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黨政略探台灣前路│林松青

從三黨政略探台灣前路│林松青

賴清德先核可行政院對立法院通過的國會改革修正案提出覆議案,在覆議案被否決後,總統府又直接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這牽動了朝野三黨之間的博弈,而朝野惡鬥正左右著台灣的命運。

國民黨攜手民眾黨通過立法院改革法案,是要調整台式民主的品質。因為立委全面改選至今32年,立法院操作議案的模式有二階段變化;先是黨團協商,寡頭議決法案;繼而一黨獨裁,盡喪監督制衡能量,二者皆不孚眾望。

立院操作議事模式須改革

民進黨當家卻反對改革,源於民進黨在野席次較少時,每次表決必敗,乃創制由國民黨籍院長王金平,召集各黨團幹部闢室喬案,被謔稱為「王柯制」(王金平+民進黨總召柯建銘)。黨團決議後,就斷了各區域立委兌現民意的機會;立法院如喬家大院,成為民主墮落的指標。

待民進黨完全執政,擁立法院多數席次後,委員會制、黨團協商制都不及民進黨的意志。清算在野黨財產、國安五法等,都照民進黨的原案立法;獨立機關人事、立委調閱文件權利均難符實用;官員備詢放肆反質詢、遭斥責又裝糊塗。

即使用最低標的民主政治,檢視當下立法院的品質,也到該改革的時候了。民進黨之所以提出覆議案並聲請釋憲,又在全島動員開講,其意在求戰,以利行使威權統治,並鞏固選舉的基本盤。

三黨的政略目標已明

經此役後,島內三個主要政黨的政略目標已明;未來台灣的前途,端視人民如何解讀並取捨三黨的政略。

一、年初大選,民進黨在立法院席次和總統得票數均未過半,雙少數執政下,自力求鞏固基本盤。方法是:對外走務實台獨路線,升高反中態勢,藉解放軍圍台軍演的壓力,引美日歐強權關注台海風險,製造國際發聲支持台灣等氛圍,撐住台灣在反中第一島鏈的地位。對內,抹紅國民黨,分化國民黨與民眾黨的競合關係。賴政府甫接事,即動員附隨政團群眾上街威懾,激化朝野對立。再藉反中引出邊患,以聚攏相似意識形態者;並用外軍壓境的理由,嚴打境內異聲,輕則羅織罪狀,口誅網謗,重則刑罰伺候,毀人生計。

賴清德是總統兼民進黨主席,所定政略可概括為:「綁定台灣,火中取栗,險中求勝,鞏固權力。」儘管鐵桿支持者僅四成,但在相對多數的選制下,2028仍有機會連任,繼續掌權。

二、國民黨從創建中華民國起,就強調漢滿蒙回藏一家,行五族共和制。這項包容不同地區、方言、住民的政治策略,始終如一地用在台灣這座曾遭日本殖民統治的島嶼。可是自1996年總統直選起,國民黨的政略備嚐艱辛。先有李登輝創制外來、本土、愛台灣、新台灣人等語彙,拉攏多數閩客族群,煽起本土悲情,成就他的選舉,並一手養大民進黨。李之後,民進黨陳水扁、蔡英文、賴清德相繼當權,執政進入第17年。

國民黨馬英九執政的8年間,致力改善兩岸關係,穩定台海和平,並與美、日友好,接軌國際;但在立法院居多數的國民黨立委各有流派,黨團意志鬆散,所標舉的政見未能果行。國民黨輸掉政權後,歷經清算、打壓、污名等煎熬;但竟砥礪了國民黨新生代。他們長於阡陌,沒有身段、作派,未得老國民黨時代分毫雨露,進入立法院卻能大展從政能量。

新生代國民黨不單邊站隊,與美日友善,同時不畏流言蜚語,認同兩岸一家,共享中華民族文化,親中是理所當然。國民黨的政略是:「包容族群,重回執政,保全台灣,復興中華,融入世界。」

三、五年前成立的台灣民眾黨是新興政黨,以台灣是我們,我們是民眾,彰顯本土性;以終止政黨惡鬥,化解族群對立,共容共融共榮等為政黨的標竿。黨主席柯文哲有直白表相、權謀秉性,具魅力型政客的素質。在他領軍下,立委從5席增至8席,成關鍵小黨。今年初總統選舉前,他操作藍白合,但最終破局。三黨各自登山,結果讓賴清德以四成得票率當選。

1月選後至6月間,多縣市辦理議員和鄉鎮長補選,柯文哲根據他的總統得票數,擇定重點下鄉輔選,但皆未如願,顯示民眾黨缺乏組織力,基層口碑失之虛浮。

藍白合修刑法,增訂藐視國會罪,遭綠營攻訐,仍堅定意志求抵於成。藍營意在制衡賴政府,遏止濫權貪腐,避免禍延台海安危,觸發戰端。白營主力放在監督揭弊、伸張正義,民眾黨立院黨團總召黃國昌查弊力道,令朝野庶民皆有感,填補了大選後柯文哲聲量降低的空窗。民眾黨政略:首在擴大組織,厚植實力,才能在2026與2028兩次選舉中成長。以免淪為頻年壓線,替他人作嫁衣裳,空自淒涼。

2026是三黨政略的試劑

從選民立場看三黨的政略,探台灣的前路,心中必有大哉問:在全民安居樂業、成就自我,與黨派意識形態與權位競逐間,孰重孰輕?2026年地方選舉就是三黨政略的試劑,縣市長、鄉鎮村里長和地方民意代表的選票,最能反映選民對三黨政略的取捨。

2028年總統和立委大選,將是台灣命運的拐點。何黨執政能給人民自由平等、前景可期的經濟生活,與廉能親民的政風?何黨執政能給人民穩定和平的生活,免於戰爭的焦慮?當人民做出選擇,台灣與大陸就都得承接後果。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松青
  • pages: 12
  • 標題: 從三黨政略探台灣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