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 vs.新挑戰─對大陸兩會的觀察│姜新立
3月4-5日至10-11日,大陸全國政協與全國人大第13屆第4次會議分別召開。如果將中共19屆5中全會的決議,以及習近平2021年1月初所提的「新發展階段論」,與這次兩會的議題/議案連在一起思考,就可發現2021兩會有新的意義,那就是:這次兩會是中國新發展階段合法性的起始點,也是後疫情時代新挑戰的分界線。
這次兩會重要議題不外政治、經濟、國防、外交、中美關係、香港與台灣問題。本文只著重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兩岸議題與國防、外交及中美關係等問題加以評述。
社會與經濟發展穩中求進
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長達16,000餘字,「穩」字出現64次,說明中國大陸內外面對「不穩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因此要在力求社會秩序穩定的基礎上,再求經濟恢復與發展。這是大陸去年遭逢新冠疫情衝擊,面對中美貿易戰呈現社會停滯、經濟下滑後,所做的恢復國民經濟的治理邏輯機制,態度務實、意旨求本,目的在重新發展。
別的不說,就以今年兩會如期召開,不像去年因疫情延至5月而論,顯示大陸整體社會已逐步恢復常態。即使如此,李克強對今年的經濟發展表示審慎樂觀,將今年經濟增長GDP訂為6%,較之去年因疫情肆虐不列增長目標(實際增長2.3%),顯示後疫情時代政府對經濟發展的信心與務實。信心來自於有能力、有意志,務實在於考慮到經濟運行恢復情況,此有利於引導集中力量推進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的發展。今年大陸訂為6%是保守估計,IMF就預估為8%。就算6%,每年累積下去,到2028年仍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大陸的「脫貧」工作與成效世界第一,北京對「新發展」充滿樂觀與信心,但李克強在報告中也不保留地指出,未來大陸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如下:(一)新冠疫情仍在世界蔓延;(二)國際形勢中不穩定因素增多;(三)世界經濟形勢複雜嚴峻;(四)國內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環節;(五)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六)投資增長後勁不足;(七)穩就業壓力大;(八)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強。
李克強強調,在今年經濟發展預估6%成長的情況下,將繼續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內循環」模式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這也說明北京走務實主義路線,有能力處理困難,有信心應對挑戰。
強化軍事國防面對挑戰
報告另一看點是,將大陸今年國防預算列為13,553.43億人民幣,較去年國防支出增加6.8%,主要是因為美國在印太、南海、台海以軍艦、戰機「遏制中國」,外加印度在中國邊境製造軍事緊張,這些讓大陸必須加強自己的國防軍事力量。
另外就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為國家發展目標之一,2027年要將解放軍變成「全面現代化」的作戰力量,2050年將成為可以抗衡美國的「世界級」軍事力量。增加國防預算、建立現代化一流軍事強國,並不是中國要窮兵黷武或稱霸世界,主要是因應美國感受到自己的「霸權」遭受威脅,而可能採取的軍事措施。
特色大國外交與中美關係
李克強的報告對外在世界提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讓我們看到中美關係的新變局問題。
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指的是堅持多邊主義、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支持國際抗疫合作,並倡導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這說明中國雖是大國,但有特色,它在世界秩序中不講「權力政治學」,既不稱霸也不爭霸。在對美關係上,十年前就主張共同建構「新型大國關係」,「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今日兩會對外、對美態度立場依然如此。
今年的「大國外交」工作重點,李克強表述如下:深化多邊/雙邊區域經濟合作、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推動中美平等互利經貿關係。可見今年的「大國外交」矛頭對準的是暗批美國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與經濟霸凌。
關於在多邊主義下推動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去年底北京已正式簽署全球最大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也完成經過7年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EU-China CAI)簽署,目前中日韓自貿協定的談判進程正在加快步伐,對於加入FTAAP、CPTPP也在積極考慮中。因此,台灣在北京「大國外交」之下,如繼續反中而不和中,邊緣化恐將是難逃的命運。
關於中美關係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完全是美國不容「中國崛起」所致。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將中美關係遭遇的困難,歸咎於川普實行「極端錯誤的反華政策」,呼籲拜登政府以合作代替對抗,重申大陸不尋求挑戰或取代美國的地位。李克強在人大會上也指出「在相互尊重基礎上,推動中美平等互利貿易關係」。可見大陸在中美關係上要求不多,只請美國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
「相互尊重」當然包括尊重對方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但從這次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及美日2+2會談形成的「遏制中國」新包圍圈,以及在阿拉斯加舉行的美中2+2會談中,美方對台港及新疆議題所持立場強硬,毫不尊重中方的主權立場與「核心利益」看來,這次中美會談並未達到楊潔篪所期待的「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而是如王毅當場所說的「中國正當權益遭無理打壓」、「中國不接受無端指責」、「美國應立即中止霸權行徑」。一場「戰略對話」居然演變成「戰略對抗」。
誠如史賓格勒預見「西方的沒落」,美國因新冠疫情防控無能,確診高達3,000萬人,死亡超過50萬人,可見美式資本主義的脆弱與美國治理能力的不彰。拜登承接的是一個國力透支、族群分裂、國際領導地位殞落的美國,卻仍強調「美國回來了」。拜登知道美國不可能遏制得了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再次崛起,但他只是把「戰略對抗」改為「戰略競爭」。國務卿布林肯將美中關係描述為「21世紀最大地緣政治考驗」,看來美中關係雖有新變局,但未來走向不看好。
反獨促統與兩岸關係
談到兩岸與台灣時,李克強在人大與汪洋在政協會議上都強調,要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要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要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要促進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要兩岸融合發展,同心共創民族復興與美好未來。由這些強調,可見「反獨」與「促統」是辯證的統一,無所謂先反獨後促統,或先促統後反獨的問題。
至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提,李克強強調是台灣必須回到「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去年報告未提「九二共識」引起諸多臆測,今年強調「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為兩岸關係畫出明確底線。
由於民進黨政府加強去中、反中與仇中,引起大陸武統聲浪高漲,但這次兩會官方仍將和統放在第一順位。理由無他,基於同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視領土不可分割的台灣島上民眾為同胞,也因為如此,才有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及享受「同等待遇」提議。
關於祖國統一,過去北京強調兩岸協商、和平統一,這次兩會只提祖國統一,汪洋甚至直言台海形勢仍然嚴峻複雜,但「時和勢始終在我們這邊」,顯示祖國統一已由選言命題,變為定言命題。即使中美關係近年來發生結構性變化,美國也呼籲兩岸要進行對話,但沒有政治共識這把鑰匙,兩岸關係之門依然打不開,台灣蔡英文當局宜深思之。
十四五規劃與2035目標
「十四五規劃」指2021年起未來五年期的國家發展規劃,尤其指經濟發展模式在「內循環」為主的理路上,向各個面向發展;「2035遠景目標綱要」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讓中國變成「創新型國家」。在一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國家,如果要實踐這些規劃和建議,必須給以「合法性」基礎不可,因此這次人大最重要的議題與最主要的職責便是審議「十四五規劃」與「2035遠景目標綱要」,並最終表決通過,接下來就是開始落實實踐。
筆者要特別指出,在實踐「十四五」期間,大陸將「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這不僅展現了中國發展的路線圖及時間表,同時也可看出建構兩岸共同市場、兩岸產業合作,符合「兩岸融合發展」的和平統一邏輯,而且後疫情時代的中國正在鼓足幹勁、不畏艱難地朝社會主義新發展階段前進,以求如期實現「中國夢」。
李克強在報告中還指出,未來五年是大陸發展機遇期,可見實現十四五規劃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指的是大陸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以新的策略與模式迎接挑戰,機遇指的是只要道路正確、方向不偏,則新發展格局會讓2035目標如期達成。
最後,兩會提及辛亥革命110周年及中共建黨100周年,顯示二者對中國走入新發展階段有新的意義。
(作者係中山大學、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姜新立
- pages: 30
- 標題: 新發展 vs.新挑戰─對大陸兩會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