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民粹興起敲響民主警鐘│徐勉生
歐洲是政治民主化的先驅,當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紛紛實行民主制度後,民主潮流席捲全球蔚為風尚。然而,近年民主政治有走向民粹化的趨勢,使得固有的價值已經產生質變。
川普現象值得省思
今年2月,美國政治學協會(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154名學者對美國歷屆總統進行評級。結果排在前5名的總統依序是林肯、小羅斯福、華盛頓、老羅斯福及傑佛森,歐巴馬排名第7,拜登位居14,川普敬陪末座。
這項評比固有主觀因素,但眾多政治專家學者共同做出如此結論,必然有其可信度。若論川普個人的學經歷,加上任內各項偏激言論,確實令人難以想像能夠再出任集巨大權力於一身的美國總統。但事實上,川普不僅在2016年美國的民主選舉中當選美國總統,而且如今很可能再度當選下任總統。
川普捲土重來,聲勢浩大,反映出一種值得眾人省思的嚴肅問題。川普的語文程度不佳,言論偏激,卻得到眾多選民的支持。反映的正是美國社會已經出現反高雅、反菁英、反建制的思潮。當劣幣數量遠遠大於良幣,而且聲浪高過良幣時,這個社會傳統的秩序就會失去原有的價值,不再成為人們共同尊為圭臬的典範。
古今中外任何社會的結構都是金字塔型。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家庭處境各異,但大家都有一套共同奉行的準則,這就是社會規範,藉以維持穩定的社會運作。此種共識形成了社會菁英主義。人人以社會最上層的菁英為典範,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斷自我激勵,力圖使自己向上提升。一旦能從底層出類拔萃,必然光宗耀祖,引以為傲。
川普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財力雄厚,原本應該是家境平凡青年的學習典範。有志青年只要具有聰明才智,能洞燭機先,掌握趨勢,又能吃苦耐勞,當能創造一番事業。但川普是否適合擔任美國總統,就有值得商榷之處。
成功的企業家與治理國家的政治家職責不同,角色迥異。孫中山先生說,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國家領導人必須大公無私,不以個人的成就為努力的目標。治理國家更需高瞻遠矚,不以眼前利益為目的,而該以全民福祉為念,為國家可長可久的發展奠定穩實的基礎。這就需要比企業家更多的人格優點。
不滿現實成為美國社會主流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世界公認的幸福國度:政治開明、社會多元、經濟富裕、文化鼎盛,處處充滿生機。一時之間成為當代人類追求卓越的典範。由於美國對全人類具有巨大的影響力,美國的動向也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職是之故,美國總統也自然擔負著領導世界的重責大任。而過去這些年,當選美國總統者都經過嚴格的檢驗,任內的一言一行也必須中規中矩,符合眾人的期待。不但個人的道德品格、學識氣度必須符合社會菁英的標準,在國際場域也必須獲得廣泛的推崇。但是,川普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標準。
二戰後,新興國家紛紛從農業社會轉換成工業社會。人力資源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此情形下,廉價且充沛的勞動力自然在勞力密集工業上取得優勢,也使得當年壟斷市場的美國製造,逐漸被大陸,甚至越南、印尼製造取代。於是美國傳統工業從業人員的生活環境受到擠壓,對現實感到極度不滿。貧富差距擴大,社會階級對立嚴重,累積的民怨,助長了極端思想的蔓延,民粹主義因此出現。
美國底層社會原本就具有濃厚的本土主義色彩,近年又因對現實生活不滿而充滿怨氣。怨恨白人的地位日益下降、怨恨大量移民奪去了工作機會,導致美國藍領失業嚴重。又眼見傳統建制下的菁英,例如金融資本家與軍工企業家在自由主義的口號下,集中財富。而政府對於國家的基礎建設與教育投資卻落後不前。川普掌握了此種氛圍,用煽動性的言詞,激起民眾不滿的情緒,形成了一股想要翻轉現實的集體意志。
歐洲也出現民粹現象
具有民粹思維的極右派政黨,近年也在歐洲迅速興起。
今年6月歐洲議會改選,極右派席次大為增加,兩大黨團「歐洲保守及改革」(ECR)、「認同與民主」(ID)共獲得131席(見上圖)。
7月2日,荷蘭新內閣宣誓就職,極右的自由黨人士出任經濟、對外貿易發展、庇護暨移民、基礎建設、公共健康等5個部會的首長。
法國極右派「國民陣線」在6月及7月的兩輪國會選舉中,雖然未成為最大黨,但增加了50席次。
民粹主義在歐洲興起,同樣見證了歐洲人民對社會現況的不滿。
民粹使民主政治偏離正軌
在民主社會,人人享有基本人權。不過,基本人權與參政權對於個人及整個社會的影響截然不同。在民主選舉制度下,選民皆有投票權,而且不論道德意識、公民素養、教育程度、專業知識的差距如何,票票等值,完全是齊頭式的平等。在此情況下,如果每個政治人物能秉持良知良能,以正面政見爭取選民支持,民主選舉的意義將得以彰顯。然而,近年出現眾多無良政客,為了個人的權力慾望,以煽動性的言論激起選民盲目支持,結果形成民粹式的多數暴力現象。民眾對現況不滿,以激進的方式宣洩怨氣。這難道不是民主政治失敗的印證?
(作者係退休大使)
附加資訊
- 作者: 徐勉生
- pages: 46
- 標題: 美歐民粹興起敲響民主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