣政治舞台,朝顯現多元面貌的方向發展。這對國民黨內的「獨台」分子和民進黨的「台獨」分裂勢力,都將構成有力的遏制。

兩岸交流長江後浪趕前浪

馬英九返台後,藍營有人批馬英九「對大陸不夠強硬」,觀點之一,就是認為大陸推出了「中華民族這個大球」,主張台灣「要擋回去」。綠營不僅攻擊馬英九的大陸行,還繞著彎子說他們不是炎黃子孫。可見,馬英九訪大陸,最重要的效果已經顯現,就是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攔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交流交往,將出現「長江後浪趕前浪」的態勢。所以說,馬英九大陸行貴在以民間身分,傳遞人民的心聲。讓更多人感受到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所帶來的良好氛圍。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世界局勢動盪,兩岸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但「台獨」分裂勢力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他們也不可能放棄正在扮演的「挑釁中國」角色。因此,兩岸關係不僅是一家人的談古論今,還在於共同維護中華民族認同這一根本,且最終目標是歸之於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無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還是共同應對當前世界的大風大浪,這都是最重要的基礎。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周忠菲
  • pages: 30
  • 標題: 馬英九以民間身分傳遞人民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