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關係發展40年的經驗與挑戰│王英津

兩岸政治關係發展40年的經驗與挑戰│王英津

回顧兩岸關係40年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兩岸政治互動取得了豐碩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總結過去、分析現在,展望未來,並充分預判未來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所面臨的主要障礙,對於今後積極推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21018907

兩岸發展經驗有許多啟示

回顧40年來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歷程,雖有曲折,但總體態勢是前進的。總結過去40年的發展經驗,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第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政治關係的政治基礎,動搖或偏離了這一基礎,兩岸關係發展就會受到衝擊和挑戰,進而直接影響到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縱觀40多年來的大陸對台政策,儘管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前後有所調整,譬如有「一中」的老三句和新三句之分、兩岸版和國際版之分,但一個中國原則的根本立場沒有任何變化。實踐表明,兩岸政治互動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基於「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只要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任何黨派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2015年3月18日馬英九與媒體茶敘時說,兩岸關係與「九二共識」「相合則旺,相離則傷,相反則盪」,這是對40多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經驗的精闢總結。

第二,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基本進路。在兩岸直接進行政治對話和談判的時機尚不成熟的情勢下,先鼓勵不同形式的民間政治對話,有助於打破政治話語禁忌,降低政治議題在島內的敏感度,為將來兩岸正式啟動政治對話減少疑慮和阻力,積聚正能量。具體而言,在交流性質上應先堅持民間交流、被授權社會團體交流,再逐步升格為公權力機構交流;在官方交流中應堅持從低層級到高層級的步驟;在議題上堅持先易後難、先低敏度後高敏度的次序。這種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思路,值得在今後的兩岸關係實踐中繼續沿用。

第三,堅持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基本策略。儘管在1993年「汪辜會談」中,雙方在某些問題上存有嚴重分歧,但由於共同選擇了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處理方法,該次會談使雙方充分瞭解到對方的立場和主張,這對後續化解分歧、解決問題十分有利。馬英九時期兩岸商談的成功舉辦一致表明,只要雙方能夠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什麼問題都可以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協商。2015年11月7日的「習馬會」也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成功範例,表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智慧、有能力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找到平等對話和協商的方式。

第四,堅持在發展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的實力原則。堅持在發展的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是大陸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戰略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從根本上來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正因如此,自1978年以來,大陸專注於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使得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為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使得大陸在處理兩岸關係時更加自信從容。40多年來大陸之所以在反對台獨方面取得積極成效,所依靠的正是自身實力的發展壯大。

第五,堅持「政治問題政治解決」的根本路徑。經濟互動是推動政治互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其量較其他因素更為關鍵、更為基礎而已。事實表明,經濟互動對於大陸牽制反獨已發揮了重要功效,但在促統方面的功效並不明顯,馬英九時期出現的「只經不政」就是例證。實踐證明,兩岸經濟互動僅僅是政治互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具體言之,兩岸經濟互動只能為兩岸政治互動創造條件、奠定基礎,但它們本身未必能推動兩岸政治關係向前發展,因為兩岸政治關係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有自己獨特的發展邏輯和規律,並非簡單的「經濟決定政治」。大陸若想在兩岸政治互動方面取得突破,應該直面兩岸的政治分歧,並通過商談來化解彼此分歧。

第六,堅持多管齊下、綜合應對的反獨方略。1990年代以來,針對島內台獨分裂活動,大陸方面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法律和輿論等手段,全面開展反對台獨的鬥爭。具體說來:(一)政治上,徹底揭露台獨本質,指出台獨的非法性、危害性與危險性。(二)軍事上,通過武力施壓來震懾台獨。向台獨勢力明示,倘若膽敢製造台獨重大事變,大陸將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徹底地粉碎台獨分裂圖謀。(三)外交上,針對台獨勢力在國際社會的肆意活動,大陸方面予以堅決遏制和圍堵。(四)法律上,為遏制「台獨」,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為台獨活動劃出了紅線。(五)在輿論上,將爭取台灣民心工作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抓,提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等一系列論述。以上經驗表明,反對台獨需要綜合施策,需要相關部門協同作戰。

第七,堅持兩岸協商是解決台灣「國際參與」的必要條件。大陸方面探索出了一套處理台灣國際參與問題的成熟作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原則:(一)一個中國原則。台灣只有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才能根據相關國際組織的性質、章程規定和實際情況,以大陸同意和接受的某種方式適當參與國際組織。(二)先兩岸、後國際原則。台灣要參與國際組織,首先要積極跟大陸進行協商並達成具體方案,然後再向國際組織提出申請。台灣期待通過國際社會給大陸施壓,進而達到參與的目的是行不通的。(三)個案處理原則。不同國際組織接納新成員的條件和程序不一,不存在一個可以普遍適用於台灣的固定模式,大陸在處理該問題時,只能依循區別對待的個案處理原則。

未來將面臨的主要障礙

在充分認識到兩岸統一大勢不可阻擋的同時,我們仍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對統一道路的困難和不確定因素要有較充分的預判和準備。概括起來,以下六個問題是未來影響或制約兩岸政治關係向前發展的主要障礙。

第一,兩岸敵對狀態是影響兩岸政治互動發展的根本原因。儘管兩岸關係呈現了和平發展的一面,但兩岸矛盾的性質在根本上並沒有發生變化,仍是敵我矛盾。馬英九時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使兩岸之間的敵對關係,在一定程度上被「朋友關係」所掩蓋,但兩岸的結構性矛盾並未隨之得到解決。正因兩岸關係的敵對性質從1949年一直延續至今,從未得到根本改變,故兩岸政治互動很難在核心問題上邁出實質性步伐。在可預見的將來,兩岸的敵對性質仍是制約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根本因素。

第二,兩岸政治分歧是制約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核心問題。兩岸之間最根本的分歧是「台灣當局政治定位」問題,亦即所謂的「中華民國」問題。在大陸方面看來,中華民國已於1949年被推翻,僅存在「台灣問題」。然而,台灣民眾普遍認為「中華民國」是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等的政治實體。台灣方面不論藍綠均要求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然而,大陸方面不可能承認「中華民國」仍然存在。隨著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台灣當局的政治定位問題必會浮上檯面,並對兩岸政治互動的制約愈來愈大,最後恐成為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障礙。

第三,國民黨弱化一個中國立場,增加了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不確定性。「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互動交往的政治基礎,正是基於這一基礎,國共兩黨自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以來就開啟了黨際互動交流。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後,「九二共識」由兩黨共識上升為兩岸共識,並以此為基礎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但自2014年以來,國民黨內部也出現一些歪曲「九二共識」的「雜音」,這些「雜音」對國共關係產生了消極影響。國民黨在政治上所採取的這種保守和倒退政策,給兩岸關係發展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第四,「民主拒統」成為影響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新隱患。「拒統」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共識,他們慣用的手法是打民主牌和制度牌,主要體現在以下五種論調:其一,大陸先實行民主改革、再與台灣實現統一;其二,兩岸統一是制度競賽;其三,以捍衛台灣民主來抗拒兩岸統一;其四,台灣2300萬人決定台灣未來前途;其五,想向大陸輸出民主制度。這五種論調反映了台灣民眾對大陸制度抱有偏見,進而想利用這些偏見來抗拒兩岸統一。台灣「民主拒統」的實質是「民主割據」,長期的「不統」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分離主義。「民主拒統」會使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不斷流失,進而對台海和平形成挑戰。

第五,「台獨」是兩岸政治關係出現倒退的「不定時引信」。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當局多年的「去中國化」教育,進一步強化了台獨意識,馬英九上台後也並未撥亂反正。多年來,兩岸關係雖然取得長足發展,卻未打破兩岸兩個不同政治體系、不同政治意識之間的隔閡,導致「台灣主體意識」內化為台灣一般民眾的政治共識,而「台灣主體意識」在很大程度上被操弄成了「台獨意識」。台獨是兩岸政治關係發展中的「一顆不定時炸彈」,隨著島內政黨不斷輪替隨時有可能被引爆,進而導致兩岸政治關係出現倒退。

第六,美國是阻礙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最重要外部因素。儘管中國一再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外部勢力干涉,但事實上美國始終插手台灣問題。對於美國來說,「不統不獨」的兩岸現狀最符合其利益。儘管美國在公開場合一直聲稱其樂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樂見兩岸以和平方式在自願的基礎上實現統一,但在骨子裡卻不願意看到兩岸關係走近。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兩岸之間奉行「離岸平衡政策」,既反對大陸的「統」,也反對台灣的「獨」。現在美國政府已將中國界定為「戰略競爭對手」,並採對抗、遏制政策。在這種情勢下,美國會通過進一步打「台灣牌」來牽制中國,這勢必會使兩岸關係更加複雜多變。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英津
  • pages: 18
  • 標題: 兩岸政治關係發展40年的經驗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