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黎奧運談地緣政治│汪榮祖

從巴黎奧運談地緣政治│汪榮祖

觀看7月26日揭幕的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驀然感到體育世界沒有G7,也沒有G20,只有G2。中美在金牌表上一直相互追逐榜首,直到最後中美各獲40塊金牌收官,把歐洲與澳加日韓遠拋在20牌之外。最令人驚訝的是,14億人口的印度金牌掛零。中國大陸在奧運賽場的崛起,折射出它在21世紀的全面崛起,成為美國地緣政治上最強的對手。運動場上的競勝與地緣政治競逐雖有相同處,但也有不相同處。

中美奧運金牌的競逐

中國人在1984年北京首次回到奧運前,沒有得過奧運金牌,台灣的楊傳廣很有希望得十項全能金牌,可惜以些微積分飲恨,獲得銀牌,已屬難能可貴。中國大陸首次參賽在洛杉磯一舉破金,贏得15塊金牌,李寧的體操與女排尤其令世人驚艷。除了在1988年首爾奧運只獲5塊金牌外,中國此後從10塊、20塊、30塊,到2008年北京奧運藉地主之利贏得48塊金牌,超過美國的36塊。之後兩屆美國的金牌多於中國,上一届2021年東京奧運,中國僅以一塊之差輸給美國。

這次巴黎奧運金牌榜,美國最後因女籃以一分贏過法國,得與中國金牌以40-40並肩,美國僅能以獎牌總數第一自我安慰。若中國亦自以為是,加上香港的兩塊金牌,而香港早已是中國的一部分,得金牌時唱的也是「義勇軍進行曲」,再加上中華台北的兩金,則已超過美國四金之多。未料法國電視台居然亦將中國隊一大兩小,列為44面金牌,高居榜首,公布於世。此外,中國隊還有打破世界紀錄的成果如游泳,以及突破美國擅長項目的大收穫如網球。中美兩國顯然已並肩成為體育的兩大超級王國。

在奧運場上競技,只有一人或一團可以獲得金牌,剩下的只有銀牌和銅牌,勝出的僅僅是相對少數的運動員。賽場基本上有公正的裁判,勝者得到肯定,輸者服輸。奧林匹克的精神重視公平競爭、鞏固友誼、提倡寬容,以及期盼世界和平。絕大部分的運動員雖無獎而返,但也不能說是輸家,因能參與已是體壇健兒,赴會共襄盛舉,增進友誼,絕非一無所獲。但以國家名義參賽,列國競逐,難免受到政治的干擾,如美、蘇曾相互杯葛奧運,今年拒絕好戰的俄羅斯參賽,而讓好戰的以色列參賽,政治因素明顯,至於也不讓白俄羅斯參賽,只因親俄得罪,最無道理。藥檢中國選手次數之多數倍於他國選手,也有失公平原則。不過,基本上還能維護奧林匹克的基本精神,順利進行,和平喜樂落幕,小瑕不掩大瑜也。

中美地緣政治的競逐

中國於40年間,從貧窮到富強,從生產總值不如西班牙,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德、日諸國遠拋在後,就像金牌榜從零到與美國相頡頏一樣,呈現G2的態勢。中國在地緣政治上崛起之快更無與倫比,也因而使美國如芒刺在背。最令美國焦慮的是,若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採用最好的單一方式,來評估國家經濟,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再據美國聯邦調查局按購買力估算,中國在2023年歲末生產總額已達31.2兆美元,而美國只有24.6兆美元。大多數的美國人當然壓根兒不願意相信這是事實,堅持按市場美元匯率估算,美國仍是第一,更樂以GDP人均估算,中國還遠遠落後於美國。

但是,平心觀察,難以漠視一些無可爭辯的事實:中國已是舉世最大的貿易國,以11%超過美國的10%;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製造業,以35%超過美國的12%;中國作為科技出口國,以23%超過美國的6%。高科技的競逐比較難以估計,美國固然在尖端科技如人工智能方面依然領先,以及限制高端晶片出口給中國,以阻止中國的發展,但事倍功半,中國在新一代的綠能科技、太陽能、風力發電及電動車又異軍突起,已明顯擁有難以超越的領先地位。

美國在軍事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漸動搖。美軍目前誠然仍是首屈一指的超強,又有盟軍加持,以及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然而,中國是不可小覷的軍事對手,海空實力日新月異,又已完成「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systems)赫然改變了包括東海、台灣、南海在內的周邊態勢。五角大廈所設計的一項最實際的兵推,若台海發生戰爭,棋局是18比0,勝局不屬於美軍。美國的國防預算一直遠大於中國大陸,1996年解放軍的軍費只有美軍的1/30,但到2020年如果用購買力平價來算,中國的軍費已是美軍的半數,而且解放軍比美軍花費少而效益高,何況中國養一位戰士要比美軍省至少四分之一。所以即使以國防預算而言,今日中國已遠非昔比。中國的核彈頭雖遠遠少於美國,但足以保證有相互毀滅的能力,就是中方所謂「核彈夠用」的意思。美軍雖強,對華恐怕已無用武之地。

美元與美軍是美國霸權的兩大支柱,美元的威力更是無遠弗屆,然由於華府不惜利用美元為武器收割他國資產,自損信用,引起國際疑懼,開始出現「去美元化」的訴求。美元根深蒂固,難於動搖於一時,人民幣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取代美元,但北京主導的金磚國家與上合組織,已將「去美元化」提上日程,金磚擴員迅速,當愈來愈多的國家拒用美元,美元能無「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的結局?

地緣政治中美如何競逐?

中美地緣政治競逐沒有裁判,也沒有金牌可得,更缺乏奧林匹克精神。中國贏得美國保持了40年的男子400米混合游泳接力賽奪金,美國人心存不快,但無可奈何。在賽場上眼看中國隊緊追不捨,還不至於公然出陰招,施絆子。然而,當美國覺察到中國在地緣政治上迅速崛起,成為唯一的對手時,不是自己努力爭勝,而是想盡辦法以高關稅、禁運與制裁來遏制中國。

大國之間的競逐原可各以其優勢做大蛋糕,互惠互利,達到雙贏的良好結局。中美兩大經濟體已密不可分,互補性強,如能合作善莫大焉,如2008年的經濟大蕭條,北京配合華府得以化解危機。此外,共同處理氣候變化、空氣污染、防禦病菌傳布、防止核武擴散及應付恐怖攻擊,豈非大大有益於全人類?無奈美國因其政治偏狹心態,見不得中國崛起,視為對美國的威脅,不惜極限打壓,成為我贏你輸的零和遊戲,令人扼腕。

職是之故,在地緣政治上,中美競逐不可能像奧運賽場各自努力,公平競爭,而是美方無情的打壓,中方頑強相抗,雙方的矛盾與敵意難解。在奧運賽場上的輸贏僅涉及國家的榮譽,但在地緣政治上的競逐,如經濟、科技、軍備、外交等問題,有關國家安全,甚至國家的盛衰。

美國自詡二戰後所建立的國際秩序,但華府領導的世界70年來並不太平,往往私心自用、偏袒雙標,甚至以鄰為壑,割別人的羊毛,劣跡斑斑。既將中南美視為後院禁臠,臥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卻於百餘年來只有干預,沒有實惠,至今仍多是貧窮落後的國度。試問美國世紀豈是普世安和樂利的時代?然而中國尚未富裕時,已開始援助非洲國家;崛起之後,更倡導人類生命共同體,建設「一帶一路」,協助落後地區的基礎建設,發展經濟;在外交上排難解紛,促成伊朗與沙特的和解,更協調巴勒斯坦人的內部派系矛盾。中國贏得南方國家的敬重不謂無故,金磚崛起甚可期待。

中美地緣政治競逐像奧運一樣求勝心切,爭鬥之激烈可以預期,也難以迴避。美國若不能以經濟與外交等方式遏制中國,是否會孤注一擲訴諸武力?有鑒於兩國都是核子大國,大戰一起,很可能相互毀滅,稍有理性者不為。所以「修昔底德陷阱」的比喻擬於不倫。但美國為削弱中國,不排除會發動代理人戰爭,烏克蘭就是最近的例子;台灣前車可鑒,最應留心,盡量避免為老美在台海打一場殘酷的代理人戰爭。

結語

奧運賽場的輸贏僅關乎榮譽,地緣政治的競逐甚至有關生死存亡,實無必要爭得你死我活!北京一直堅持平等相待、和平共存。但華府以為中國經濟崛起是因與西方掛鈎,未經深思就想脫鉤以搞垮中國,結果發現損人不輕,傷己更重,只好放棄,改稱「避免風險」當下台階。拜登政府想以溝通與合作來配合競爭,但若不能像奧運那樣公平競賽,只讓自己爭,不許別人競,並築小院高牆,揮舞制裁大棒,如何能溝通與合作?敵視別人,安能盼望別人成為認真的合作夥伴?

華府若繼續以遏制的方式與北京競爭,難以善了,所謂「競爭的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競爭是真,共存是假。2023年11月拜登雖邀習近平到舊金山會談,但所作的承諾無心落實,言而無信,如何合作共存?美國以競爭為名行打壓之實,雙方又如何能順利運作?美國少數有識之士雖誠懇指出中國已趕上來了,必須接受現實,但掌權者依然糾纏於過時的思維。美國人有諺語說:「如打不敗他,就加入他」,華府顯然還沒認識到中國已經是壓不扁的玫瑰。

(作者係退休歷史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汪榮祖
  • pages: 52
  • 標題: 從巴黎奧運談地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