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互動機制化的回顧與梳理│王英津
台灣大選在即,倘若民進黨上台執政後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會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人們都在拭目以待。在兩岸關係可能即將發生轉折的此刻,回顧和梳理過去近八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尤其是業已取得的機制化成果,頗有一番滋味和意義。
官方和半官方的互動機制
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後,兩岸兩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談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共識,也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機制化溝通管道。這一系列官方和半官方機制,成為兩岸執政當局互動和溝通的重要管道,有利於雙方減少誤判,獲取各方資訊和利益關切,進而形成有效的兩岸共同治理平台。
第一,兩岸領導人會面。2015年11月7日,「馬習會」在新加坡登場,實現了兩岸領導人時隔66年來的首次會面。儘管目前尚不能稱這次會面為機制化成果,但它對國家理論和兩岸現實的突破,以及它所創造的實際作法,勢將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而且,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兩岸領導人會面也必定會成為機制化成果,成為兩岸交流互動的最高平台。
第二,國台辦與陸委會常態化溝通機制。2014年2月,兩岸事務主管部門首長會議「張王會」在南京舉行,這是兩岸隔海分治以來,首次有官銜互稱的歷史性會面。在此次會議上,雙方同意國台辦與陸委會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有助雙方直接溝通、互動,避免誤判。
第三,兩岸兩會商談。自2008年恢復協商以來,大陸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已進行了十多次高層會談,共簽署23項協定,在兩岸經貿合作、大陸居民赴台旅遊、陸資赴台投資、司法互助、醫藥衛生合作等領域推出一系列有利於兩岸人民的舉措,成為兩岸事務政策產出和效用評估的重要平台。
第四,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亦稱「國共論壇」。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大陸,實現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60年來的首次會晤,並達成五點「共同願景」。自2006年4月舉辦第一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至今已舉辦十屆。論壇達成的一系列共識和政策建議,為兩岸執政當局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第五,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簡稱經合會。係依據ECFA成立的,由兩會共同召集。下設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工作、解決爭端工作等若干小組。至2015年5月,兩岸已舉辦了七次經合會例會,促進了ECFA的機制化和深入落實。
第六,旅遊與民航「小兩會」。由兩岸民間業者組成,接受政府授權,進而協商旅遊、交通、航空安全等問題,稱為「小兩會」。旅遊小兩會就兩岸旅遊事務及觀光客在對方境內遇到問題進行溝通、協商;民航小兩會就兩岸飛航安全、航班安排等事宜進行磋商、談判,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和航空安全。
民間的互動機制
在兩岸互動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效果明顯的民間互動機制,主要如下:
第一,「海峽論壇」。該論壇是在福建舉辦的大型兩岸交流活動。2009年舉辦首屆論壇,並決定每年舉辦一次,迄今已舉辦了七屆。論壇依託福建「五緣」優勢,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先行先試的前沿平台作用,形成兩岸多層次的交流合作格局。論壇也已成為大陸發布惠台政策的重要平台。
第二,「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高峰會」。2008年首次在南京舉辦,已成為兩岸除兩岸兩會商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海峽論壇之外的第四大論壇。該論壇以兩岸企業家為主體,是最具權威性、務實性的兩岸經濟界高端交流合作平台。2013年,兩岸企業家峰會社團分別在北京、台北成立,大陸的曾培炎、台灣的蕭萬長當選理事長,盛華仁、江丙坤擔任副理事長。峰會兩岸理事會分別下設宏觀經濟、能源石化裝備、金融、資訊家電、成長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文化創意等七個兩岸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峰會大陸祕書處設在江蘇省台辦。
第三,其他民間互動機制。兩岸民間在文化、社區治理經驗、學術交流及青年交流等領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交流和互動機制。其中,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活動多彩多樣,而且均有定期交流機制,為兩岸青年交流提供了制度化的平台,也讓兩岸青年有更多機會共同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而專注於兩岸關係發展的學術交流機制,有助於增進兩岸的政治互信,為兩岸執政當局的決策提供政策參考。
(作者係本刊主筆、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英津
- pages: 22
- 標題: 兩岸互動機制化的回顧與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