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園林實景觀賞《遊園驚夢》│陳淑英

在蘇州園林實景觀賞《遊園驚夢》│陳淑英

7月22日,大暑,晚上7點半,在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後花園,上演了一場園林實景版的《遊園驚夢》。20多位來自台灣的學者專家及媒體朋友,在時而微風徐徐,時而汗流浹背的夜空下,沉浸在杜麗娘與柳夢梅超越生死、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裡。

202203015840834769 12258

園林與崑曲完美結合

蘇州崑曲傳習所是1921年由蘇州曲家張紫東、貝晉眉、徐鏡清,為挽救振興崑曲和培養崑曲藝術接班人而發起、創辦的第一所專業崑曲學堂。為延續和發揚崑曲傳承精神,江蘇省蘇州崑劇院、台北城市影像及兩岸書院,不畏大暑「烤」驗,共同主辦「遇見《牡丹亭》」,讓物質文化遺產「園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這兩個「雙遺產」在崑曲傳習所完美結合。

台北城市影像董事長趙麗娜表示,在江南園林品一品百戲之祖崑曲,是許多文化人的夢想。此次特別在第4屆海峽兩岸青年文化月系列活動中,策劃了「遇見《牡丹亭》」,邀請台灣學者專家、媒體、藝術社團,以及各大學、中學師生組成的台青崑曲研習團,希望經由崑曲沙龍、參觀交流、尋根溯源等活動,讓更多人體會精緻經典的崑曲文化。

白先勇用人情支票做傳承

22日上午,蘇州崑劇院副院長俞玖林(他正是白先勇欽點在青春版《牡丹亭》飾演柳夢梅的男主角)在崑曲沙龍中,分享了關於青春版《牡丹亭》不為人知的心內話。

他指出該作品最大的意義在於「傳承」。「首先是表演上的傳承」,俞玖林說,「白老師認為我在形象、嗓音、氣質等各方面,都很接近柳夢梅的樣子,但戲曲元素、舞台表演的技藝不夠,於是動用他的人情支票,請來張繼青,汪世瑜等大師級人物教導我們。」他回憶,劇本開排以後,大師們傾其所知相授,一招一式,正宗正式地口傳心授,「『拔苗助長』聽起來是貶抑的話,但大師們在短短時間內提升我們的表演實力,非但沒有連根拔起,反而讓我們有脫胎換骨的進步。」

俞玖林接著指出,「傳承」的第二個生命是觀眾。「一場演出需要演員與觀眾互動,彼此心有靈犀,才是有機、有生命力的,例如當下觀眾沒有給掌聲,但演員卻能感受到觀眾的呼吸聲或專注的眼神,如果一門藝術沒有觀眾,難保不會走進博物館。」俞玖林說,崑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至今已有600年歷史,正因為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才得以在當代實踐傳承,繼續探索發展之路。

俞玖林十分感慨地說,「青春版《牡丹亭》劇本是從全本55折中,精選出27折,以3天的時間演出夢中情、人鬼情、世間情三個本子,共9個小時,很不容易。」

青春版《牡丹亭》20年來已上演500多場,所到之處無不掀起觀看崑曲的熱潮,累積觀眾超過80萬人。「整齣戲的編製過程被高標準要求」,俞玖林舉例化妝,「光是眼線畫的粗細濃淡都有講究」;又如道具,「白老師要求柳夢梅拿的柳枝的色彩要像春天的顏色,可是春天是什麼顏色?大家認為是綠色,但白老師要的綠又要有嫩嫩的、淡淡的紅,因為淡粉色象徵青春、愛情。白老師說的情感濃郁,形容的抽象又具象,道具組可是費盡心思,才找出老師認同的審美顏色。」

202203015840834769 12259

傳承更是承傳:先承後傳

來自台灣的張璉教授認為,青春版《牡丹亭》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天時是指,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受到世人矚目」;「地利是指2004年白老師攜手蘇州崑劇院和兩岸文化戲曲菁英,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人和指的是傳承,青春版《牡丹亭》20年前首演時,當年的60歲觀眾現在80歲;當年的20歲觀眾現在40歲;而現在的40歲觀眾正在培養下一代觀眾。」張璉同時認為,「傳承也可以倒著說是承傳,先承後傳,我們承接了前人的文化成果,一定要繼續把崑曲承傳下去。」

《遊園驚夢》裡有句詞「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同樣的,因為受邀參加這場「遇見《牡丹亭》」,才有機會聽到俞玖林說的心內話,感動有那麼多崑曲愛慕者將這項傳統文化持續注入更多新活力。誠如趙麗娜所說,「遇見《牡丹亭》」是一場與崑曲至情至性的約會!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淑英
  • pages: 73
  • 標題: 在蘇州園林實景觀賞《遊園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