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話:悟空》可對抗文化台獨│林明正

《黑神話:悟空》可對抗文化台獨│林明正

近日大陸一款名叫《黑神話:悟空》遊戲爆紅,吸引了國內外玩家的好評,而遊戲中讓人驚豔的中國古蹟場景,更是一波成功的文化輸出,讓中華文化在世界大放異彩。一款遊戲除了賺得缽滿盆滿,更讓世界對中國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最重要的是,這些稱讚者中包括許多台灣青年,這讓兩岸文化交流露出了一線曙光。

鄉愁未必能改變國族認同

長期以來,大陸一直希望台灣青年能多多認識大陸、認識中國文化,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透過對原鄉的認同。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在去年的攜手圓夢活動上,朗誦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表達兩岸同屬一個民族。無獨有偶,前外交部長蔣孝嚴也在一場活動上朗誦《鄉愁》,並且說不管哪一省人,包括台灣人在內,都是中國人。這些話在大陸朋友耳中聽起來非常順耳,可是對住在台灣的青年有多少作用呢?

「鄉愁」或許對顛沛流離來台的外省第一代,或是看過父母思念故鄉的外省二代非常有感,可是到了外省三代又有多少人還有「鄉愁」?更別說外省人僅占台灣人口的12%,那占台灣人口86%的本省人,來台灣少說有七、八代了,他們對大陸又有什麼鄉愁呢?所以要靠對原鄉的認同來拉近兩岸關係,其實是非常不現實的。當然,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問,本省人中也有強烈中國人認同的,那沒有「鄉愁」的他們,是什麼形塑了他們的中國意識呢?

真正形塑認同的是教科書,過去兩岸雖處於分離對峙的狀態,但國民黨的教育還是教導大家要作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因此雖沒有思鄉心切,也沒有交流對話,多數台灣人還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李登輝上台後,開始積極推動「去中國化」,課綱也從中國史觀改成了台獨史觀。課綱修改使得台灣的青年成了「天然獨」,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也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給兩岸融合拋下巨大的鴻溝。大陸這些年積極地舉辦各種交流,成果確實不少,可比起台獨課綱一年影響十幾、二十萬年輕人,交流成果只能說是杯水車薪,對島內的「台獨化」起不了改變作用。

台獨很重視青年流行文化

大陸很重視青年工作,而台灣獨派也很清楚,誰能影響青年誰就有未來,所以長期以來除持續推動「去中國化」,搞到今天連中國史都沒有了外,他們也特別關注青少年喜歡的東西。而年輕人們喜歡的不外乎就是漫畫、電影、電玩、電視劇等流行文化,所以獨派也在這些流行文化上大搞文化台獨。

2001年從小林善紀的《台灣論》開始,在該漫畫中引述奇美董事長許文龍的說辭,指「慰安婦均為自願參加,而且對這些婦女而言,反而是出人頭地的事」,這可以說是獨派在流行文化上進行文化台獨的開端。2014年一款遊戲《雨港基隆》,表面上是一款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遊戲,但最終故事設定在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其實就是將台獨思想藉由遊戲帶入青年的腦海中。2019年一部名為《返校》的驚悚片在台上映,其劇本改編自2017年推出的同名電玩。《返校》的故事與《雨港基隆》類似,是利用恐怖片形式,導引觀眾進入白色恐怖年代,從而灌輸台獨思想,只是這次更進一步,不只有電玩,還有電影。

台獨一步一步取得島內的歷史話語權,連共產黨的歷史也不放過。2022年電影《流麻溝十五號》上映,影片呈現白色恐怖時代,被送往火燒島(綠島)的政治犯情況,可卻不敢明說,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當時的台共或左翼人士。

大陸常說要「講好中國故事」,難道「台灣故事」不是「中國故事」的一環?怎可放任台獨訴說他們想要詮釋的「台灣故事」呢?

「悟空」可對抗文化台獨

現實地說,真正要導正島內的中國認同,必須取得台灣的執政權。因為唯有掌控島內的執政權,才能將台獨課綱改回來,也才能釜底抽薪、正本清源,真正解決「去中國化」的問題。可是,島內當前的政治認同板塊已是綠大於藍,要寄望藍營取得執政權,而且敢在執政時修改課綱,絕非一件容易的事。馬英九時代沒做到,未來更不可能。

在不修改課綱的情況下,如何能讓台灣青年接觸到非台獨史觀的歷史敘事呢?《黑神話:悟空》給出了答案。台灣史中有太多好故事,例如乙未戰爭時劉永福的黑旗軍與日軍殊死奮戰、獅虎貓抗日三猛的英勇抗日事蹟等等,還有諸多共產黨人在白色恐怖時代,勇敢面對威權的壓迫,不都是最好的電玩、電影、電視劇題材嗎?這就是對抗文化台獨的最好辦法。說它是「辦法」,是因為它終究只能治標而無法治本。要治本,還是得大刀闊斧地改正歷史課綱,但那大概只有等到兩岸統一後才能做到吧!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明正
  • pages: 26
  • 標題: 《黑神話:悟空》可對抗文化台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