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轉型「美國公司」三部曲│張之澤
伴隨美國對中國大陸科技管制加劇,正動搖著台積電的根基,開始從董事會下手,今年6月之後,台積電新任董事上任,10位董事有6位美英人士,加上一位董事背後代表著美國人的意志,這「六位半」獨立董事也宣告「美國時刻」正式到來。
董事會結構符合美國布局
台積電本來就是外資持股高達七成以上的公司,所以有外國董事身分者並不意外,不過最大的股東仍是行政院國發基金,所以10位董事中至少有一位具有官方身分代表,就是國發會主任委員龔明鑫,剩下9位代表中有2位代表台積電團隊,分別是前副董事長曾繁城、執行長魏哲家,加上這次新任獨立董事唯一的一位台灣人士-前行政院長林全,共4位,其他都是美英人士。
台積電有高達7位獨立董事,表面上相當符合公司治理的公開原則,也符合全球布局,但更精確來說,台積電的3位新獨董,包括林全和2位來自美國的伯恩斯(Ursula Burns)和埃爾森漢斯(Lynn Elsenhans),更符合「美國布局」。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Marie Raimondo) 5月在美國眾議院聽證會時表示,中國侵略台灣、奪取台積電,之於美國經濟絕對是「毀滅性的」。她說,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設廠,要製造的正是其最先進的2奈米和3奈米晶片。
從「全球化」到「美國化」
當初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承諾的是5奈米技術量產,如今連一廠都還沒有生產製造,就要把下一個廠的技術推動到最先進的2奈米。美國政府之所以得寸進尺,主要是基於美國的利益,完全曝露了「非商業」性的企圖,而降低了台灣對美國的國安重要性。
台積電被稱為「護國神山」,卻要防範「友邦」以安全之名挖角。如果台積電亞歷桑那州建廠,是台積電成為美國公司的第一步,那先進製程移往美國,就是第二步。但這還不夠,6月台積電董事會正式改組,未來4年將是台積電從「全球化」到「美國化」的重要過程。
面對競爭激烈的半導體市場,台積電董事會若不能協助更遠的策略制定,不扯後腿,恐怕就不錯了。光是台積電4位外國獨董留任,就已讓人驚奇,這四人是英國電信公司前執行長邦菲爵士(Sir Peter Leahy Bonfield)、應用材料公司前董事長史賓林特(Michael Splinter)、賽靈思公司前總裁蓋弗瑞洛夫(Moshe N Gavrielov)、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前校長萊夫(Leo Rafael Reif)。這4位董事在10年前對產業還有些影響力,但10年後恐怕很難仍能看清產業快速變化的方向。
這4位可以說分別代表政策、設備、IC設計和學術端,但當台積電面對三星和英特爾虎視眈眈,加上AI、電動車和高速電腦的競爭,這4位獨董能發揮什麼作用,真的不得而知。至少台積電應該有更好的選擇,而不是延用創辦人張忠謀時代的「遺老」。這樣說,並非對張創辦人不敬。張忠謀為台積電確實打下了堅實的商業模式和雄厚資產,但以科技業發展的速度,4年一個總統任期未到,有些東西就可能變成「遺產」,相信張創辦人更清楚現實的考驗。
劉德音不該為美設廠負責
從2016年張忠謀找繼承人,選了蔣尚義、劉德音、魏哲家擔任共同營運長。當年GE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交棒時,也選了3個人擔任共同營運長,最後從其中挑出一人作為執行長,並要求另外兩位立刻離職。奇異的接班安排後來證明是失敗的,因為後來繼任的三位CEO前後做了16年,都沒有交出理想的成績單,GE也從美國前三大企業到後來一敗塗地,2020年更跌到谷底。
張忠謀退休後,由劉德音接任董事長,魏哲家為副董事長暨總裁。2024年6月魏哲家將升任董事長,一般的說法是劉德音要為美國建廠不力負責,但究竟是到美國設廠的策略錯誤,或進度不如美方預期,媒體並沒有進一步深究。劉德音和魏哲都是一流的領導者,否則台積電不會有今日的成就。總之,劉德音不該為去美國設廠而下台,並退出董事會。
美國對經營團隊下指導棋
而「美國化」究竟是提升還是墮落,有好有壞,就在一念之間,但美國以《晶片法案》提供台積電巨額補助,卻不改善投資環境的基本面,台積電當然可以說它是為了市場和全球化布局去美國設廠。但這難道不是攸關台灣整體的國家安全?
台積電在台灣2奈米晶片都尚未投產,若經營團隊就迫不及待地承諾美國第二座晶圓廠要在2028年投產2奈米製程,第3座廠將在2030年前生產2奈米或更先進晶片,是不是「太超過」了?這樣的決定必定會引起股民的反彈,所以美國「強化」台積電董事會的陣容,是為了更方便對經營團隊「下指導棋」吧?
先進半導體製程使用台灣的水)電和人才,美國若在幕後操弄董事會運作,很可能將造成台積電走下坡,等於中了英特爾削弱競爭對手之計。張忠謀擁有美國籍本無可厚非,當年執行了行政院長孫運璿、經濟部長李國鼎的產業升級計畫,結合其個人專業抱負也無可厚非,但台積電變成美國公司,絕非創立的初衷。
未來市場、產業、投資環境、地緣政治等變化莫測,台積電如要變成「美國公司」,也務必要成為一家一流一的「美國公司」,才能為股東和土地持有者等所有關係人創造最大的利益。若非如此,台積電很可能還沒有從青年走到壯年,就一步一步走向暮年。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之澤
- pages: 66
- 標題: 台積電轉型「美國公司」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