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NO. 132 │ 民進黨既不民主又破壞團結

2024年8月|NO. 132 │ 民進黨既不民主又破壞團結

7月21日,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為強調民進黨的本土性,在全代會上,全程以所謂的「台灣台語」演講,卻遭到不少年輕人嗆聲:聽不懂呀! 在大大吹噓了「賴團隊」的豐功偉業後,賴表示「民主台灣,團結向前」是今年全代會的主題,果然他通篇演講不脫民主與團結。 有關民主,賴說「民主」是民進黨人的共同信念,有權利根據這個共同理想,「來打造自己的國家:民主台灣」。才在5.20說「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國家名稱」的賴清德,這次新創了「民主台灣」這個名詞,大概是想以民主連結美西方,又想強調只有「守護台灣第一品牌」的民進黨,才能「帶領台灣繼續向前」。看來,才剛坐滿兩個月大位的賴清德,不僅想2028連任,還希望民進黨長期或永遠執政。只是,「台灣」加了個形容詞,仍然只是個地名。 賴說「深化民主憲政體制」是未來目標,而民進黨的責任是「維護權力分立的憲政體制,避免權力再度集中,危害民主,傷害人民的權力。」這一點從他嘴裡說出來,特別令人稱奇。民進黨過去8年全面執政,所有權力一黨抓,把台灣搞成威權統治、弊案叢生,而一旦失去立法院過半優勢,賴就下令全黨立委「將士用命,全力以赴」,封殺在野黨為制衡權力提出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在該案通過後,又親自指揮府院監黨四路,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最後還威脅如有政黨不接受釋憲結果,就要召喚青鳥出來反制,這算哪門子的民主?大法官9天就神速裁決修正案大部分職權暫停使用,人民怎麼可能對司法有信心?賴自己開了民主倒車! 有關團結,賴說「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確立台灣優先的國家政策」是未來目標,而民進黨的責任是「團結人民,反併吞,確保國家主權」,更強調要「讓國家認同,不再成為外部分化、內部對立的破口,而是團結國人的力量。」他顯然知道,對國家認同的分歧造成台灣社會分化對立,而在他眼裡,只要不支持「台灣主體性」及「台灣優先」,就是破壞團結,也等同支持台灣「被併吞」。…
作者: 紀欣 頁數: 1
2028年賴清德能否順利連任,攸關民進黨能否邁向台灣長期執政。而賴清德團隊面臨「雙少數」的現狀,為突破這居於劣勢的政局,鋪平三年半後的連任之路,民進黨發動了「堅壁清野」的攻堅行動,希望2026年地方選舉能扭轉頹勢,2028年能再成為多數政府,以深植邁向台獨之路的基礎。 民進黨發動民粹壓制在野 全黨共同催動民粹,動員仇恨來鬥爭在野黨,成為了賴清德維穩政權,追求連任的主要行動。賴清德日前即在民進黨國務青旗艦營向年輕人表示,藍白通過國會改革案,民進黨政府發起釋憲大戰,要求憲法法庭針對暫時處分進行準備程序,若政黨不接受大法官解釋,人民就會有噓聲,「青鳥會飛出來」。作為總統,主動翻桌鬧事,完全無視民眾這幾個月來深受停電、通膨之苦,硬要在政治領域挑起爭端。 賴清德這樣的鴨霸,但發起國會改革的藍白兩黨並未因此得利,甚至牽連到應對綠營發起基隆市長罷免案的左支右 絀,根本原因就在於提出國會改革時立論基礎不足,宣傳力道不強,加上一般民眾對國會改革毫不關心,才使得藍白兩黨的強攻無法傷到賴清德政府。…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6
立法院增修《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下稱「職權行使法」)以強化其監督與制衡的憲政功能,但因此將動搖民進黨「雙少數」執政的權力基礎,甚至還可能危及其政權的正當性。故而,在賴清德的號令下,總統「夥同」行政院、立法院民進黨黨團及監察院,分別向憲法法庭提出主張「職權行使法」違憲的四件聲請案。接到聲請書後,憲法法庭像接奉「聖旨」一般,不僅以「光速」決議受理,幾天後更做出「職權行使法」相關條文暫停適用的「暫時處分」。 然而,這四件聲請案依《憲法訴訟法》(下稱「憲訴法」)本不應受理卻受理,不構成「暫時處分」的法定要件,卻也急速做出處分,可看出這屆大法官急於向民進黨政權表功的用心。 總統憲法權利何來損害 「憲訴法」第43條規定大法官做出「暫時處分」的要件,乃為「憲法所保障之權利或公益遭受難以回復之重大損害,且有急迫必要性,而無其他手段可資防免」的情形。但總統即使到立法院國情報告,且面臨「職權行使法」所定對立委的口頭提問「應依序即時回答」,到底會牴觸哪一條憲法所保障的總統權利呢? 民進黨政權提出的四件聲請是依據「憲訴法」第47條,主張「因行使職權」就所適用的法規範,認為有牴觸憲法的疑義。在總統的聲請書中也說明,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第3項「立法院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規定,應屬總統職權之一環。然而,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中的各項規定,全部是增修立法院的組成、權限及權力運作的重要程序,又何來賦予總統職權的規定?…
作者: 桂宏誠 頁數: 8
台灣內外現有三個層次的較量:中美、兩岸與台灣內部政黨之間,其中以後者最敏感、揮發性最強。賴清德以加強版的「抗中保台」勝選上台,食髓知味,必然繼續玩弄此伎倆,激化兩岸情勢。台灣可能因此催化出改變現狀的變局,但未必是壞事。 三個不同層次的政治較量牽絆著台灣的發展與前途,最上層是中美的較量,中層是兩岸的對峙交鋒,下層是在台灣內部,因統獨問題所產生的各種角力。中下兩層固然處於上層的國際環境中,但不以其為轉移,特別是下層較量反而為關鍵所在。2016年民進黨完全執政後,中層與下層都有加速惡化的趨勢。 兩岸交鋒動能在兩岸對峙 兩岸交鋒肇因於國共內戰遺留的問題,是兩個敵對政權的爭執,時間一長,又衍生出人民生活方式、國家治理與發展模式、世界觀、價值觀等的分歧與爭執,早已從政權統治之爭跨入涵蓋文化內涵之爭,時間越長,文化分歧的根扎得越深,越難撼動,政治問題越難和平解決。兩岸若要「和平」統一,只有強大的一方做出政治體制的改變,發展出比弱小一方更優良的政治體制,吸納融化弱小的一方,否則,只能依賴武力。如強大一方不可能改變,弱小一方被武統之生死存亡的危機感就會越來越強烈,也就越可能引入國際勢力倚為靠山。這是兩岸事態的硬結構。從此也可得出一個附帶結論,兩岸現行的憲法其實都是武力對峙的根源與和平解決的障礙,是故,以法律反獨促統的效果將極有限。 如此的事態結構,自然會令兩岸持續處於以武力為依靠的對峙中,給國際強權同時玩弄兩岸的廣大空間與多樣素材,而被玩捏得最慘的自然是體量小的弱方,這是國際政治中體量大者占有先天優勢的鐵規則使然。…
作者: 朱駿 頁數: 10
台灣有一部分人鬧「獨立」鬧得兇,包括台灣領導人及其團隊,對此,大陸所有的老百姓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人不在關切。筆者今年6月在大陸內陸西北待了一個半月,難免與一些大陸同胞有接觸,雖大都是基層百姓,但他們也最實際、最真誠,而我發現他們關心台灣的程度,絕對不亞於台灣同胞。 6月下旬,有一位台商朋友微信給我一則消息:6月21日,國台辦連袂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國安部及公安部,發布了《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宣布針對「頑固台獨分子」有關的意見22條,其中,最高可判處死刑,筆者為之震撼。 筆者在與內陸地區群眾聊天之際,得知他們無一人不對「台獨」深惡痛覺,並且會善意提醒筆者,甚至好言相勸。在他們的眼裡,凡是台灣來的人都是「台獨」分子。經過本人一番解釋,本人既非「台獨」分子,台灣絕大多數人也非「台獨」分子,並以高舉務實「台獨」旗幟的賴清德,也不過獲得四成選票為例證明,台灣並沒有被「台獨」淹沒,他們只是少數極端分子,以及一些盲從的群眾而已。 由於「台獨」分子在台灣鬧得震天價響,逐漸地,台灣被這一小部分極端「台獨」分子,在聲勢上,綁架了台灣全體民眾,造成大陸人民對台灣同胞的不諒解。其實,真實的台灣社會並非如此。 台灣有人認為這22條意見是中共法律戰,且不管它是不是法律戰,目前看來,台灣的政治圈,包括賴清德在內及一些媒體名嘴,對「台獨」的宣傳似乎不再像之前那麼囂張了,甚至收斂了不少,所以你說22條意見有沒有效?看起來是有效的。…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13
6月下旬,賴清德就職滿月宣布,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強化民主。7月初,美國學者葛來儀在《外交事務》期刊上又呼籲,美國政府應強化台灣防衛韌性。台美雙方都把韌性當飯吃,以為給米,全民就有韌性。 韌性是個體面對壓力、危險、災難等困境時,本於遺傳基因秉賦,綜合心理、物理、環境等條件,所產生堅定信念,能承受痛苦、找到出路,並實現願景的機轉。文明說法是自信主觀意志必勝過客觀現實,俚俗地說就是「不信邪、不怕鬼」。 有精神戰力才能提升韌性 號召全社會的防衛韌性,等同號召全民的精神戰力。前提絕非高大上的捍衛民主,或說些以少勝多的戰史,就能調動出火線士兵和後備衛隊的韌性。 去年台灣出版了一本長篇軍事小說《決戰日:兩岸最終戰》,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在推薦序言中說,這本書用活生生現實的基本資料,加虛構情節,寫出了國軍基層官兵面臨台海發生戰爭時的內心想法與不同應處方式。…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14
當民進黨掌握執政權,社會上便會滋生層出不窮的問題。近一個月來,社會發生國會改革案、青鳥亂飛、澎湖及基隆漁船被扣、鄭文燦被收押禁見案,以及能源政策失策而引發的「跳電」及種樹爭議等問題。綜合各種事端顯示,民進黨未為人民及社會生存發展盡心盡力,反而是為穩固自己的政權在打拼。 蔡英文執政八年打著「反貪腐、求發展」旗號,卻浪費了龐大的財政資源,做出來的恰好是自己倡議的相反面,但仍有四成選民選擇賴清德,結果剛上任不久就搞得烏煙瘴氣。 民進黨無理反對改革案 蔡政府時期的立法院被人譏諷為「立法局」,所以政府的失能、失職都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監察院及司法院的處事方式也類似,所以民進黨政府目中無人、目無法紀。這種傲慢態度延續至今,所以國民黨與民眾黨提出的國會改革案,雖屢遭民進黨立委杯葛,仍然三讀通過。賴清德竟在覆議案被否決後,又提出釋憲案及暫時處分,不料大法官審理不到10天,就裁准了暫時處分,使國會改革案部分暫停。 其實,國會改革法案中的總統國情報告、藐視國會罪、國會調查權、國會聽證權、人事同意權等訴求,均係民進黨在野時所提出的政見。賴清德2023年還義正詞嚴地說,「根據憲法,總統有義務到國會進行國情報告,我是一位勇敢面對困難與挑戰的人,我一定會依照憲法,欣然到國會去履行總統應有的責任」,可是現在卻改稱,待大法官做成釋憲決議後,才會決定是否到立院做國情報告。而且,柯建銘曾強烈要求馬英九,以即問即答方式回答立委問題。…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16
美東時間7月13日,美國前總統川普在賓州一場造勢活動上遭到槍擊,隨即被特勤人員和員警護送離場。川普很幸運地逃過這一槍,加上拜登終於7月21日宣布退選,川普更加被認定會篤定當選下屆總統。大家都知道,兩岸統一最大的阻力在美國,假設川普贏定了,他將對台灣有何影響? 首先,川普的競選口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他會用這句話是因為,他認為美國選民會有共鳴,但選民為什麼會有共鳴呢?那是因為不論美國政府怎麼樣抹黑中國,都無法掩飾美國政府債台高築、人民生活痛苦指數飆高、社會愈加貧富懸殊,美國已經不再偉大了,而美國人普遍的夢想就是希望美國再次偉大。但是,川普即使再次當選總統,美國就會再次偉大嗎?筆者必須說:不能,說穿了,川普這句口號,不過是政客為了騙取選票、拿到政權的說詞罷了。 川普怎麼看台灣問題 曾經擔任川普總統的國安顧問波頓,被問到川普是否有「獨裁傾向」時,波頓毫不遲疑地說,川普並不具備獨裁者所需要具備的智慧和能力,在川普眼中,一切都只是「關乎利益的交易」。有關台灣在川普眼中的價值,波頓有一句著名的話:川普曾指著辦公桌,拿起一枝筆,形容筆尖就是台灣,而整個桌面就是大陸,這時候川普問在場的人:「你是要筆尖,還是要桌面?」波頓很貼切地形容川普這個人思考問題,總是以利益為前提。 該比喻也許會讓台灣人感到不舒服,但腦袋清醒的人聽到川普如何看待台灣,應該不會感到驚訝吧。川普如此比瑜台灣正說明,只要美國得到可以接受的利益,兩岸統一是他可以接受的「交易」。這也是為什麼針對兩岸如果有軍事衝突,拜登多次表態將會協防台灣,而川普則不願講明,只強調「清楚表態將不利於未來談判」。顯然二人對於協防台灣的看法有很大的差異。…
作者: 吳東昇 頁數: 18
在被槍擊之前,川普接受彭博商業周刊訪問時說,台灣距離美國遙遠,要防衛這個小島很困難外,他更說出,他們(台灣)確實奪取了我們百分之百的晶片事業,我認為台灣應該付給我們保護費。 對川普此言,賴清德不敢吭聲。卓榮泰說,台灣願意付出更多責任,防衛台灣。而正巧在開法說會的台積電竟說「海外布局不會改變」,有如雞同鴨講、問東答西。 其實以中國大陸的國力增長,以及美國不願意放棄單極霸權,不論誰當選美國總統,台灣都只能乖乖上繳天價的保護費。川普在其前一任內,就透過軍售從台灣搬走210億美元,而且有些軍備得等到2030年才能全數交付。 同樣的,拜登的胡蘿蔔和棍子齊下,小英只好要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最後張忠謀只能無奈地說「自由貿易已死」,這也是一種錢坑等級的保護費。 隨後美國又對台灣建軍下指導棋,改兵役為一年,還有美牛、美豬進口,華航買波音客機,這些都是小國在對大國進貢,以換來在中美大國角力下得以生存。…
作者: 張勳慶 頁數: 20
關於民生問題的進口蛋爭議,立法院終於在經濟委員會成立了調查小組。但是,民進黨立委諸公卻以違法為由而離席抗議。不論民進黨立委是心生恐懼還是生氣憤怒,這樣的開始表示:在野多數立委做對了。 事實上,雞蛋專案進口自去年就引起全台民眾關注,最後政府購買1.5億多顆雞蛋,卻有5,580萬顆蛋放到過期銷毀,整個專案花了大約10億元。其中單是儲藏、銷毀處理過期蛋就花了4.7億元,而且現在才發現,兩年前進口的雞蛋竟然沒有簽署合約,實在很誇張。 雖然,依照憲政體制,立法院可以設置追查弊案的單位,例如司法機關的檢察署及調查局、監察機關的調查處,但蔡英文執政8年,現又由賴清德接續,這些查弊單位早就失去客觀性與專業性,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判案,實在無法讓廣大民眾信任。 而且,在野多數立委對於疑有弊端的事件,雖然可以要求行政機關提供相關資料予以質詢,但提不提供資料,完全操之在賴政府官員的手上。對於賴政府的行政黑箱,雖有監督行動,卻相當有限,只要行政機關敢厚著臉皮耍賴,立委一點辦法都沒有。 重要的是,立法院成立的進口蛋調查小組,既非疊床架屋,也沒有花一分人民的納稅錢,而是立法院「合法」、「合程序」、「合民主」的一個專屬於人民的追弊小組,在當前的執政環境下絕對有其必要。…
作者: 孫榮富 頁數: 21
熟悉中共事務的人都知道,歷屆「三中全會」都會提出指導國家發展方向現階段的重要政治議題,這次全會亦不例外,主題是《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其中的邏輯關係是:「全面深化改革」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成敗作用,亦即,前者是策略途徑,後者是戰略目標。 「改革開放」是第二次革命 早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就正式提出「改革開放」並積極實踐。鄧小平稱這是「第二次革命」,中共自己形容這是一場「偉大的歷史轉變」。或許有人會說,中國大陸才經歷過一場「文化大革命」,為何鄧小平又提出「第二次革命」?答案恰如鄧小平所說的:「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可見「改革開放」對中國大陸而言,就是「大轉變」,從國家社會發展維度上,把一艘駛入「左傾」冰洋的紅色大船及時向右調頭,邁向蔚藍大海重新駛航。 如果說蘇聯在戈巴契夫時期走的是以「休克療法」,由「極左」向「極右」作急反轉,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則是以「漸進論」在「反左」,又「防右」的二律背反下,由「極左」向「偏右」作緩慢轉移。在政治意義上,改革開放讓一個一元的、封閉型的中國共產主義社會,向二元的、開放型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作轉型。在經濟意義上,改革開放建構出中國模式的「市場社會主義」,讓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發展路徑多了一種選擇機會。 確然,文革鎖國十年,大陸社會逆退發展,對國家發展與競爭力建構上是重大損耗,整體國力無法與世界發達/現代化國家相比。基於此,鄧小平提出中國必須結束「階級鬥爭」,以改革開放為途徑,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在社會主義自身基礎上,從思想到制度的全面轉型,自我改造,乃至自我完善的社會革命。…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22
7月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出席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24次會議,並應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總統的邀請,對這兩個中亞鄰國展開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今年繼5月初歐洲行後第二次出國訪問。 中共二十大以後,習近平外訪頻率下降,但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每次出訪的「含金量」不降反升。習近平連續12次出席上合組織峰會、第5次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隔5年再次到訪塔吉克斯坦。 引領上合組織發展 上合組織是首個中國參與創建、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習近平自2013年出任國家主席以來,每年都出席上合組織峰會,尤其他在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赴中亞出席上合組織峰會,更表明中方將該組織置於中國外交全局的重要位置。 成立23年來,上合組織的正式成員從6個增加到10個,並且催生了一個由26個國家組成的「上合大家庭」(包括2個觀察員國和14個對話夥伴國),成為當今世界覆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上合組織如何繼續弘揚「上海精神」,為地區乃至全球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習近平發出怎樣的「中國聲音」。…
作者: 胡勇 頁數: 25
6月27日,兩位總統候選人舉行了萬方矚目的辯論之後,由於拜登災難性的表現,民主黨內議論紛紛,鼓噪地要請拜登退出選舉。拜登幾經頑抗,最後終於21日宣布退選,全力支持副總統賀錦麗。賀錦麗是否能獲得民主黨提名已毫無重要性,因為美國的國運已經徹底走向另一個方向。 7月13日,川普在賓州一個距離匹茲堡不遠的小鎮Butler舉行競選造勢大會。大會在下午舉行,可是他的支持者早已從四面八方趕來,擠滿了會場。就在川普發言不到幾分鐘的時候,意外事件發生了。從距離講台不到200米的一座矮樓屋頂上,一名狙擊手開槍了。說來也巧,就在子彈對準川普頭部飛速到來之時,他恰好向右轉頭,本來很可能擊中他後腦的子彈僅僅擦耳而過,使川普受到輕傷,生命無礙。川普立刻低下身體,護衛人員急忙爬上講台遮住他的身體。 川普當選似已無懸念 據報導,大約一分半鐘後,狙擊手已被擊斃,川普在護衛人員包圍保護之下站了起來,護衛人員要把他趕快帶走,可是川普不願意,他臉上有血,但毫無怯意,掙扎著,舉拳向天,嘴裏大喊「戰鬥」、「戰鬥」、「戰鬥」。然後才被護衛人員連抬帶推地擁進車裡。車隊閃著無數的紅燈,呼嘯離去。 中國人喜歡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將充分應驗在川普身上。全球億萬人從視頻看到的,不僅是一位無比幸運的川普,並且是一位無畏的川普。一位美聯社的記者居然在這個慌亂的場合,冷靜地拍攝了一系列的照片,其中一幅必然不朽,因為就在川普舉拳向天的時候,他背後上方是碧藍的天空,並且還飄揚著一面星條旗。當這張照片出現在川普的競選廣告上,試問,有任何一位取代拜登的民主黨人,還有擊敗川普的希望嗎?…
作者: 水秉和 頁數: 28
1949年4月4日,包括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內的12個國家領導人齊聚華盛頓,簽署了《華盛頓公約》,創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NATO)。2024年7月9日至11日,北約在華盛頓舉行成立75周年峰會,拜登1天2度口誤「奪走了北約焦點」,也終於導致他於7月21日宣布退選。 1991年蘇聯解體、《華沙公約》解散時,美國老布希總統和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承諾俄羅斯總統戈巴契夫,只要蘇聯自東德撤軍40萬,促成東西德統一,北約組織絕對不會東擴一英寸。結果北約接連5次東擴,成員國擴張到32國,最終在拉攏烏克蘭加入北約時,俄羅斯忍無可忍對烏克蘭發動了「特別軍事行動」。此次峰會上,美歐表示烏克蘭正走上「不可逆轉」地加入北約的道路上,但前提是要先結束與俄羅斯的戰爭。但北約還繼續提供烏克蘭F-16戰機拱火,如何結束俄烏戰爭? 為期3天的峰會,除了聚焦烏克蘭問題外,各國也關注拜登的領導能力。拜登在峰會上宣布,未來幾個月美國和北約盟友將為烏克蘭提供數十套防空系統,其中包括至少4套愛國者攔截系統。 拜登首場辯論會失利 …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30
波音航空公司(The Boeing Company)乃百年老店,過去以製造最安全舒適的飛機自豪,孰料近年來事故頻傳,人人聞之色變,視搭飛機為畏途。波音公司總部原設在西雅圖,傳統上由工程師治理,以品管安全為圭臬。1996年合併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後,管理作風受到麥道影響而改變;總部搬遷至芝加哥,當西雅圖的工廠有問題時,卻發生找不到CEO的怪現象。 波音輕飛安高層掏空公司…
作者: 何邦立 頁數: 33
近來日本與美國的戰略互動更頻繁,基本上既要幫美軍隱惡、替美國挺菲律賓,又得出動海上自衛隊挑釁中國大陸,大動作與北約(NATO)親近,東京這是在虛張聲勢,還是野心曝光,值得推敲。 日本岸田政府從2023年開始大幅推升防衛經費,自然會在周邊、國際社會配合美國多插手生事,這一陣子特別明顯,但另一方面,日、美幾個月內都可能發生政權異動,因而日本的努力究竟能產生什麼作用,尚不明朗。 駐日美軍正要遷移、重組 6月16日美國海軍陸戰隊負責人表示,派駐沖繩(琉球)的美軍部隊今年12月會開始遷移到關島,目的是減輕駐沖繩美軍基地給當地帶來的負擔。依照美日的計畫,將把目前駐沖繩的約1.9萬美軍中的4,000人移師到關島;該計畫預定2028年前後執行完畢。由於美方還規劃要向夏威夷和美國本土等地遷移約5,000人,未來駐沖繩美軍人數最後會縮減至1萬人左右。 美軍此項移師費用估計為87億美元,其中日本政府要負擔28億美元。看起來像是美軍在向第二島鏈撤退,但也可能是美軍在重新整編以退為進,其陸戰隊司令史密斯(Eric…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36
北約峰會剛剛閉幕,號稱「史上之最」的「環太平洋軍演」正在進行,而日本海上保安廳與台灣海巡署竟於7月18日在日本伊豆大島附近海域,實施「聯合演習」。這是製造地區危局的挑釁行動。 這次日台「聯合演習」,包括今年7月以來日本所做的一系列動作,主要是朝著與菲律賓結成「准軍事同盟」(日、菲7月8日簽署了《互惠准入協定》,互相放寬在對方領土的軍事活動限制),以及「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立場而來。日本與美國在亞太戰略進行呼應,呈現介入南海與台海之勢。 對於台灣,日本在地區安全上的舉措(如日本甘作美國的「馬前卒」,以換取美國對日本實現「政治與軍事大國夢」的進一步鬆綁),體現了日本以「中國威脅」為目標的軍事戰略,所具有的進攻性和擴張性,與奉行「親美抗中」路線的民進黨當局,利益是一致的。民進黨與日本進行海上「聯合訓練」,相當於「事實台獨」走向「境外」。 中國對日本的動向做了嚴正交涉。7月1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對日方同台灣地區實施海上聯合訓練強烈不滿、堅決反對。林劍指出,日方曾就台灣問題向中方做出鄭重承諾,包括不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獨」。他強調日本必須遵循中日四個文件的原則和立場,立即糾正錯誤,不得以任何形式縱容支持「台獨」分裂勢力。他也強調日本在東海、南海問題上應謹言慎行,不要給台海和平穩定和中日關係製造干擾。 中方7月20日宣布,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將於21-25日赴日本東京和韓國首爾,分別與日本外務事務次官、韓國外交部第一次官,舉行第16輪中日戰略對話、中韓第10輪外交部門高級別對話,體現中方對台灣問題與地區安全關係的高度重視。…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39
二戰後,戰勝國建立的世界秩序以美國為首,無論政治、經濟、軍事,莫不獨領風騷。蘇聯自我解體後,美利堅更是躊躇滿志,毫不掩飾地顧盼自雄,為所欲為,誠如元人徐明善所說:「其鴻鵠將至之心,如羈騰猿,如馭奔驥」,再經川普的瘋狂與拜登的無能,有意無意地破壞自己建立的國際秩序,迫使中俄聯手反彈,老美自以為是的舊秩序已搖搖欲墜,世人正期待新秩序的建立。 舊秩序已在式微中 世界局勢已歷經去殖民化、蘇聯崩解、經濟全球化,以及南方國家的興起,只是國際秩序未變,此正是今日不斷發生危機的緣由。近年來美國慫恿北約持續東擴,更在烏克蘭搞顏色革命,並不顧俄羅斯之安全與警告,一意孤行,迫使普丁動武。不料烏戰持久不決,引起打不敗俄羅斯的焦慮。烏克蘭烽火仍然連天之際,以色列又入侵加薩走廊,趕盡殺絕巴人,造成罕見的人道災難,而華府一貫袒護以色列,繼續供應殺人武器,華府威信喪失殆盡,何從繼續領導世界? 川普想要美國再度偉大,不惜單幹,離群毀約,嚴打關稅戰,結果成效極為有限。拜登欲以印太戰略來圍堵中國,日、韓都有美軍駐紮,雖不得不唯美是從,但與大陸為近鄰,不能不顧及地區安全與經濟利益,絕不可能心甘情願地當抗中的馬前卒。印度與中國有邊界糾紛,美國以為有機可乘,極力拉攏印度為其所用,哪知道莫迪老仙長袖善舞,唯印度之利是圖,連任後首訪莫斯科與普丁熊抱,相見甚歡,尤令老美傻眼!澳大利亞曾充當美國副警,大肆反華,結果貿易榮景漸失,不得不改弦更張與華言和。足見無論印太或奧克斯,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拜登在北約封殺中俄不成…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40
從俄烏大戰、以哈戰爭、南海衝突、台海情勢緊張可看出,戰爭的型態不同於以往,混合著意識形態與種族矛盾。俄烏戰爭是北約全體成員首次與俄羅斯半直接的熱戰,雙方都有輸不得的壓力,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全面、集團性的衝突甚至核戰。面對新的戰爭型態,美國仍採用老套數,先集結盟友,再用武力威懾、經濟制裁,企圖強制俄羅斯退縮,但這些慣用的組合拳,似乎對俄羅斯沒起任何作用。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就戰亂不斷,這反映出沒有一套價值體系可以免除動亂。換言之,今天的主流認知是自由民主遠優於其他,但這套意識形態製造了更多衝突。民主的本質是尊重個人,但放諸世界,民主似乎並不存在,例如霸道的美國主導了超過半個世紀的國際關係,不過,這種單極世界最近已經發生變化。 汽車業翻轉的啟示 6月初,日本5大知名車廠的多款汽車被爆測試數據作假,尤其多年全球銷量冠軍的豐田(Toyota)也有多款汽車涉及假數據。對於講究信譽的汽車業而言,數據造假有如自殺,為何豐田會落此地步?想必是面對電動車的崛起,恐慌到坐立難安的地步。 當初馬斯克發展電動車,被傳統車廠封殺,不得已創立特斯拉(Tesla)品牌,後到上海成立超級工廠,才在汽車界站穩地位。原本豐田、通用等車廠將燃料電池汽車看作未來的車種,過渡是油電混合車,按熱力學定律,燃料電池是最有效率且最為環保的動力系統,但儲氫及觸媒的技術難題,讓燃料電池汽車當了近30年的概念車種,始終無法量產。…
作者: 宣仲華 頁數: 43
歐洲是政治民主化的先驅,當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紛紛實行民主制度後,民主潮流席捲全球蔚為風尚。然而,近年民主政治有走向民粹化的趨勢,使得固有的價值已經產生質變。 川普現象值得省思 今年2月,美國政治學協會(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46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