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中全會的政治邏輯│姜新立

中共三中全會的政治邏輯│姜新立

熟悉中共事務的人都知道,歷屆「三中全會」都會提出指導國家發展方向現階段的重要政治議題,這次全會亦不例外,主題是《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其中的邏輯關係是:「全面深化改革」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成敗作用,亦即,前者是策略途徑,後者是戰略目標。

「改革開放」是第二次革命

早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就正式提出「改革開放」並積極實踐。鄧小平稱這是「第二次革命」,中共自己形容這是一場「偉大的歷史轉變」。或許有人會說,中國大陸才經歷過一場「文化大革命」,為何鄧小平又提出「第二次革命」?答案恰如鄧小平所說的:「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可見「改革開放」對中國大陸而言,就是「大轉變」,從國家社會發展維度上,把一艘駛入「左傾」冰洋的紅色大船及時向右調頭,邁向蔚藍大海重新駛航。

如果說蘇聯在戈巴契夫時期走的是以「休克療法」,由「極左」向「極右」作急反轉,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則是以「漸進論」在「反左」,又「防右」的二律背反下,由「極左」向「偏右」作緩慢轉移。在政治意義上,改革開放讓一個一元的、封閉型的中國共產主義社會,向二元的、開放型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作轉型。在經濟意義上,改革開放建構出中國模式的「市場社會主義」,讓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發展路徑多了一種選擇機會。

確然,文革鎖國十年,大陸社會逆退發展,對國家發展與競爭力建構上是重大損耗,整體國力無法與世界發達/現代化國家相比。基於此,鄧小平提出中國必須結束「階級鬥爭」,以改革開放為途徑,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在社會主義自身基礎上,從思想到制度的全面轉型,自我改造,乃至自我完善的社會革命。

當時中共中央指出:「實現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這就是改革開放的內在意涵。

改革開放的經驗檢視

對中共而言,改革開放在實踐上有顯著功效,也有消極阻力,因為是「摸著石頭過河」,一直在「試誤」中前進。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將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計畫經濟」,與自由競爭為特色的「市場經濟」相結合,讓「市場社會主義」(Market Socialism)出現在中國大陸。這種混合型經濟發展模式功效顯著,2011年中國大陸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經濟改革開放初步完善後,接著進入「全面深化、五位一體」階段,亦即2011年後大陸的改革開放開始由政策面到制度面,做「全方位的轉變」。2013年習近平在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重點放在政府vs.市場的關係改革上,就是「全方位轉變」起手式。

今年全會將主題訂為《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顯示習近平主政11年間,對改革開放所做的努力與成績並不自滿;相反的,對於全黨落實「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重大問題理性地全面檢視,發覺有進一步完善、調整與深化的必要。 

改革開放帶來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事實。只要去大陸走一趟,經濟開發區、自貿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沿海/沿江/沿路/沿邊的發展與開放,如孫中山在世都會折服,四縱八橫的高鐵與全世界第一多的高速公路,呈現在世人眼前的中國式現代化,讓西方世界瞠乎其後;從夜空鳥瞰一、二、三線城市群,如星雲般亮眼地呈現在神州大地上,在在說明,改革開放的確給大陸帶來了現代化發展的奇蹟。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當然,改革開放同時也出現了消極/負面阻力,這是對「市場社會主義」就是另一型的「資本主義復辟」之誤判。市場商業文化、向錢看、西方文化價值觀、權錢交易等歪風一直伴隨著改革開放。這些負面因子利用「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對「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起著反作用。黨內保守教條派對「資本主義復辟」的錯認話語如下:「辛辛苦苦幾十年,如今又回到解放前!」

對改革開放起著消極反作用的現象,讓習近平認識到,少數黨內同志及民眾對改革開放的錯認/誤判,來自改革開放實踐過程中的「不夠深化」。一旦深化,就會正確區別「用資」與「走資」的差別,就會知道「市場社會主義」是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的辯證統一,就會如全會閉幕式上,習近平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面所指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急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

另外,這幾年來自外部的「現實反作用因素」對改革開放的抑制/衝撞明顯增強,那就是美國霸權全方位「遏制中國」。這個現實反作用因素/外力干擾因素,確實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造成新的阻力,間接地影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期實現,這應是習近平這次在三中全會上,以主題方式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以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終才能出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並以此消彌外在現實反作用因素。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路

中共二十大上,習近平就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模式,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次三中全會上再次加強「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與實踐。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中國實際為特色的現代化,不是西化,更不是美化。鄧小平早說過「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照抄照搬別國經驗與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已經一個半世紀以上,真正成功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因為它從中國實際出發,不抄搬西方模式,習近平的「中國式現代化」是鄧小平前述話語的濃縮與繼承,也是對現代化理論模式建構的突破與創新,既說明習近平是務實功效主義者,也為發展中國家/地區提供了社會現代化發展模式新的選擇途徑。

過去五年世界變局異常,加上新冠疫情肆虐,大陸經濟下滑,但中國式現代化步伐持續前進,它由中國實際出發,用「兩條腿走路」,既已打贏「脫貧」,又要如期「致富」。兩年前大陸「小康社會」已經建成,第一個一百年(1921-2021)的目標已經實現,如今要進一步實現的是第二個一百年(1949-2049)「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也是這次三中全會主要的政治議題與追求目標。

果然,7月18日三中全會閉幕發表「決定」,強調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誌,而且是基本國策,不但要以開放促進改革,而且以開放擴大國際合作,以此建構出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可見新時代下全面深化改革是以開放為機制,邏輯上的理解是,越對外開放,越能深化對內改革。

中共必須提高執政能力

全會「決定」對今後工作的總目標是提出「繼續改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直言之,是中共自己決定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而習近平在全會上同時要求全黨同志以此自勵。

最後,最值得關注的是,習近平以意志、自信、決心、能力,在全會上正式將第二個百年目標(2049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程,向前推至2029年中共建政80周年時,完成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可以想見,未來五年,中共在「深化改革開放」力度上不但會加大,速度上也將加快,中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將提早到來,這不僅是習近平雄心壯志的表現,也以三中全會「決定」形式向世人宣示,新時代習近平領導的中共,將以「中國式現代化」模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有所作為。

(作者係中山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姜新立
  • pages: 22
  • 標題: 中共三中全會的政治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