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祈讓京劇不再只是京劇│陳淑英

王安祈讓京劇不再只是京劇│陳淑英

王安祈,台灣大學文學博士、台灣大學戲劇系所特聘教授、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曾獲第九屆國家文藝獎(2005),並連獲四屆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今年61歲的中國古典戲曲學者王安祈,在海峽兩岸京劇界聲名遠播。自2002年12月出任國光藝術總監至今14年,透過新編戲及以翻新手法搬演老戲,成功替京劇拓展出一批死忠的觀眾群,同時幫助魏海敏、唐文華等名角建立更多面的形象及風貌、打響中青代演員的知名度。王安祈也努力將台灣京劇新美學輸向京劇原鄉—中國大陸,不料卻被嗆聲。老京迷看《金鎖記》問,「你們這麼唱,京劇還姓不姓京啊」。脾氣溫和的王安祈非但不以為意反而竊喜,「如果觀眾迴響冷淡,老戲迷就不會那麼火了。」

沒水袖算京劇嗎?

說真的,不能怪老戲迷看不慣《金鎖記》。《金鎖記》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首演於2006年,打破傳統京劇採直線說故事然後安置唱段,借蒙太奇的場景切換手法,首創跟隨主角思維流動的劇情。《金鎖記》還出現許多以往或者現代傳統京劇不曾出現的元素。例如:打麻將、抽大煙甚至裹小腳的情節—上半場結束前,女主角曹七巧想到人間只有錢是真的,為保護女兒不讓男人騙了去,在驚悚的音樂聲背景下,拿著一根棍子強往十多歲女兒的腳背狠敲下去…。

《金鎖記》的編導演及舞台設計都出自台灣藝術工作者,是一齣真正台灣原創新編的大戲,完全展現台灣藝術高度自由發展的特色。該劇一推出,即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節目」。然而,在台灣叫好又叫座的《金鎖記》於2009年第一次去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演後座談就被觀眾問得直白,「演員服裝拿掉水袖,還算京劇嗎?」

另一作品「伶人三部曲」為《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三部戲,作品均顯出高度文學性。《孟小冬》聚焦詮釋孟小冬追尋老生唱腔藝術的一生;《百年戲樓》演述民國前期男旦歷史,以及文革背景下發生在伶人間的集體生命史;《水袖與胭脂》藉唐明皇與楊貴妃感情上的缺憾,從角色出發反向尋找自我的內在靈魂。三部戲呈現的方式與傳統劇目大不相同,難怪老戲迷看後會氣得口不擇言。

台灣流派拼不過大陸

面對質疑,王安祈不怪這些行家。畢竟京劇藝術原鄉在對岸,清末民初鼎盛期,大街小巷的市井小民個個能唱上一兩句「蘇三離了洪洞縣」,普及情景宛如現今流行歌曲。就是上流社會的詩禮人家,也會不時來個「堂會」招待貴賓,「票戲」露一手。王安祈說明,京劇藝術就是重流派、看名角。大陸京劇團海報上多得是一顆顆閃亮的名角照片,每一個省份都有學校教戲。反觀台灣,唱將級名角人數少、只有一間戲曲學校。更何況,傳統老戲演繹的古老思考方式,是那麼的與時代性脫節。

比如《趙氏孤兒》這戲,劇中程嬰為救忠良之後,竟要將自己的親骨肉扮成孤兒,把自己的小孩獻出去,太太不答應,他就罵太太是賤人。又如《三娘教子》這戲,一天到晚教訓人不打緊,一直要女人守忠守節,必須從一而終,可是男人卻可以三妻四妾。

王安祈以親身的經驗為例,她小時候曾經想要「宣揚國粹」,拉同學去看戲,但是「根本沒有同學聽京劇」。她原本以為同學是因為看不懂京劇的身段表演,所以對京劇有隔閡,沒想到,抽象的開門、騎馬等動作頗能吸引同學,他們不能接受的正是劇中那種LKK的思想。

然而,若因台灣京劇演員與師資拼不過大陸,京劇文本不具現代性,而看衰台灣的京劇發展,王安祈絕對不服氣。她認為「揚長避短」,將京劇重新定位,應可突破京劇在台灣的困境。比如劇情,「人性的呈現是永恒的追求,一定要創作更符合人性的劇情,現代化戲曲。」

力推京劇新美學

自擔任國光藝術總監以來,王安祈力推「台灣京劇新美學」。她明白京劇的競爭對手有電影、舞台劇及音樂會、KTV等等。她的概念是,京劇要從「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存留」改造為「當代新興的劇場藝術與動態文學作品」。國光近年新編作品具高度文學性和現代性,將京劇「從劇壇挺進文壇」,融合電影運鏡、現代戲劇、多媒體影像的視覺呈現手法,吸引了大量新世代年輕觀眾走進京劇劇場。

比如《金鎖記》,不是要呈現封建社會對女性性格的扭曲和壓抑,也不是藉曹七巧來控訴什麼,曹七巧就是曹七巧,她的貪嗔愛慾自可成戲;又如《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是個性格鮮明的女性人物,「明是一盆火,暗裡一把刀」的狠角色,人前人後瞬間變臉,潑辣狠毒極富心機,符合現代性。

王安祈在京劇改革與創新上,走出了一條屬於台灣京劇新美學的路。京劇不是「表演藝術、演唱藝術、流派藝術」,它是當代舞台的新興藝術。不論是台灣資深的戲迷或是文藝青年看到國光的用心及努力,還有不少大陸重量級貴賓都以行動肯定國光。

2014年,「伶人三部曲」應上海大劇院之邀參加第四屆「京崑群英會」連演二週六場,大陸人氣女老生「小冬皇」王佩瑜,特地買票帶媽媽來看台灣的京劇人是怎麼做京劇的,王媽媽給國光的評語是「很迷人,像首抒情長詩。」

《金鎖記》後來又在2013年到天津大劇院做商業演出,票房以對等比例分成所得,是兩岸交流的大突破。當年在天津師範大學辦講座,原本容納700多人的音樂廳擠進千餘名學生,許多學生坐在走道上,數十名晚到的學生無法進場,只能望門感嘆。

2015年,國光20周年慶。身為台灣唯一的公立京劇團,國光已然成功跨足兩岸,建立了文學化與現代化的藝術鮮明品牌,王安祈功不可沒。

新生代站上大舞台

王安祈以《王熙鳳》、《金鎖記》、《孟小冬》等作品,將名角魏海敏從一位很好的梅派青衣打造成全方位的演員;又以《百年戲樓》、《艷後和她的小丑們》讓最擅演柳夢梅的崑曲名小生溫宇航,拓開了演員生涯的不同路數;她培育新秀編劇,《三個人兒兩盞燈》編劇正是她的學生趙雪君,此前趙雪君完全不懂戲曲。

近年,王安祈深刻感受「後無來者」、世代交替的急迫性。她積極將中青輩演員推向台前,讓觀眾進一步認識。2015年度新作品《十八羅漢圖》,便由深受戲迷喜愛的老生唐文華搭配青春新秀凌嘉臨,分別飾演書畫店老闆赫飛鵬與其少妻嫣然。2016年1月歲末年初公演又策畫「Super New極度新鮮」主題,展現新鮮演員、新鮮組合,就是要給新生代演員站在大舞台中央,突破自己的機會。

王安祈有感而發,「小時候去看戲,旁邊的爺爺奶奶問:小妺妹你看得懂嗎?」這些話在當年聽起來沒什麼,然而等到長大以後去看戲,「戲院裡還是一群爺爺奶奶,還是叫我小妹妹。」王安祈搖頭問,你說恐怖不恐怖。

聽戲年齡和歲數一樣長的王安祈,因為媽媽愛京劇,打從在娘胎裡就開始聽戲。她五歲開始跟著大人去國軍文藝中心看戲,當年小陸光小大鵬在國軍文藝中心每周日都有演出,一張票20元,她每周去看。

王安祈熟悉且熱愛傳統戲曲,她待人溫厚有禮,對戲曲卻是執著堅毅,她將戲曲當一生志業來推展,希望能寫下台灣京劇的歷史新頁。她說,京劇雖然是聯合國列名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不能真的變成文化遺產,要活化傳統一定要當它活著。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淑英
  • pages: 58
  • 標題: 王安祈讓京劇不再只是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