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桃園前哨戰探訪│張健豐
平鎮褒忠祠亦稱義民廟,創建於清乾隆56年(1791),是林爽文事件中,廣東客家人組織義軍支援清兵打仗,皇帝賜「褒忠」所致。乙未戰爭時,客籍(家)出身的吳光亮,以「抗敵守土」的義民精神,號召南桃園的客家志士自由抗戰。義軍前進指揮所就設在褒忠祠,打響平鎮區保鄉衛土運動的第一戰。
8月26日,位於桃園市中壢在地的中原大學主辦《韌性客庄研習營》的《乙未戰役記憶探索》座談,筆者受邀主講《乙未戰爭與客家精神》。隨後,桃園龍潭導覽協會理事長徐鳳園發表《乙未戰爭‧桃園四大戰役影響與展望》。
平鎮褒忠祠的由來
座談會所在的褒忠祠也稱褒忠亭,隸屬桃園市平鎮區義民里。附近有聯新國際醫院、復旦中學、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等,生活機能頗佳。褒忠祠內供奉義民爺的牌位及神像,是全台義民廟中最先有聖像的廟宇。政府在1955年間特頒定每年農曆7月20日為義民節,為全台宗教最早有節慶日的宗廟。
廟內目前可見的最早史料,首推咸豐10年(1860)8月所立的《重修廣興庄褒忠亭碑記》。該碑記載:「自乾隆伍拾六年間我鄉民急公向義,遵奉憲諭,星夜爭先,赴救府縣,各竭忠勇,務除寇亂,以安官全民而已。果爾馬到功成!蒙上憲保奏朝廷,親自御筆「褒忠」分別獎賞慰勞義民,所有沒于王事者。時在鳳(鳳山縣〈今高屏地區〉)南既立亭祀,而淡(淡水廳)北缺焉,將何以崇聖典而妥義靈耶?茲廣興莊前總理宋廷龍首倡義舉,就地築亭一座。…咸豐柒年總理宋寶雲復倡義重修,增其式廓後堂,原舊前堂更新,敝者葺之,略者詳之,竹苞松茂,儘制度之得宜。」
該碑所提乾隆56年間「鄉民急公向義」、「赴救府縣,各竭忠勇,務除寇亂」,指的是乾隆52年(1787)在台中大里杙(大里),由漳州人林爽文發動的民變事件。因「廣東、泉州等庄」的客家人、泉州人組織義軍支援清兵打仗。乾隆皇帝乃賞給廣東、泉州等莊「褒忠」、「旌義」里名。今日,位於雲林縣北港鎮義民里旌義街的義民廟,以及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的褒忠亭義民廟,皆是因此事件而建廟。
而「時在鳳南既立亭祀,而淡北缺焉」一句,說明「鳳南」的今六堆客家地區的茄苳腳(今屏東縣佳冬鄉)已有褒忠亭祀,而「淡北」的今南桃園卻沒有,故宋廷龍當初才倡議創建褒忠亭。據該廟的簡介,它是由新埔鎮的枋寮褒忠亭分香奉祀。祭典轄區有今中壢區、平鎮區、楊梅區等13大庄的信眾。
褒忠亭在1933年後改稱「宋屋褒忠義民廟」,因其所屬的廣興庄,在清乾隆9年(1744)由客家先民在此拓墾,它和大湳尾與高山下三個墾庄,合稱「宋屋」,意指宋姓客家移民所集散的聚落。
大湳尾戰役的打響
1895年乙未,日軍近衛師團於陽曆6月22日攻占新竹後,當時坐鎮台南的客家抗日義首劉永福,要求駐守新竹、苗栗兩處的前台灣鎮總兵吳光亮,如「該處兵力,卑薄吃緊難恃,可將其統領飛虎新苗各軍移駐台灣(台中)府城(今彰化),再添營勇,以固半壁。」客籍出身的吳光亮乃以「抗敵守土」的義民精神,號召南桃園的客家志士自由抗戰。
於是,當日軍以桃園到新竹的劉銘傳鐵路所串起城鎮,組成兵站補給線後。據守南桃園的龍潭坡(今龍潭區),大嵙崁(今大溪區)市街、安平鎮庄(今平鎮區鎮興里)的客家抗日義軍,以中壢西南方的宋屋一帶因有埤塘、沼澤溼地作為天險,加上劉銘傳鐵路和清官道(今台一線)沿著此地鋪設,坡陡路斜,是襲擊敵軍的好場所。因此,宋屋戰區便位居南桃園抗戰的第一線前哨地,義軍前進指揮所就設在褒忠祠。
隨後,客家義軍襲擊日軍運糧車隊和兵站基地,並破壞電線,造成台北到新竹之間的聯絡中斷。6月24日駐守台北的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親王派遣澀谷在明中佐(中校)率領兩個步兵中隊約600多人南援,25日來到大湳尾時,當地客家義軍宋阿榮等阻止,打響平鎮區保鄉衛土運動的第一戰。
「大湳尾之役」的來由
桃園四大戰役之一的「大湳尾之役」稱呼,首見於前台灣省文獻會編纂委員陳漢光(1921-1973)的《台灣抗日史》(守堅藏書室,1948);日軍戰史則稱「6月25日廣背庄附近之小戰鬥」。廣背庄約位於今平鎮區平鎮里,土地公潭一帶。靠近縱貫線鐵路,即劉銘傳鐵路的遺址,大湳尾則在鐵路北方不遠處。
前引《台灣抗日史》描述該戰役為:「新竹失後,日軍人據中壢街,並設兵站。義民張兆麟、徐子勳、宋阿榮等率子弟軍數百人駐廣興庄義民廟,廿三日襲擊日軍兵站,日軍受創後自台北調澀谷中佐率大隊來助,潘良(又作潘龍)、邱明琳、黃德、謝乞、張生、陳富、劉秋、劉長、彭相、徐傳、趙英、胡元等為響應新竹廿五日之逆襲,於是日清晨,分率數百人分據大湳尾及上店仔庄村落內,以阻日軍南援。八時四十分果有日軍數百人自北而南,義軍遂開槍阻擊,日軍受創不能進。激戰數刻,日軍不勝,遂冒死衝鋒先後三次,均不敵而退。嗣引火焚屋,潘良見四面火起,知不能久抗,收隊欲還,不幸為日軍所陷,死傷數十人,潘良亦死,是日日軍亦頗有死傷。」
在「大湳尾之役」犧牲的潘良,是大嵙崁防蕃將軍余清勝的副將,當余將軍決定順應《萬國公法》及大清下達駐守官員內渡命令時歸順日軍,潘良則表示保家衛土乃職責所在,便歸順吳光亮的旗下。
大湳尾戰役後,日軍從軍記者嘆道:「去年日清(甲午)戰爭之際,兵站線綿延長達五百餘哩(約近一千公里),兵站部的設置也為數不少,但此次兵站線受到抗日軍如此猛烈的襲擊,這還是頭一遭。」
北白川宮親王遂派代理近衛步兵第一聯隊長的第一大隊長三木一步兵少佐(少校),從台北到中壢守備兵站補給線,並沿途掃蕩。於是,有6月28日和7月1日安平鎮戰役的濫觴。日軍在安平鎮吃了敗仗後,向日本大本營求援。陽曆7月初,從中國東北來援的山根信成少將率領的近衛第二旅團組成的山根支隊,兵分三路掃蕩南桃園地區,7月14日攻占龍潭坡,7月15、16日攻陷大嵙崁。
建立紀念公園和戰祭活動
1932年,日本當局為籌建紀念北白川宮親王,於1895年7月30日在中壢新街的仁海宮(媽祖廟)舍營,規劃在仁海宮前方臨石頭溪(今新街溪)微高地點興建紀念碑。原址建於1875年的聖蹟亭則遭到拆除。加上1961年春,日本仁海宮國際關係責任調查團,為蒐集與親王有關物品以奉還其親屬而來,受到當地人士協助。日人用5千元將仁海宮門板買回帶回故國,交給北白川家,再由北白川家奉獻給靖國神社寶物館。可見殖民歷史的傷痕深深刻在中壢人的心中。
直到2015年乙未抗日兩甲子,在日軍安平鎮忠魂碑的原址,由張安樂出資興建抗日紀念碑和忠義亭,並首創平鎮戰祭活動。當時的桃園市長鄭文燦進而在平鎮區及龍潭區,舉辦2018年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成為客家委員會「客庄12大節慶」之一;並將褒忠祠旁的第8公墓遷葬改造,催生平鎮第一座義民歷史公園─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除呈現桃園四大戰役,並用藝術景觀喚起民眾的歷史記憶,成為歷史教育地點。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2
- 標題: 乙未桃園前哨戰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