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緬甸政變為何左支右絀│李中邦

日本對緬甸政變為何左支右絀│李中邦

美國川普支持者攻入國會事件落幕不到一個月,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兩者有一項共同的特色,即都跟選舉結果有關。前者拜登總統在收拾,後者還前景不明,但牽動著日、美及中國在緬甸的角力,而日本因與緬甸關係複雜,特別感到進退維谷。

2021039117

2月1日凌晨,緬甸軍方因不滿去年11月的國會選舉,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獲壓倒性大勝、軍系的「聯邦團結發展黨」(USDP)大敗,而由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發動政變,拘捕了實際領導人、國務資政兼外長的翁山蘇姬及主要官員、社運人士。軍方隨後立即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1年,原24位部長全解職,並新任命了外交、國防等11位部長,大多為登盛前政府的老面孔。

緬甸政變日本反應遲緩

事件發生後,歐美西方國家領袖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都在第一時間發表譴責聲明,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拖拖拉拉到當天近傍晚才說這是「重大擔憂」事態。2月3日,日本與其他G7的外長一起批評緬甸。

日本一方面得跟歐美國家一起批評緬甸軍方,一方面又急著摸索對話的可能,想運用跟軍方的管道,恢復緬甸原有秩序;它確實是五味雜陳、最矛盾。之所以會如此,必須從日本跟翁山蘇姬家族及緬甸軍方,皆有很深的淵源說起。

日本曾佯裝協助緬甸獨立

1940年,日本軍部計畫偷襲珍珠港、再朝南洋(東南亞)揮軍前,參謀本部即派出特務到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緬甸,研判未來進兵緬甸、截斷它與英國關係的最佳方式,得出的結論是:支援當地反英的民族獨立運動。而該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正是翁山蘇姬的父親、指揮緬甸防衛軍的翁山將軍。

1941年日本成立「南機關」特務機構,由它出面邀請翁山訪日、給予庇護,派出陸、海軍人員協助組織緬甸獨立義勇軍。許多出身日本情報員訓練機構「陸軍中野學校」的軍官出任軍事顧問或各獨立軍分支的指揮官,日軍也提供了槍枝、重武器及彈藥,並培養親日勢力,大量接受緬甸留日學生(一般、軍校生、航空科生)。這批日、緬軍人就在各地打擊英軍,但到了1944年11月英印(度)軍趕到緬甸、中國遠征軍也從滇緬公路南下,1945年1月起向日軍反攻,日軍節節敗退,此時翁山將軍亦察覺日本原來只是想侵占緬甸,根本不是真心協助緬甸獨立,於是反過來與盟國合作,和日軍為敵。

翁山將軍那時組建的武裝力量,正是現今緬甸軍的老前身。戰後翁山將軍曾任英國殖民政府的總理、繼續向英國爭取獨立,可惜1947年7月在緬甸獨立(1948.1.4)前夕遭政敵行刺身亡,年僅33歲。不過,他一直被奉為緬甸的建國英雄。戰後,日本文書刻意淡化戰前想攻占緬甸的計畫,而誇稱日本曾幫助緬甸獨立,這段「史實」不容忘記云云。然而,降至今天,儘管日本較中意受西方教育的翁山蘇姬,但對過去向來當權的緬軍作為也莫可奈何。

日本跟NLD及緬軍都要好

1960、70年代日本經濟復興後,開始重返東南亞,透過「政府開發援助」(ODA),一邊替日本企業開拓市場、找尋資源,一邊作美國代理、遏制社會主義擴展的側翼。通常日本給的經援都有「附帶條件」,即要求受援國必須政治民主、有選舉、加入資本主義體系等。但對天然資源相當豐富,由軍方長期掌權的緬甸十分寬鬆,甚至放水。

事實上,日本面對緬甸一向採「獨自路線」,跟緬軍及NLD兩邊都保持來往,與歐美不太一樣。1995-2010年翁山蘇姬遭長期軟禁,被限制發言、出國期間,歐美嚴厲抨擊緬甸的人權,發動經濟制裁,而日本則很低調乃至不同調。

2010年緬甸回歸民政、軍系USDP在選舉中得勝,翌年軍人出身的登盛就任總統,日本即積極給予經濟援助;2012年翁山蘇姬當選下議院議員、參與國政後,美國可口可樂等全球性的企業立刻去投資,2013年日本專長「開發」(工業區等)的大企業住友商事、三菱商事、丸紅,以及TOYOTA、鈴木汽車、日本證券交易所集團也陸續進駐,這些投資帶動了經濟成長,那時緬甸被視為「亞洲(經濟成長)最後的邊界」。日本也自以為緬甸是「親日」的。

中國「一帶一路」後來居上

不過,近年日本在緬甸遇到越來越強勁的對手中國。平心而論,70餘年來的中緬關係曲折顛簸,但中緬有2,160公里的國界線,大陸自然不希望緬甸政情動盪。

中緬1950年即建交,1960年雙方簽署劃界條約,緬甸是與中國最早圓滿解決劃界問題的國家;但1962年緬甸尼溫將軍發動軍事政變長期掌權後兩國開始交惡,1976年鄧小平復出,揭示改革開放、善鄰外交,雙方才修復關係。1988年翁山蘇姬躍上政治舞台,然緬甸仍為軍事政權,隨著西方國家制裁緬甸的緩緊交錯,中緬關係也時好時壞,2011年登盛政權突然凍結中國援建的密松水壩、2014年連接雲南與緬甸的鐵路計畫亦被擱置;2016年翁山蘇姬文人政府上台後,兩國才重新拉近距離。

2013年習近平倡議「一帶一路」戰略以來,給予東盟(ASEAN)10國的投融資總共有3,041億美元,其中緬甸有217億。日美歐國家眼紅,且抹黑此為債權國透過國際援助做外交施壓的「債務圈套」。

對中國來說,緬甸是從內陸南部通往印度洋路線上地緣政治極為重要的國家,因此邀其參與「一帶一路」,且支援緬甸建設港灣、鐵公路、發電廠。這對剛起步發展的緬甸和中國都好。

緬甸對日美歐的進出口雖有增加,但遠遠比不上中國,其出口額,中國占了32%,泰國18%、日本8%、美國5%,進口額中國占35%,日美排不到5名之內;其最大城市仰光的公車幾乎全是大陸製的。中國無疑是緬甸最大的經貿夥伴。

日夾在歐美緬間進退兩難

因之,日本小心翼翼搭建與緬甸的關係,背後的深層因素是出自對中國的警戒;它考量的是,如撤銷對緬甸的支援、投資,歐美跟緬甸的鴻溝加深,中國在當地的影響力勢必大增。儘管日本對人權的看法和歐美近似,但批評緬甸的語氣卻不敢過頭,所以得苦思如何在批判和對話之間取得平衡,但這反而容易夾在歐美、緬甸之間進退兩難。

如果拜登政府選擇重啟制裁,禁止美國企業去緬甸投資或不准跟與軍方關係密切的企業做生意,這對包括日本企業在內的所有外國企業都會產生障礙。這將會打擊緬甸經濟,使得該國更孤立。而且,一旦日美歐投資減少,中國就會來填補空隙,這不是日本樂見的,也由此可見,日本關注的並非緬甸的民主體制、或對當地社會的影響,而是憂懼與中國地緣政治競爭會落居下風。

周邊東盟國家大多靜觀

截至目前,國際社會對緬甸現況步調不一,各國反應有溫差,可大致分為批判與靜觀兩類。相對於西方國家對緬甸軍政的指責與威脅制裁,中國是希望緬甸「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仍視緬甸為「友好鄰國」而不介入、靜觀其變。回教徒較多的鄰國印尼、馬來西亞僅表示「憂慮」,要求對話解決;泰國只盼不影響兩國關係;柬埔寨及菲律賓則以這是緬甸內政問題,而不予評論。

去年1月習近平赴緬甸訪問,今年1月中旬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又赴緬甸訪問,二人都曾分別與翁山蘇姬及敏昂萊會談。緬甸軍事政變後,日媒報導「緬軍此前與中國接觸過」想影射中國跟這次事件可能有關,但這一招顯然沒有用,因為緬甸軍方過去多次突然喊停中國援建的水壩、鐵路;而且敏昂萊跟日本閣員有密切互動,例如日相菅義偉2014年擔任官房長官時曾與來訪的敏昂萊會談;2019年敏昂萊也拜會過日防衛省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山崎幸二、防衛相河野太郎;2020年則接見外相茂木敏充。2月中旬,美國媒體帶頭炒作「中國對緬甸派出資訊技術專家」、「正幫助緬甸軍方建立防火牆」等不實報導,煽動少數緬甸民眾到中國大使館外抗議,也遭到中國出面否認而平息。  

緬甸政情突變,無意間折射出日本介意中國影響力擴大,甚於當地政治、社會發展的真相,這正是日美西方國家表面上傳頌民主、自由,暗地裡卻在爭搶勢力範圍的偽善寫照。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中邦
  • pages: 54
  • 標題: 日本對緬甸政變為何左支右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