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未來十年世界經濟的幾個變數│林建山
在川普震盪四年後,未來十年的世界經濟格局將受到六個關鍵課題影響,這正普遍引起國際經濟社會的關注。
疫災改變了世界新格局
2021年初,全球疫災躍進第四波,對經濟的衝擊也產生深遠影響。首先是產業價值鏈區域化與分散化,更加顯示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問題。美國對華立場不會因為換黨換人而改變;英國脫歐為歐洲一體化留下遺憾,但並未阻礙《歐盟2.0》發展。為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確立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格局,冀能有助於全世界經濟的再平衡。
以全球經濟新格局來看,中國不但逐漸具備「制定規則」的條件能力,並已在全球性領域取得相當領先優勢,美中已進入「對戰衝突區間」;後川普時代的新糾葛勢必改變全球政經關係,美中兩強的和解合作是國際間「最值得期待」的利多訊號。依筆者看,未來十年會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變數,至少有以下六點。
美內亂可能拖垮世界經濟
第一個變數是美國國內階級對立和政治意識形態分歧,對美國本身乃至全球經濟產生負向效應。川普執政四年,撕裂族群,使貧富極化,若兩黨無法達成共識,拜登進步主義方案恐無法重振美國經濟,美國的世界經濟火車頭地位也勢必拱手他讓。
初步判斷都認為,拜登治國政策將更加穩健、更具預測性,第一要務是防控疫情、修復經濟,修正已偏離的外交政策,可以使全球迎來短暫修復視窗期,美中關係也會有所緩和。但若美國國內的對立、分化情勢持續惡化,則拜登政府就可能重拾川普舊章,用「極力遏制中國崛起之攻勢戰略」,抵銷內亂的傷害,屆時美中關係又將從「競爭合作」變成「脫鉤對抗」態勢。如此一來,美國衰敗可能會成為全世界經濟格局最大的不確定性。
貧富分化阻擾經濟復甦
第二個變數是世界性貧富分化,將壓抑全球有效需求並阻礙經濟成長。當前所得最高1%的人占據國民所得的20%,最高10%與最低90%各占一半。這對全球化、金融化和科技進步發展都造成妨礙。
經濟不平等是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不平等的結果,而經濟不平等又會導致社會政治動盪與社會騷亂;這就很容易理解2020年代世界經濟何以遭到破壞。
量化寬鬆與超額公共債務
第三個變數是先進國家無法擺脫量化寬鬆與超額公共債務。2008年金融海嘯危機已過了12年,但全球經濟似乎還處在漫長的復甦階段,2020年新冠疫災的衝擊更是雪上加霜。金融海嘯危機的長期影響之一,就是非典型量化寬鬆政策QE逐漸變成常態,政府以負利率或零利率從央行(或市場)融資也成了常態,以至全世界主要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和政府債務的槓桿率,都達到史無前例的高點。
政府公共債務規模(占GDP比重)已達二戰後峰值,各國政府也都明瞭名目GDP成長率高於債務融資成本,但由於需求面受到貧富分化的壓抑,產業新科技浪潮對供給面的驅動作用,只能憑貨幣政策的利率曲線來調控。
另一方面,全球超額儲蓄狀況會繼續壓抑利率水準;而「風險厭惡心理」正在全世界加劇,這使得資本過剩和安全資產荒出現「孿生現象」;數位科技和無現金社會的到來,更為名目利率水準跌破零下界限。不過,一進入2021年初,先進社會通膨升溫,預期將促使收益率曲線陡峭化,並對短期利率產生向上的牽引力,從而提高了政府為民間部門提供低成本融資的難度。
因此,可以預測,量化寬鬆政策短期內不容易退出,負利率/零利率/低利率環境仍將繼續維持,政府部門不會輕易擺脫對低成本債務融資的依賴。
全球可適勞動力大短缺
第四個變數是全球可適勞動力短缺將制約經濟成長。2008年金融海嘯危機後,主要國家和全球人口結構出現「大逆轉」現象:首先是美國戰後嬰兒潮(1946~1964)進入高齡化階段;其次是中國在2005~2010年間農村勞動力從過剩變為不足,在2012年前後進入高齡化社會,生產者/消費者比例觸頂後快速回落,新增勞動人口由正轉負,高齡組和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升空間越來越小,即將觸及零成長;其三是印度與非洲即將成為全球勞動力的預備部隊,但兩者都難以補足先進國家和中國的負向發展。
製造業回流和價值鏈分散
第五個變數是價值鏈分工從全球化到區域化,全球三足鼎立已經形成。亞洲、美洲和歐洲的中心國家分別是中國、美國和德國;美墨加協定(UAMCA)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訂,以及歐盟的涅槃重生,都將進一步增強區域分工體系的凝聚力,各自形成一套自我完備的系統性價值鏈。
新冠疫災進一步凸顯了各國單一價值鏈布局的脆弱性;新興產業科技革命浪潮固可彌補先進國家的勞動力不足,而在比較優勢和講求效率外,國安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對價值鏈的影響會被大肆凸顯與強化。所以,國家級製造業回流和價值鏈分散化,都將成為國家產業經濟政策的主題。
第六次產業科技革命浪潮
第六個變數是第六次產業科技革命的衝擊。產業科技革命對全球經濟的提升會有多大是不確定的課題,但私人經濟部門需求不足,已可確定世界經濟難以重返二戰後的全球經濟黃金時期。
全球經濟成長的峰值是在二戰後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時期,基礎性產業是石油化工、汽車(始於第三次)、電腦等重產業,同時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毀滅性打擊使不少工業化國家經歷了「再工業化」過程(美國除外),部分新興市場國家也參與其中。五次產業科技革命造就了許多「後發國家」新生產業崛起,中國是這一波產業科技革命的最大受益者,得以實現持續20~30年的高成長機遇。
未來十年間,大國之間的產業科技競爭將進入白熱化階段;技術標準和行業規則的制定不僅會決定哪些企業成為新興行業的領頭羊,也會決定哪些國家能成為世界體系的中心。擅長發揮後發優勢的中國,它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策略補足了基礎科學、研發和主幹創新的短板,應該可以在新一回合的產業科技革命中握有主動權。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建山
- pages: 54
- 標題: 影響未來十年世界經濟的幾個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