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NO. 134 │ 美大選不論誰當選都不會為台出兵

2024年10月|NO. 134 │ 美大選不論誰當選都不會為台出兵

9月19日,立法院長韓國瑜召集朝野協商,協商結束後,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忽提臨時動議,要求朝野共同發表聯合聲明支持「2758號決議不涉台」,未獲藍白兩黨支持。不料,國民黨團於次日發出聲明稿,呼籲聯合國大會「儘速接納中華民國重返並完整參與」。看來國、民兩黨立委已忘了十多年前上演的一場鬧劇,我們選民卻記憶猶新。 2007年春天,陳水扁在確知他任內無法「制憲正名」後,隨即提出「以台灣為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案,而國民黨拿香跟拜,推出「以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公投案,讓藍營選民不知所從。所幸,美國當時對阿扁以「走後門」方式推進法理台獨大表不滿,稱其為「麻煩製造者」,又有十多個民間團體組成「拒領公投票行動聯盟」,並集資在報紙頭版刊登廣告,這才使2008年3月大選同時舉行的此二案,均因投票率未達50%而宣告失敗。 有此前車之鑑,國、民兩黨應不至於再提入聯、返聯公投案,徒惹笑話。但他們藉否定2758號決議,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挑戰「一中原則」,已重挫兩岸關係,所造成的後果卻要全民埋單。 自9月25日起,台灣銷往大陸的34項農產品取消免稅優惠。這是自今年初以來,大陸第三次終止台灣產品的免關稅措施。儘管這兩年台灣對大陸出口有下降趨勢,但2023年仍占出口總額的35.2%,大陸也仍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順差來源,如對大陸出口不斷受限,必將影響台灣的經濟成長,傷害農漁民及勞工的工作權、生存權。 為向美西方表達台灣有自衛的能力與決心,明年軍事預算高達6400多億,占GDP的2.5%,其中主要是購買美制軍備。這嚴重限縮了建設、民生等支出,而且,美制軍備價錢昂貴,交貨一再延期,美國「援台」軍備則更「像是清除廢棄物」,台灣哪能有自衛能力?…
作者: 紀欣 頁數: 1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陷入圖利罪與政治獻金風暴,並被檢方羈押禁見中。面對這一政治風暴,民眾黨採取「火車對撞」的強硬立場,企圖挑戰賴清德所掌控的「新黨國體制」。可預見立法院新會期,民眾黨將在司法、考試人事同意權及中央政府預算方面痛下殺手。但白營這樣的慷慨激昂與神化柯文哲,究竟能得到社會多少支持與共鳴?又真能讓民眾黨擺脫第三勢力暴起暴跌的宿命嗎? 柯文哲引發政治風暴 9月8日晚上,在立法院號稱聚集了2萬人的政治聚會,左右護法黃國昌、館長大聲疾呼要真相,要政府放人,加上柯妻陳珮琪悲戚感人的救夫文,民眾黨人士甚至稱呼柯P為「台灣的曼德拉」,一場神格化的佈道大會,除希望保住柯P的人氣指數,也是黨內各路人物施展身手,希望得到政治權力的舞台。 柯文哲發生政治獻金風暴後,民眾黨就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並且爆發激烈的內爭。首先,原已被邊緣化的蔡璧如、謝立功等人直接開幹以黃珊珊、陳智菡為主的宮庭派,之後表面上以黃珊珊停權三年為雙方停戰的交集,但從黃珊珊並沒有辭掉立委,舊臣也無法如願回宮,即可知黃珊珊在阿北事業版圖中的份量。加上柯文哲9月2日無保請回當天,夫妻倆是在黃珊珊家過夜,更說明珊珊是守護柯P白營資產,以防外力介入的重要力量。 黃國昌之心白營皆知?…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6
1974年8月9日,美國眾議院針對水門大廈侵入事件提請彈劾尼克森總統,當天稍晚尼克森發表電視演說辭去總統,創下美國在任總統被迫辭職的首例。此一事件對美國政壇造成極大震撼,但50年後回顧更值得關切的,應是美國各界在貪腐總統下台後的自省與改革。 這些自省與改革,讓美國人民逐漸重建民主的信心,相當程度上降低了貪腐濫權的再發生。美國民主讓人稱羨,並非因為從政者清廉自持,而是因為這些自省與劍及履及的改革,使得制度在對抗人類貪婪的本性上獲得成效。水門醜聞迄今屆滿50年,檯面人物多已作古,但因此事件所帶動的制度變革,無疑仍持續影響著美國的民主運作。 水門事件的過程如果放在台灣,或會被認為有些小題大作。一位自稱博士的總統敢以公權力封存學術資料不讓看,會議上官員竟自稱「東廠」進行對在野黨的打壓,服刑中的政客可以主持媒體節目公開論衡政局…這樣的法治尺度,總統就算被發現雇人潛入他黨陣營蒐集情資,恐怕也會大事化小掀不起波瀾。 台灣近30年的民主化歷程中,金權醜聞不算少見,但醜聞所引發的制度變革卻相當有限,政黨政治宛如俄羅斯輪盤,大家都等著看下次誰中槍。50年後觀察水門事件,美國社會在事件後的自省與變革,顯然有不少值得台灣社會反省之處。 水門案後的美國社會自省…
作者: 楊泰順 頁數: 8
柯文哲案令民眾黨衰敗的機率偏大,國民黨內卻有不少人高唱挺柯、藍白合,顯然是未記取去年的慘痛教訓。不論柯日後有罪無罪,民眾黨都不是國民黨可以穩定合作的對象。政黨的實力不在與他黨合作,而在自己的建設,這是內部才能搞定的事務。2025黨主席改選是最重要的關鍵。 柯文哲被羈押禁見是台灣政壇的核爆,勢必衝擊與改變台灣的政治版圖,民進黨有可能繼續獨大,在野勢力只剩下國民黨與包括民眾黨、時代力量的散弱第三勢力,未來對抗民進黨一黨專政的最重要力量還只能是國民黨,該黨如何自處實為關鍵。 柯文哲道德審判不過關 十年來,柯文哲一再標榜清白自持,大選期間還不斷強調,「清廉、勤政、愛民、愛鄉土」,如今多起疑案併發,多筆金額說不清楚,屢屢解釋,次次不同,頻頻說謊,大失人心。 此次柯案固然民進黨政治操作的痕跡明顯,但柯確實有金錢來源的問題,買了4,300萬的辦公室,陳珮琪又看1.2億的豪宅,柯還稱兩人皆為醫生,收入豐厚,錢不是問題,這立刻被醫界同行打臉。木可公司的操作也疑雲重重,KP(Keep…
作者: 朱駿 頁數: 11
9月16日,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政黨支持度民調,民進黨是35.5%、國民黨23.2%、民眾黨12%、時代力量5.1%,與前一個月相比,民進黨略增1.3%,國民黨原地踏步,民眾黨下滑1.8%,時代力量上揚3.8%,中性選民銳減5.2%。不過,三天後的TVBS民調顯示,民眾黨的支持度僅剩9%,比賴清德就職時的16%下滑了7%。 從9月5日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被裁定收押禁見後,剛過五歲生日的民眾黨遭到創黨以來的空前危機。而民眾黨很快地決定不設代理黨主席,而是以成立應變小組處理黨內重要決策,同時定調柯文哲被收押是「政治迫害、司法不公」,9月8日起展開全台聲援柯文哲的活動。 黨內對柯案有兩種意見 其實,民眾黨內對處理柯文哲被收押一事,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是主張柯文哲無罪,堅決和柯站在一起;另一種意見認為柯的金流確實有問題,同時未來還要面臨五件以上大案,柯文哲應辭去黨主席,專心面對多項官司,民眾黨則要走出一條沒有柯文哲的路。例如,9月11日前秘書長謝立功在臉書主張柯文哲應該「認罪協商」,就是希望民眾黨與柯做適度切割,但隨即引發黨內批判,部分小草更呼籲黨部開除謝立功,顯然選擇與柯文哲站在一起的,還是目前黨內主流,如同民眾黨台中市黨部主委江和樹所說「如果認罪,我們就完了,如果柯文哲有了(圖利或收賄),我們會崩潰」。 民意基金會及TVBS最新民調都顯示,民眾黨支持度有所下降,但並未迅速崩盤,民眾黨或許已渡過柯文哲被收押後的第一關。但前立委林濁水17日在臉書發表「民眾黨的三大營盤」文章表示,「年輕人,25至34歲支持度大跌,竟落後民進黨;35至44歲掉到比國民黨少,更不用說比民進黨更少。再來中產階級白領、軍公教支持度敬陪三黨之末,最後大學以上輸民進黨,只和國民黨打平」,顯然民眾黨支持者中原來鐵板一塊的年輕人、中產階級與高學歷支持者正在鬆動。民眾黨未來發展,將和柯文哲各項司法案件發展息息相關。…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4
柯文哲身涉京華城改建案已延燒一個多月了,而且他還遭到法院羈押,因此整個案件更具戲劇張力,自然抓住眾人的眼球。我曾在談話性節目中說,全台約有三分之二選民希望看到柯文哲中箭落馬,當時主持人驚訝地問說:「真的嗎?你如何評估?」其實筆者是依據今年1月總統大選投票結果做的推論。 多半人想柯結束政治生命 今年總統大選,柯文哲得票率是 26.5%,換句話說,有73.5%的選民沒支持他。 姑且不論未投票給柯的選民是基於什麼原因不支持他,總之,他們就是不喜歡他,甚至其中還有一部分人對他恨之入骨。正所謂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尤其一部分國民黨提名人侯友宜的支持者,對柯在大選時的反覆極為痛恨,現看到他深陷弊案、身陷囹圄,內心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民進黨方面其實也不遑多讓,這不光是柯今年初曾嚴重威脅到賴清德的選情,而且柯與侯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確實給綠營支持者很大的心理壓力。另外,還包含著綠營支持者對柯當初「打著綠旗反綠旗」、背骨行為的痛恨。所以越是深綠的選民,越希望看到柯在此次事件中被打爛、打趴,從此自政壇消失。…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16
柯文哲將因京華城案遭圖利罪起訴,恐怕只是基本消費,因後面還有六大案等著調查,所以柯文哲很可能就像2008年的陳水扁,不但無法在判刑前交保,甚至要被關了數年後才可能重獲自由,政治生命等同宣告結束。而接下來的重點,就是俗稱小草的柯文哲支持者會走向何方? 綠營非除柯文哲不可 原先民進黨打的如意算盤是柯文哲成為階下囚後,多數小草將會回歸民進黨,但一切恐怕事與願違。當柯文哲人設崩塌後,小草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即使幡然醒悟,知道被柯文哲騙了,也未必會全部回流民進黨,這一部分藍綠大概三七分。第二類就是到現在還鐵板一塊、力挺柯文哲到底的小草,這部分大約有10%,而這一部分,恐怕會把反民進黨、反賴清德,當成未來幾年的投票意向。 不要忘了,陳水扁即使在2008年入獄,但泛綠陣營直到今年選舉依然在爭取扁迷的選票。這也是為什麼柯文哲把陳水扁醫療小組的前發言人陳昭姿,納入不分區安全名單的目的,為的就是要從民進黨吸走陳水扁支持者的選票。2023年11月23日,剛獲提名的陳昭姿立刻釋出柯文哲承諾她,在當選總統後會特赦陳水扁的訊息,為的就是昭告扁迷集中選票投給柯文哲。所以看在民進黨眼裡,擅於政治操作的柯文哲當然是非除不可 !     …
作者: 吳東昇 頁數: 18
柯文哲兩次選上台北市長,都曾提早關閉募款帳戶,他說錢夠用就好。但成立民眾黨參選總統後,卻設立木可公司,想開小草咖啡廳,還想持有黨產經營事業。毫無節制的選舉花費會破壞民主公平競爭,落入金權政治和政商勾結的無底深淵;一旦拿了人家的錢(政治獻金),以後就很難執政了。這些都是他以無黨籍身分參政時說過的話。 2019年柯文哲創立民眾黨,準備卸任市長後投入總統大選。政黨是集合有志一同者合力實踐政治抱負,必須有信念(政見)、組織和經費。政治事業一向財散人聚,錢和人才是政黨活動的原動力。 現行《政黨法》規定黨不得經營或投資營利事業,錢從何來?靠政府給的政黨競選補助金不夠開銷,募款籌錢是拿人錢財,以後能不為人消災嗎?那不就很難執政了嗎?尤其企業商家捐款,只有部分會反映在政治獻金申報名冊內,在監察院公開查閱的平台找不到大筆現金捐贈的資料。掌權敢使壞的黨,檯面下有缽滿盆滿的暗金。 柯P唱不起高調後,民眾黨內即傳出「民進黨有國營事業,國民黨以前有黨產,民眾黨也應發展自己的事業。」這才有4,300萬買商辦、小草咖啡廳等政爭遺緒。 《政黨法》旨在打壓在野黨…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20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政治獻金案、京華城容積率案,從被當庭逮捕、聲請提審遭駁回,疑因家人帳戶被查出有不當對價的可疑資金,被台北地檢署以涉嫌違背職務圖利、收賄罪嫌重大,且有串證、滅證之虞,向法院聲請羈押禁見。同時,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也被依同樣理由聲押禁見,創下台灣司法史、政黨史及選舉史上的先例。 之後,台灣民眾黨公職多次舉行記者會,公開質疑檢調偵辦柯文哲違反偵查不公開等,並舉辦多場活動聲援柯文哲,譴責賴清德運用公權力介入,以排除政治異己及競爭對手,影響台灣民主發展。 有論者以為,賴清德已經是最大贏家,不應運用司法手段肅清異己及競爭對手,以免遭人懷疑是以司法貪腐訴訟掩蓋權力鬥爭的本質。也有論者以為,賴在反貪腐上尊重檢方偵辦,不問政黨,只要有證據都偵辦,營造出公平正義及大公無私精神。 總之,柯文哲事件已產生極大的政治效應。其一,賴清德以司法手段處置鄭文燦、柯文哲,既能除去潛在競爭者,又能博得反貪污之聲名,賴清德的民意支持度不減反增,且提高民進黨的政黨形象及支持度。 其二,賴清德除去同是新潮流系的鄭文燦,不僅具有對黨內派系殺雞儆猴立威的效用,同時也排除了黨內的英系路線。鄭文燦擔任海基會董事長時間雖短,但表明將堅持蔡英文的兩岸路線,主張維持現狀,依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不同於賴清德主張的「新兩國論」。而柯文哲曾主張「兩岸一家親」,辦理過滬台雙城論壇,並支持興建金廈大橋。…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22
台北市京華城都更容積獎勵案,因涉及圖利及可能的賄賂、官商勾結,鬧得滿城風雨,有人說這是選後政治清算,也有人認為司法歸司法,不能混為一談。各方說的都有理,但一碗水要端得平,不然就會漏出撒得到處都是,例如高雄國賓案的1142倍容積獎勵,為何檢廉機構不立即調查?是綠色執政可法外施恩? 其實所有都更案都有貓膩,只是大小不同,要看申請人的功力如何。有些頭過身就過,而涉案者圖利也有大有小,上至百億,下到百萬,讓人覺得水面下常深不見底。為什麼都更容積獎勵能讓官員可上下其手,連市長都涉嫌其中,就是「獎勵」彈性太大,可跳過法令,繞道而大開方便之門,開了方便後,也給自己開了斂財之門。許多都更案的主事者神深通廣大,可利用某某會議通過的紀錄,發下級地方政府辦理,地方機關更會以交給專家會議討論的方式掩人耳目,根本不在乎母法的相關條例,便宜行事,比比皆是。 與其防止圖利,不如檢討目前的都更法令是否能與時俱進,而不是抱殘守缺,或靠各級政府跳過法律拘束。為什麼財團為爭取20%的容積獎勵,削尖腦袋、冒坐牢風險,也要賄賂官員? 台灣地窄人稠,台北市更是一地難求,建商要推出新建案,只能將目標打到都更頭上,這也是為什麼蔣萬安說台北市大都更時代已來臨。那台北市甚至整個台灣如何面臨大都更時代?商人的鼻子最靈敏,早早嗅出樓盤開發趨勢往哪個方向拐。在空地幾乎用罄見底,都更應該是唯一的選擇。 在土地資源有限下,台灣的天空相對土地則是充裕的,窒礙難行的是,原來要規範健康發展的建蔽率與容積率制度,因土地問題,成了發展的絆腳石。…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23
2019年初,習近平主席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倡議;希望針對「一國兩制」,能由台灣方面或各有關方面,站在台灣的角度,提出統一方案,作為兩岸共同探討、規劃和平統一的基礎。 在台執政的民主進步黨,追求的是「台灣獨立」,自不可能呼應習主席的重大宣示,但主張兩岸和平統一的中國國民黨、親民黨及新黨,迄今為止,也都未對此做出積極回應,顯得相當奇特。 國民黨不回應,可能是基於選舉考量,怕得罪台灣希望「維持現狀」的多數選民。親民黨近年來對兩岸事務不太發言可以理解,但長期主張兩岸統一的新黨,對此事也未見積極回應則令人費解;當然,該二黨均只剩一位縣市級議員,故也無人在意其是否有所回應。新成立的台灣民眾黨,自認代表台灣的第三勢力,但在兩岸事務上,除以「兩岸一家親」口號標明立場外,也幾乎都保持緘默,令人感到遺憾。 方案必須有足夠吸引力 兩岸之間的發展態勢,顯然是大陸的優勢越來越強,台灣的競爭力目前雖然不錯,但面對更快速發展的對岸,其實相對上是越來越弱。若不在此刻探討兩岸和統方案,未來台灣的籌碼將越來越少。即使台灣目前似乎有美國可以依賴,但美國相對於中國的實力也會變弱,特別是在美國軍力較難發揮的東亞地區,兩岸問題拖延下去,只會對台灣不利。特別是台灣目前還有台積電和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可以作為兩岸談判協商的重要籌碼,但其優勢能保持多久,難以預料。只是,五年過去了,台灣各方都沒有把握這個難得、有利的機會。…
作者: 杜震華 頁數: 24
近日大陸一款名叫《黑神話:悟空》遊戲爆紅,吸引了國內外玩家的好評,而遊戲中讓人驚豔的中國古蹟場景,更是一波成功的文化輸出,讓中華文化在世界大放異彩。一款遊戲除了賺得缽滿盆滿,更讓世界對中國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最重要的是,這些稱讚者中包括許多台灣青年,這讓兩岸文化交流露出了一線曙光。 鄉愁未必能改變國族認同 長期以來,大陸一直希望台灣青年能多多認識大陸、認識中國文化,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透過對原鄉的認同。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在去年的攜手圓夢活動上,朗誦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表達兩岸同屬一個民族。無獨有偶,前外交部長蔣孝嚴也在一場活動上朗誦《鄉愁》,並且說不管哪一省人,包括台灣人在內,都是中國人。這些話在大陸朋友耳中聽起來非常順耳,可是對住在台灣的青年有多少作用呢? 「鄉愁」或許對顛沛流離來台的外省第一代,或是看過父母思念故鄉的外省二代非常有感,可是到了外省三代又有多少人還有「鄉愁」?更別說外省人僅占台灣人口的12%,那占台灣人口86%的本省人,來台灣少說有七、八代了,他們對大陸又有什麼鄉愁呢?所以要靠對原鄉的認同來拉近兩岸關係,其實是非常不現實的。當然,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問,本省人中也有強烈中國人認同的,那沒有「鄉愁」的他們,是什麼形塑了他們的中國意識呢? 真正形塑認同的是教科書,過去兩岸雖處於分離對峙的狀態,但國民黨的教育還是教導大家要作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因此雖沒有思鄉心切,也沒有交流對話,多數台灣人還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李登輝上台後,開始積極推動「去中國化」,課綱也從中國史觀改成了台獨史觀。課綱修改使得台灣的青年成了「天然獨」,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也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給兩岸融合拋下巨大的鴻溝。大陸這些年積極地舉辦各種交流,成果確實不少,可比起台獨課綱一年影響十幾、二十萬年輕人,交流成果只能說是杯水車薪,對島內的「台獨化」起不了改變作用。…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26
兩岸關係除受到各自的內部情勢、兩岸互動影響外,也深受外部環境的衝擊。台灣與美西方近期主打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案,中國大陸對此強烈抨擊,更在許多國際場合營造對「一中原則」有利的氛圍。 民進黨當局想炒作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未涉及台灣,因此不該限制台灣參與聯合國及國際組織的權利,但大陸對此強烈譴責,並以積極的外交動作加以反擊。 大陸在非洲享有優勢 中國大陸與非洲從1955年萬隆會議開始,就建立了深厚關係。隨著大陸逐漸崛起壯大,非洲國家在許多國際場合上唯大陸馬首是瞻,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案,就是許多非洲國家支持下的結果。 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應運而生,53個非洲國家,加上非洲聯盟委員會等55個成員,於2006、2015、2018、2024年共舉辦了四次論壇峰會。這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當著習近平主席的面說,非洲各國深知統一對每個國家的重要意義,因此一貫堅定支持「一個中國原則」,支持「兩岸統一」。另有36個領導人均提到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或「一中政策」,有的國家還加碼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支持大陸實現國家統一」。…
作者: 黃清賢 頁數: 28
2023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公布,在該意見屆滿周年之際,有必要對福建省落實各項工作加以回顧並寄以展望。 過去一年中,福建省通過積極落實《意見》中的各項政策,不僅在兩岸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取得顯著進展,還在社會治理和民生領域建立了多層次、多管道的合作機制。 在經濟領域方面 在經濟領域方面,福建在兩岸經貿合作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通過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優化營商環境及推動產業對接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台資企業落戶福建。這些企業不僅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還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推動了福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此外,福建加大了對台資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為台資企業在福建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環境。這些舉措不僅增強了台資企業的信心,也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深度融合。 從經濟視角來看,福建作為大陸對台貿易的重要窗口,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可進一步加強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福建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能為台灣企業提供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而福建自貿區的設立,為眾多台資企業提供了投資便利和優惠政策。同時,福建可以借助其在電子資訊、機械製造等領域的優勢,與台灣的科技創新能力相結合,推動兩岸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共同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作者: 羅鼎鈞 頁數: 30
2024美國總統大選情勢的變化是歷屆大選所僅見,而且充滿政治戲劇性,這種變化的態勢與走向不但顯示「分裂的美國」已經化為「實在」,也將影響美國選民的投票取向。美國下一任總統究竟是誰,9月10日川普、賀錦麗在電視政見辯論會上的交鋒已露出端倪。 社會分裂與政治極化 這次美國大選的新變局有歷史遠因,也有現實近因,而且遠因、近因相互作用,導致全世界關注其政治效應。 遠因是「白人至上論」歷史遺緒所積澱出的種族歧視。種族歧視不僅是美國社會永恆的歷史遺憾,也是造成今日美國社會分裂的深層結構基因。正因為如此,民主政治在美國被操作成族群政治,連帶地讓其民主政治越來越走向政治極化,這次川普、賀錦麗在首次辯論會上所表露的「政治對決」,不但展現川、賀分別代表政治光譜的兩個極端,也顯示美國政黨政治的「政治極化」,完全是社會分歧與破碎民主所建構出的一個「分裂的美國」。 2020川普、拜登對決,當時PEW民調便指出有60%選民認為已出現「分裂的美國」,果然,不認敗選的川普,不久便發動支持者占領國會山莊。「國會山莊政治騷亂事件」是美國社會分裂的實證,當時許多美國人民擔心會出現第二次「內戰」。…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32
美東時間9月10日晚間9點,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候選人川普與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在費城國家憲法中心舉行首場辯論。根據初步調查,有6,710萬觀眾觀看了這場90分鐘的辯論,希望能聽到兩名候選人就他們關心的經濟、墮胎、移民和全球混亂的四大領域提出對策,但ABC新聞和各大媒體都指出,二人並未更清楚、有系統地展現自己的執政方針。 根據《紐約時報》統計,賀錦麗發言時間為37分41秒,其中17分25秒在攻擊川普,而川普在43分3秒的發言中有12分54秒在攻擊賀錦麗。《華爾街日報》認為,賀錦麗是此次辯論的明顯贏家,但她並未清晰表達她的政策,僅僅在激怒川普的策略上奏效。由於賀錦麗設下的陷阱,讓川普花了很多時間談論過去,卻錯失了講述如何在未來4年改善美國人生活的良機。 賀錦麗辯論表現略勝一籌 行家指出,從一開始賀錦麗主動走向川普握手,川普就已經屈居下風。在接下來的90分鐘裡,賀錦麗運用曾任檢察官的技巧,把握機會激怒川普,多次成功引誘川普掉入她設下的陷阱,不僅讓他面紅耳赤,而且處於防禦性蜷伏狀態。怒氣沖沖的川普經常上鉤,用錯誤的資訊和人身攻擊回應賀錦麗的批評。例如墮胎權問題,川普表示民主黨人的墮胎政策很激進,但他認為墮胎應該是各州的事,並攻擊副總統候選人華茲(Tim Waltz)支持「出生後處決」嬰兒。主持人隨即糾正表示,美國沒有任何一州允許在嬰兒出生後殺嬰。…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35
美國這次總統大選的選情轉折起伏,目前只剩下30多天,民主黨的賀錦麗或共和黨的川普究竟誰能當選,至今仍撲朔迷離。但不論誰當選,美國都不會為台灣流血,這是可以肯定的。 賀錦麗民調暫時領先川普 本來這次大選川普的贏面很大,尤其是遭遇槍擊,川普當下反應機敏且毫無懼色,得到相當大的支持,但民主黨換下拜登,由賀錦麗參選後,情勢有所轉變,這是始料未及的。 大家原先都覺得賀錦麗看上去像個傻大姐,對內政、外交,如俄烏戰爭、中東情勢及經濟議題都未發表個人看法,又拒絕接受媒體專訪,似乎是刻意「藏拙」,可能很難對抗伶牙俐齒的川普。可是,這幾周發展下來情勢反轉。特別是9月10日辯論會上,賀錦麗苦練成功,表現得中規中矩,博得一片好評。川普可能由於輕敵,表現平平,導致CNN、ABC等媒體都說賀錦麗大贏。 對民主黨人來說,賀錦麗縱然是背稿勝出,治理能力有限,如能選上也很好,民主黨政府有很強大的政務團隊可以撐著,而且賀錦麗總比老是講錯話又固執的拜登好掌控一點,所以現在兩黨的表現可以說是平分秋色。…
作者: 張麟徵 頁數: 38
美國女選民偏向支持民主黨,民主黨的女性黨員多於男性(約6:4)。在性別議題上,民主黨長期站在女性立場,也積極培植女性參政,成為國會中女議員的多數(參院占60%,眾院占72%)。然而,美國雖有黑人選黑人的傳統,女人卻不一定選女人,至今女議員在國會中僅占25%,落在全球百名以外。 美國女總統為何難產? 此外,媒體習於挑剔女性的外表、行事風格、過往歷史,加深了女性不如男性、女人不會贏的成見。2008年美國選出了第一位黑人總統,至今卻仍然選不出一位女總統。 2020年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在民主黨初選中,以犀利的政策分析見長,卻被批評為好鬥逞強,不得人緣。她發現:「女人沒有贏的指望,如果妳抱怨,就像個委屈的小女人;如果妳不抱怨,別的女人會想,妳是從哪個星球來的?」美國女性比黑人男性晚了50年得到投票權,那麼,在歐巴馬之後,要再等多久才會有女總統呢?2016年功虧一簣的希拉蕊柯林頓和華倫都相信,她們有生之年一定等得到。…
作者: 顧燕翎 頁數: 40
美國大選從拜登川普,到「白等川普」,至今日賀錦麗、川普之爭(下稱賀川之爭),可說是一部精彩的政治連續劇。從2020年川普連任失敗,他表示2024要再次競逐。其競選與官司訟案新聞三年多來持續不斷,今年7月13日他在賓州競選遭遇槍擊暗殺,更讓他當選率爆增,7月21日拜登受壓退選,保舉副總統賀錦麗競選,將選舉劣勢扭轉,以目前民調看來,賀川民調已把拜登所輸的幾個負百分點轉為正百分點。 當然,二人相差不大的民調不能完全作為預判準則。2024年美國大選還得以美國選舉風俗,以及選民與金主的選舉原則(政治經濟利益考量)來解析判斷。 美國選舉風俗和選舉原則 首先,簡單解釋一下何為美國選舉風俗和選舉原則。美國人對總統大選普遍不關心,這由它的投票率大多低於66%(不到三分之二)可以看出。同時,這種關注與美國人民的人均所得、學識程度和資產財富(都是金字塔,正三角形分布)成反比(那就是倒金字塔和負三角形)。越窮、知識越低、收入越低的人對選舉的關注就越小,而他們是大多數人。這種選舉關注度與人口的反比,形成了一種選舉風俗,姑且稱之為倒金字塔風俗。 在倒金字塔選舉風俗中,在底層的選民最關心的是他們的生活,希望選出的官員政客,包括總統,能帶給他們生活上的實質利益,所以經濟問題,像通貨膨脹、就業率和民生有關的指數,就是他們的政經考量。在金字塔頂端的人們,生活不成問題,他們選舉的原則與底層選民不同,他們求的是選出的官員會受他們的影響甚至控制,制定出的政策能有利於他們的企業或謀利途徑。他們不需要有能力知識的官員,而是要順從他們思想意願的人,所以他們要能影響選舉和選出能被影響的人,這就是美國居金字塔高端者的選舉原則。…
作者: 張一飛 頁數: 42
9月3日,《紐約時報》的著名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在他發表的文章〈納坦雅胡在如何救自己,選川普及擊敗賀錦麗〉中說:「納坦雅胡明白知道,賀錦麗在他的掌握之中。如果他繼續進行加薩戰爭,直到完勝,導致更多的平民傷亡,他就迫使賀錦麗要嘛公開批評他而失去猶太裔選民的選票,要嘛默不作聲,因而失去關鍵州密西根的阿拉伯和穆斯林選民的選票,…。」 佛里曼在文章中繼續說,納坦雅胡在今後2個月會加大對加薩的攻擊,因為他希望川普當選;川普當選後將宣布停火,然後推動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建交。拜登的整個中東戰略,即推動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等遜尼教派阿拉伯國家跟以色列發展正常關係,分裂它們與什葉派之間的關係,破壞中國在促成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和解的重大成就。這樣,拜登試圖建立的印歐經濟走廊,也就是從印度,經過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然後通過地中海進入歐洲市場,對抗中國「一帶一路」的通盤計畫,就大功告成了。只不過,它不是在拜登或賀錦麗任內完成的,而是在川普手中完成的。 要知道,拜登的大戰略是把南亞與歐洲連結起來,如果能夠把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打通的話,那麼他又可以把中國圈住了。當然,他現在可能拉不動東盟,所以他死命要在南海搞事。 如果是川普上台,他可能對拜登的這套大戰略根本不感興趣。以色列跟埃及和約旦很早就簽了相互承認的和約;川普又在任內促成了《阿布拉罕協議》,讓以色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林建立了外交關係。隨後,摩洛哥和蘇丹也加入了該協議。如果把沙烏地阿拉伯也拉進來,那麼,川普的外交政績是可以列入史冊的。而如果賀錦麗輸掉大選,那麼拜登就會背負阿富汗狼狽撤軍,以及捲入俄烏戰爭的兩大敗績罪名。在美國歷史上,拜登難逃惡名。…
作者: 水秉和 頁數: 44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