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的民族形式與中國氣派│王睿
20世紀的中國詩壇,新詩全面勝出,而自從古典詩詞退居邊緣以來,毛澤東的詩詞卻像泰山般聳立半個多世紀。其中關鍵原因,是詩人的篇章運用了民族形式與充滿中國氣派,反映了救亡圖存的時代需要。
毛澤東詩詞的來源和基礎有三個方面:民族傳統、廣大人民和作者天分,詩人將這三個方面融鑄成因應時代需要的革命篇章。
〈沁園春‧長沙〉
早在1925年2月,才過而立之年的毛澤東回到韶山發展農民運動;其後被湖南省省長密令通緝,只好避走廣州。9月途經長沙時,毛澤東回憶就讀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少年同學,而抒寫出懷抱天下的〈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詩人處境危殆,又逢寒秋,卻毫無傷感憂鬱的悲秋陳調,而是寫出健朗開闊、生機盎然又樂觀進取的新意境。從上片「獨立寒秋」到下片「攜來百侶曾遊」,由看今而憶昔,在章法上回應了「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之問,答案只能是當年那種「指點江山」、「中流擊水」的革命青年,這當然也包括毛澤東自己。
詩人獨立於寒秋中湘江的橘子洲上,上片頭三句點出時令和位置之外,奔流北去的活水也為放眼四望、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蓄勢。這與「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執傲不同,「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是要展現開闊進取的胸襟。遠看群山楓紅,近觀綠水舟逐:一靜一動,一遠一近,一山一水,一紅一綠。「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四句話,層次、色彩鮮明爽朗,反映出詩人內心的樂觀圖景。而仰視「鷹擊長空」,俯瞰「魚翔淺底」,是將目光由山水轉向飛鷹游魚,流轉自然,增添矯健輕快的生命形象。再由「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總括前述生機盎然的秋景,在反映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同時,提出「競自由」的命題。
大陸作家易孟醇說,「競自由」是詩人在困境中的心理抒發,既點出萬物勃勃生機,更揭示了萬物變化的動力:競便可得自由;要得自由,則須競。面對「競自由」的寥廓萬類,詩人由衷發出「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天問。從當時的背景來看,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5月底發生英、日帝國主義打死中國工人與學生的「五卅血案」,8月國民黨左派人物廖仲愷被暗殺,右派則醞釀西山會議,中國革命的前途一時風雨如晦。
這種時局,才興起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之問,而與「萬類霜天競自由」構成映襯格:即以萬類生物自由自在,對比在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迫下的中國人民。後者欲得自由,必競起革命,解放壓迫─這種深刻思想的含義,又成為婉曲格。由寫景抒情轉向敘事言志,自然帶出詞的下片。
「攜來百侶曾遊」既對應「獨立寒秋」,又為「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作鋪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中「百侶」就是上片之問的答案,是成就詩人這篇問鼎天下的青春宣言的主角群像。他們與詩人共同成長於眼前秀麗的祖國江山,上片「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旺盛鬥志與活力,以及「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革命精神,都在下片由「百侶」重新演繹:「風華正茂」、「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書生意氣,以及「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克難豪情,將「蒼茫大地」與「誰主沉浮」天人合一起來。懷抱祖國江山與人民前途的「同學少年」,因這首〈沁園春‧長沙〉而永誌中國文學。
〈十六字令〉、〈長征〉
再看作於1934至1935年間的〈十六字令〉。相較於陸游和辛棄疾的悲壯、李煜的淒絕,毛澤東作於「天上有飛機,後面有追兵」時期的〈十六字令〉卻能置身於另一種精神境界,改寫中國詩史上十六字令無名篇的歷史: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捲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第一首以環視的眼光寫山之高,歌頌紅軍迎難挺進的豪邁情懷;第二首以俯視的眼光寫山之勢,表現紅軍壓倒一切敵人的雄偉氣勢;第三首以仰視的眼光寫山之峭,強調紅軍身負國家民族重任的堅強意志。這三首十六字令都是以山喻人,即便在存亡關頭的困境中,也毫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的悲情,反而呈現開天闢地的磅礡氣象。如此,讀者便能理解1935年10月的那篇〈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征〉在1937年10月曾發表於美國記者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正值中國人民全面對日抗戰剛開始,等於為艱苦抗戰所需要的精神意志提示了一種歷史參照。「萬水千山」是「遠征難」的形象概括,「只等閒」則是「不怕遠征難」的英雄氣概,全詩就定調在這大氣非凡的起手式。而暖、寒二字是寫氣氛、寫心境、寫感受: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避免重蹈當年石達開的覆轍,故而「暖」 ;戰鬥過程中腹背受敵,驚心動魄,故而「寒」。這是作為紅軍領導人在戰略藐視之下,一種戰術重視的心境反映。尾聯「更喜」翻山越嶺後的新局面,以照應首聯的樂觀精神,全詩結構工穩,豪氣干雲。
〈清平樂‧六盤山〉
〈清平樂‧六盤山〉也寫在1935年10月,毛澤東完成長征、登臨寧夏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在「天高雲淡」的西北高地上遠顧秋雁南飛,「望斷」二字說明作者深切掛念南方戰友,也深切哀悼犧牲的戰士;同時,它也激勵作者直面現實和前途。「不到長城非好漢」就是以雙重否定的句法,來宣示紅軍北上抗日前線的意志;「屈指行程二萬」既是以征程的事實作為抗日意志的註解,又是以從容「屈指」的微小動作來表現舉重若輕的戰略氣魄。詞的上片是遠景,下片則就近吟詠。點題六盤山峰,覆以獵獵紅旗西風,這是刻劃長征勝利的景象。
在毛澤東看來,從江西瑞金戰略轉移到奔赴抗日前線,最大的阻礙是「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在革命前途已長纓在手的當時,「何時縛住蒼龍」就是作者必然的探問。整首詞情景交融、剛柔並濟,沉鬱雄渾而沒有自憐自艾。
(作者係高中國文教師)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睿
- pages: 86
- 標題: 毛澤東詩詞的民族形式與中國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