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產能過剩,而是供不應求│張一飛

不是產能過剩,而是供不應求│張一飛

國與國的關係雖各有不同,但並非一個謎團。一個歷史悠久、地廣人多、鄰國眾多、經貿發達的國家,自然會有許多國際問題。如該國是一個大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就很大,而其國際關係也就更複雜。當今中美關係可以說是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個,其是否和平正常發展受到所有國家關注。而更重要的是,中美關係會影響到台灣的未來。

美、中兩國分處美、亞兩洲,距離遠,無邊界,兩國的歷史截然不同,不應該有嚴重瓜葛。20世紀初清廷腐敗,中國人民起義建立民國,不幸遭到西方殖民帝國和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以致民國建立不順,再加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勇抗戰14年。二戰後期,美國因日本偷襲珍珠港而對日本宣戰,並使用原子彈攻擊日本本土。期間美、中為盟國,美國支持國府共同打擊日本皇軍。

日本投降後,中國內戰持續,最終共產黨統一大陸,國民黨退據台灣。二戰中,俄、美雖為同盟國對德、日作戰,但因意識形態各異,戰後互爭霸權,形成對峙局面。台海兩岸對立雖為中國內部事務,也因美國抵制共產主義而被炒作成國際問題。蘇聯解體後,美國為維持霸權不願讓中國崛起,而將其一個中國政策扭曲成和稀泥狀態,以阻止兩岸統一。抗中變成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

二戰至今79年,美國雖為世界首強,但幾乎年年戰爭,耗資舉債過大,維持其強權和世界領導地位逐漸力不從心。又因中國致力於改革開放,富民創新,全方位迅速發展,而感受到壓力。但美國不僅不能理性地接受現實與中國合作共贏,反而極力抗中。在抗中的外交政策未得利的情況下,反而一面謊言抹黑(「中國崩潰論」、「一帶一路債坑論」等),一面威逼利誘建立抗中聯盟(美英日澳等),逼小國選邊站。但美國說服力不夠,又操之過急,這可從美國頻頻派出官員走訪各國卻無功而返得知,而國會通過的名過其實和空洞忽悠之援/借法案更日久見真章。

美國選擇損人不利己的軍事圍堵、經貿制裁和科技禁售。這些政策風聲大雨點小,譬如半導體禁售圍堵,強迫台積電及日韓廠商赴美投資,但進度緩慢,反而加速中國自研自造的能力。如今打壓窮途末路,又搬出「產能過剩危害世界經濟」的不實謬論,可是「一帶一路」務實共榮,已有顯著成效,尤其在電動車、鋰電池、光伏能源三個新產業中,非但不是產能過剩,而是供不應求。去年這三樣產品出口合計增長了30%,並首次突破了兆元大關。從美財政部長葉倫和國務卿布林肯的訪華,就可以看出美國說一套做一套。

台灣經濟與大陸經濟不可分割,連新加坡都瞭解在經濟上要關注中國的發展潛力,要與中國配合才能雙贏。台灣商人怎麼可能會放棄同根同種同文的利益,而全部依靠翻臉比翻書快的美國?台灣人必須瞭解,美國的抗中過急,會帶來慘痛的教訓。

(作者係中美論壇雙語專欄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一飛
  • pages: 39
  • 標題: 不是產能過剩,而是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