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鶯歌渡船頭│申榮彬

尋找鶯歌渡船頭│申榮彬

站在陡峭高聳壁立於大漢溪畔的鳶山之巔,我眺望著對岸那片山環水繞的土地,思想以快鏡頭的模式,把千百年的時光壓縮進短短半小時裡。我首先看見那片土地原始的荒涼,接著出現黥面紋身的獵人追逐著獵物,奔跑在山林澤畔;然後出現漢人在大漢溪畔蓋起房子,開墾四周的土地;人越來越多,那片土地上形成幾個聚落,於是大漢溪畔人潮如蟻。那片土地就是今天的鶯歌。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1

鶯歌渡船頭曾經水運繁忙

在漢人尚未來到之前,鶯歌是凱達格蘭族人的漁獵之所;最初出現的漢人陳瑜是福建泉州府南靖縣人,他帶領了一幫老鄉來此開墾,建起的房子就是故鄉的名字,叫「南靖厝」,時間是清康熙24年(1685)。那時鶯歌四周溝壑重重,只有幾條腳踩的山徑和原始牛車與外聯繫,大漢溪上的渡船便應運而生。鶯歌的渡船頭水運繁忙,不僅提供當地的運輸,也為山坡上的「八塊厝」(即今八德市)居民所仰賴。八塊厝的貨物外銷多由牛車載運,經渡船頭向外轉運至對岸的三峽,或順流而下至台北,經年累月,土路上碾壓出道道轍印,這條路因此又被稱為「牛車溝」。碼頭旁是當年鶯歌最熱鬧的市集,終日人聲鼎沸。這是百年前的事情。

從凱達格蘭獵人出現,到百年前渡船鼎盛,不論荒涼還是繁華,鶯歌人世代在這片土地上平靜地生活,直到光緒21年(1895)5月20日,一陣槍聲打破了平靜。

1895年鶯歌二甲九戰役                      

當年的鶯歌至少有8個莊,最早開發的「南靖厝莊」西邊是二甲九莊。據《臺灣舊地名之沿革》所載,二甲九的開發在清乾隆初年,最早入墾的為林姓移民,開墾土地二甲九分地,所以後來便以它為地名。二甲九林氏先祖於16世紀渡海來台,最初以蔗糖為生,後因其宅近大漢溪,得水運之便,以渡船發家,至18世紀先祖林火煉始建三合院古厝,人稱「林火煉大厝」。

1895年5月20日,剛剛殖民台灣的日軍決定掃蕩大漢溪一帶的抗日義軍,沿淡水河左岸前進,傍晚到達二甲九莊,就駐紮在林火煉大厝裡。大漢溪抗日義軍首領李家充得知日軍行跡,率約600義軍,部署在二甲九莊周圍,計畫半夜時分偷襲日軍。

凌晨3點,林火煉大厝裡突然亮起燈光,原來日軍準備拔營啟程。這時埋伏在周圍的義軍一聲令下槍聲大作。日軍被層層包圍,慌忙間兵分三路,今田亮夫自守中路,並令左右兩路自西、北兩面突圍。但抗日義軍人數眾多,攻勢凌厲,日軍無功而返。日軍退向大漢溪邊跳上渡船,欲強渡大漢溪與防城少佐(少校)支隊會合。溪水寬廣深邃,且對岸義軍同時發起猛烈進攻,慌亂中有不少人落水,泅水逃竄。

當年渡船頭旁是一片茂密的相思樹林,行人踩著樹下小路走向渡船。日軍借助樹林掩護待在原地,與義軍對峙。戰鬥持續到第二天傍晚,日軍已成甕中之鱉。就在義軍準備趁暮色合圍殲滅日軍之際,天突降暴雨,風狂雨驟,今田亮夫趁機率殘部拼死突圍,殺出一條血路,逃往桃仔園(即今桃園市)。

此次戰役是乙未年海山地區所發生較具規模的第一役抗日行動,史稱「鶯歌二甲九戰役」。日軍後來承認陣亡19人,但據地方耆老回憶,日軍實際死了28人。

202203015840834769 150412

渡船頭昔日繁華不再

經過百年光陰的洗禮,渡船頭今天會是什麼樣子呢?我首先到二甲里,尋找林火煉大厝,戰鬥就是從這裡打響的。古厝是漢族傳統的三合院,正房和左右廂房皆為二層樓,圍著一個頗為寬敞的院落,外牆包括左右門柱以及兩側花壇,貼著清一色赭紅的瓷磚,正房二樓門楣上鐫刻著「蔗廍林祖厝」。這麼一座很現代的房子,與我想像中經歷戰火的百年古厝相差甚遠。正當我疑惑時,巷子裡走來一位70多歲的長者,他說以前的三合院是土角厝,就是土胚房,經歷170多年,林家後代於1992年集資重建。

清朝時這附近是一望無際的甘蔗田,林家先祖從福建購進石磨,榨汁製糖,然後由旁邊的渡船頭運出外銷,遠近聞名。廍是製糖場所,該名是古厝重建時林家後代起的。林家先祖從第三代便在大漢溪上經營渡船,從大溪到淡水撐篙或划槳載運貨物,船運鼎盛時期舟楫來往,熱鬧非凡;後來擺渡,大漢溪上的船運逐漸式微,昔日繁華不在。

我問起乙未年的那場戰鬥,長者說真正的古戰場在河邊渡船頭,當時死傷遍野,血流成河。為了民生用水,那裡建起鳶山堰,當年的渡船頭、大片田野和古戰場一起沉入水底。

經長者指點,我順著二甲路前行幾百米便至大漢溪。這段路當年被稱作「牛車溝」,現在沿河建成單車步道,稱為「大鶯綠野」。靠近大漢溪一側欄杆圍護;另一側除二甲路上幾戶人家臨近河水,其餘皆是寬闊的田野或荒地。河邊那片相思樹林仍在,只是為修沿河路縮減不少。望著那片相思樹林,眼前仿佛浮現出百年前船運鼎盛時期,耳邊仿佛聽到了1895年5月20日半夜時分那陣激烈的槍聲。

我小心翻過護欄,穿過相思樹林來到水邊。水邊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沒有任何標誌顯示這曾是渡船頭和古戰場,當年的繁華和那場血戰,猶如夢一樣消失了。

青山如屏,碧水蕩漾,綠草如茵,綠樹成行。當人們騎著單車從這裡經過,有誰會知道這片無人的田野,曾是百年前鶯歌最繁華的市集?荒草叢生水底曾是當年人們出入仰賴的渡船頭?而腳下這塊土地,曾是台灣人民為保衛自己家園抗擊侵略者的古戰場?

(作者係文史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申榮彬
  • pages: 87
  • 標題: 尋找鶯歌渡船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