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初探│胡勇
2023年9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黑龍江視察時,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同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質生產力」再次被提及。2024年1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11次集體學習,習近平首度對「新質生產力」做出系統闡述。2024年3月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
兩會期間,習近平也多次圍繞「新質生產力」發表談話。一時間,「新質生產力」成為全國上下的流行語,有媒體稱「再不理解這個詞,你就落伍了」。那麼,到底什麼是新質生產力?
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
「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是2024年1月底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產力下的定義,也是各界議論這個新名詞的概念基礎。
雖然上述定義足夠權威和完整,但對一般讀者來說還是過於抽象。既然是「新質生產力」,我們不妨從傳統生產力的特點入手,或許更容易明白前者「新」在何處。大陸知名的商業諮詢顧問劉潤,引用法國經濟學家薩伊的觀點指出,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來源是三種基本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勞動的人數越多,開墾的土地越多,投入的資本越多,增長也就越多。人們對這三種生產要素進行配置、組合、使用的能力,直接決定了一個人、一家公司、一個國家的生產力。而這種用三大生產要素來分析經濟增長的方法,就是「古典增長理論」,也就是所謂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
然而,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是有天花板的。因為以上三種基本的生產要素,都不是無限可得的,尤其是勞動和土地。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學術副院長王勇,在新鮮出爐的《新質生產力:中國創新發展的著力點與內在邏輯》一書中進一步指出,舊模式、舊生產力所生產的產品,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技術門檻比較低的,在國際競爭中已逐漸失去比較優勢,大陸的人口已轉向負增長,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帶來的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再,大陸自己的礦產資源、水資源,包括國際貿易環境,都已無法持續支撐粗放低效的經濟增長模式。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不可持續,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陷入瓶頸,解困之道就是大陸近年來念茲在茲的「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正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既然傳統生產要素難以繼續拉動經濟增長,更難以提高經濟發展品質,那就要向「創新」要生產力。有學者從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定義出發,提煉出1個核心、2個問題、3個特徵、4個要點、5個要求,組成了新質生產力概念的12345基本框架,有助於快速記憶和理解。
具體來說,1是一個核心,即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主導作用。2是解決兩個問題,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擺脫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3是三個特徵,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4是瞄準四個發力點,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綠色生產力、形成新型生產關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5是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
「新質生產力」不是大陸領導人奇思妙想的新發明,更不是從天而降的新生事物。根據學者的研究,美國等先進發達國家雖然不用「新質生產力」這個名詞,但實踐上一直是強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例如,美國一直有產業政策支持新質生產力,而且不少產業都是在軍方名下做技術研發和規模化應用的探索,並與商業資本一起推動技術路線的軍民兩用與平戰結合。同樣地,用習近平的話說,大陸的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根據《經濟日報》開展的「新質生產力系列調研」,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已經取得初步成果。比如,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達4.72兆元人民幣。其中代表新質生產力的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3.9%,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1.6兆元人民幣,軟體和資訊服務業規模增長17.2%。
在推動產業和科創協同創新方面,上海在加快打造張江、臨港等未來產業先導區的基礎上,2024年將著力建設產業創新網路,加快培育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等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持續培育產業科創「核爆點」。在推動數綠轉型融合化方面,上海已累計建成國家級標杆性智能工廠3家、示範工廠19家、優秀場景111個;在已建成的智能工廠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0%,運營成本平均降低30%。2024年,上海將再建70家市級智慧工廠,打造3至5家工業互聯網「平台+園區」試點示範,重點培育50家綠色供應鏈鏈主企業。
再比如,作為西部製造業重鎮的重慶,正在迭代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推動「重慶製造」加速邁向「重慶智造」。在打造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資訊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積極培育衛星互聯網、生物製造、元宇宙、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集群,高能級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加速形成,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當前,重慶正聚力打造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等四大科創高地,積極發展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16個重要戰略領域,構建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加快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而這背後是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據重慶市科技局局長披露,「去年(2023)我們解決了關鍵技術問題311項、卡脖子技術問題60項。超級智慧汽車平台SDA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實現突破。」
兩會閉幕後,李強首次調研的重點也是新質生產力,特別是北京的人工智慧產業。目前人工智慧產業是北京的主導產業之一。2023年北京人工智慧產業核心產值有望突破2,500億元,輻射產值規模超過兆元,成為全國人工智慧發展的領頭羊。
不會放棄傳統產業
讀到這裡,讀者或許會產生大陸獨尊「高精尖」的新質生產力,而傳統產業正在被拋棄的印象。為此,習近平在兩會期間專門做出澄清,「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據統計,儘管大陸新興產業突飛猛進,但傳統製造業仍是大陸工業經濟的主體,占比超過80%。有學者調研了上海的產業發展,發現上海曾有一段時間過於強調發展高新產業,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傳統品牌的保護不夠重視,導致很多老品牌和傳統產業沒落甚至消失,非常可惜。當然,傳統產業也需要對標新發展理念,跟上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潮流。事實上,新質生產力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升級,即使是最傳統的農業,如果能通過革命性的技術進行生產要素的創新型組合,比如採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的選種育種,數字技術支撐的自動化種植、收割、深加工等,也能形成新質生產力。
總之,發展新質生產力固然是大陸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先方向,但不能好高騖遠,急於求成,更不能先破後立,一哄而上。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組織學院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胡勇
- pages: 70
- 標題: 「新質生產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