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昭:繼承祖父羅福星的愛國精神│紀欣
羅秋昭,1946年生於廣東梅州市蕉嶺縣,1947年隨父母到台灣。1964年台東師範畢業後,旋在台東仁愛國小教書;1972年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教於台東高中。1977年到台北師專擔任地方教育輔導員,後升任講師。之後進入師大三民主義研究所就讀,1985年結業。2003年在台北教育大學以副教授退休。
自1994年起,每年暑假受僑委會之邀,赴海外培訓華文語文老師,十多年間走遍世界各國。2004年受僑委會委託,在泰北及緬甸華文學校教授中文三年,後出版泰緬小學華文課本。
19歲時才知道祖父羅福星是知名的抗日烈士,後致力於在兩岸宣揚羅福星的愛國事蹟,並捐款建立廣東蕉嶺縣「羅福星烈士紀念圖書館」。2007年成為台灣抗日志士家屬協進會(下稱抗日協進會)的創會會員及理事,並兩度隨團赴西安祭黃陵,2011年10月獲邀赴北京、武漢、南京、廣州,參加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
現為廣東蕉嶺同鄉會理事、台灣抗日家屬協進會監事、中華救助總會顧問。
出版書籍有《有趣的中國文字》(1999,五南)、《字族識字寶典》(2006小魯出版社)、《泰緬版小學華文課本》(2015僑委會)、《學華語開步走》(2016僑委會)、《神奇的中國漢字是畫出來的》(2020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彩墨旋律》(2020台東美學館)、《我的祖父羅福星》(2020九州出版社)。
紀欣問:請問您是何時及如何知道祖父羅福星是抗日英雄?
羅秋昭答:我直到19歲在台東國小教書,《後備軍人月刊》記者陳黎陽登門採訪,才知道我的祖父是抗日英雄羅福星、29歲時就因抗日而慷慨就義。陳先生告訴我,苗栗縣大湖鄉為紀念祖父的抗日事蹟,把原來的「義民廟」改為「昭忠祠」,「忠魂塔」改成「昭忠塔」。1953年6月「昭忠塔」落成典禮,總統府特派四星上將何應欽主祭,行政院派內政部長黃季陸參加,但他們一直找不到羅福星的後人。
父親羅河海是祖父的二子,1947年初到台灣想親訪祖父為國犧牲的地方,也想收回高祖父在苗栗造橋鄉購置的房產,但經過三四十年,房子田產早已在他人名下。同年11月母親帶著我來台,一家三口轉赴台東,父親在稅捐處任職。我四歲時正逢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父親同鄉請他代管一件物品,沒想到竟是一把手槍,第二天有人告密,父親被抓走,短短幾天後,即死在台北警備司令部,我一直到十多年後才在台北三張犁亂葬崗找到他的墓碑。
我自小跟著母親在台東賣菜,連吃飯都成問題,不僅不知道祖父的偉大事蹟,對父親也沒有印象。記者走後當晚,母親從陳舊的鐵箱裡,翻出一封廣東省政府核發給我父親的撫卹公文,證明廣東蕉嶺縣黨部因祖父犧牲曾發給我父親撫卹金,以及一個上面寫著「羅福星遺照」的信封,我把裡面的玻璃底片拿去照相館沖洗,看到了酷似外國人的祖父。
問:您之後怎麼獲知令祖父的一生,並做了哪些事情來紀念他?
答:自從知道祖父是抗日英雄後,我就開始收集祖父的相關材料,但因我人在台東,只能找到日本人寫的《台灣匪亂小史》、《台灣匪志》,因對自己的祖父被稱為「匪」心有不甘,1972年即拚湊出一本《羅福星傳》(1974,黎明出版社),事後發現書中有許多錯誤。
1976年我到台北任教後,讀到1977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的438頁《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中文譯本,看到苗栗事件的審判問答、祖父的自敘文、日記、書信、自白書等資料深受感動,我也在日本《國史大辭典》看到關於羅福星事件的記載。之後我又花了很長時間找到百年前的《台灣日日新報》,發現自1913年11月26日苗栗臨時法庭開庭,到1914年3月3日祖父從容就義,該報有幾十篇相關報導。我陸續寫了多篇有關祖父的論文,2020年又在大陸出版了《我的祖父羅福星》(2020,九州),將祖父短暫但精采的人生較完整地紀錄下來。
1991年,我到了廣東蕉嶺縣大地村,看到祖父及高祖父的家鄉及親人,發現當地有「桂嶺書院」紀念丘逢甲、有「晉元書院」紀念謝晉元,卻沒有羅福星的紀念建物。回台後,我辦了書畫展,用義賣所得及朋友的捐款,共130萬新台幣,在蕉嶺中學側門建了一座三層樓的「羅福星烈士紀念圖書館」。1994年圖書館完工,可供縣民閱報、學生閱讀。後來蕉嶺中學也因為這座圖書館而成為廣東省重點高中,我感到與有榮焉。
問:請簡單敘述令祖父的家世,以及他怎麼會加入中國同盟會,並參與革命事業?
答:祖父羅福星印尼出生(原籍廣東鎮平),有著印荷的血統,在中國啟蒙、印尼接受西洋教育,19歲畢業於印尼巴城(後改名雅加達)中華學校,次年(1903)隨高祖父羅耀南(1843-1918)第一次到台灣,進入苗栗公學校就讀,四年中親身經歷了日本殖民政府的專制高壓,他當時就驚覺台灣人長期接受日本教育,遲早會遺忘中華文化。
1907年高祖父因受不了日本人的不平等待遇,結束了在台的工作,帶著孫子返回印尼。回程中路經廈門,羅福星受到當時革命風潮的鼓舞,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祖父返回家鄉後,在大地中學擔任體育老師,1908年受到在廣東教育總會工作的邱逢甲的賞識,奉派到印尼爪哇一帶視察僑校,次年受命為新加坡中華學校校長,後擔任同盟會緬甸分會書記工作。1910年清廷向緬甸施壓,同盟會居正、陳漢平等人被遞解出境,祖父也轉任雅加達中華學校校長,在職期間,胡漢民等同盟會重要幹部因穿梭於南洋各地籌款,與祖父開始密切往來。
1911年3月29日祖父參與黃花崗之役,重傷未死,與胡漢民走避香港、暹羅,復往巴城會晤黃興謀再舉。同年辛亥8月武昌起義,黃興電告祖父在海外招募民軍,船抵達香港,但因武昌起義已成功,乃轉往上海、蘇州,最後得到消息:政府財源不足,沒有經費培訓這批民兵,奉令就地解散。這批來自南洋的民軍有的回到僑居地,有的留下另謀發展,祖父則在上海住了一段時間,1912年6月回到家鄉。
問:令祖父為何會二度來台,並在台灣為抗日而犧牲?
答:祖父回到家鄉兩個月後,即接到國民黨福州黨部劉士明來函謂「不能遺忘在海角一隅的台灣」,希望祖父到台灣設立黨支部,號召同胞群起抗日。
1912年12月16日,祖父與幾位志士從汕頭乘坐火輪船來台。他們先在台北設立同盟會台灣支部,又利用大稻埕大贏旅館二樓成立「華民會館」,接待大陸來台的鄉親朋友,組織抗日鬥爭。祖父撰寫《大革命宣言書》,以「驅逐日人、光復台灣」號召台胞團結抗日。短短幾個月內就在台北、桃園、新竹、基隆、苗栗等地召募到數千人。
1913年3月,祖父企圖大舉抗日,但因事機洩露,潛逃至淡水,最終不幸被捕。由於參與及受審人數眾多,日人稱之為「苗栗事件」,設置了臨時法庭,大興冤獄,株連數百餘人,被判死刑者20名,有期徒刑285名,犧牲之壯烈可謂驚天地而泣鬼神。1914年3月3日,羅福星以首犯重罪,在台北刑務所(後來的台北監獄)慘遭絞刑,年僅28歲餘。他留下遺言:古人云:「殺頭有如風吹帽,敢在世中逞英雄。」人生只有一次生…當死而不死,遺千載污名。當死而即死,留芳名於百世。此乃真男子漢大丈夫也。余唯欲雪國家之恥,報同胞之仇耳。
問:今年3月3日是羅福星犧牲108年的日子,抗日協進會特別到苗栗向羅福星銅像獻花致敬,請您談談銅像設立的經過。
答:苗栗大湖鄉為紀念祖父,先設立了羅福星紀念館,苗栗市也把日本人紀念北白川宫的「將軍山」易名為「福星山」,當時的苗栗縣長邱文光又在民間募款集資,請到知名的雕塑家陳一帆,為祖父雕塑半身銅像。
1974年3月3日,羅福星殉難60周年當天,我先到省立苗栗中學參加苗栗縣各界舉辦的「紀念革命先烈羅福星殉難60周年紀念大會」,再趕往福星山參加羅福星銅像的揭幕式。當天儀式由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鐘主持,省政府社會處長陳時英、當年祖父的革命夥伴黃阿書等數百人出席。我記得當大家看到銅像時都讚嘆不已,因為陳先生把祖父莊嚴、正義凜然的表情表現無遺。
遺憾的是,1990年代台灣社會日趨背祖,不但福星山已假借本土名義再度易名為貓狸山,去年碑文中的「日寇」兩字也早被盜挖破壞。作為抗日先烈的後人,3月3日我在祖父銅像前說,台灣人民的抗日精神就是愛國、愛鄉、愛民,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證明,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始終不忘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
我很贊成抗日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在現場宣讀的聲明,希望社會各界能尊重歷史事實,恢復福星山之名;修復碑文,重現烈士精神;推廣苗栗縣中小學現場教學,認識地方史,培養愛鄉意識,延續民族正氣。
問:您長期從事海外華語老師培訓工作,並編寫了不少華文教材,請問您是什麼時候開始從事這項工作的?
答:我教過小學、中學、大學,又是中文系畢業的,對怎麼教好中文一直都很有興趣。加上祖父是印尼華僑,僑委會很早就認得我,1994年主動與我接觸,希望我能利用每年暑假兩個月的時間去海外培訓華文教師,我也因此到過美國七大城市、英國、阿根廷、巴拿馬、巴西、多明尼加、菲律賓、泰國、印尼、越南等地培訓當地的華文老師。這個工作一直持續了十多年,雖然旅途遙遠,相當辛苦,但我因此結識了許多朋友,並教學相長,寫了幾本書及華文教材。
2003年我退休後,曾到泰北建華高中任教三年,其中一年還當了該校校長。離開泰北,曾到緬甸培訓當地華文教師,又為了編寫泰、緬小學華文教材,我特別走訪泰、緬各地,了解當地人的風俗習慣,使中文教材能生動活潑,與他們的生活相結合。後來僑委會出版了《泰緬版小學華文課本》1-12冊,至今都是泰緬的華文課本。
問:您的花鳥畫及書法都非常好,請問您是何時開始繪畫及寫字?
答:我從小就喜歡畫畫,感覺畫畫可以怡情養性。在讀台東師範學校時跟從張志焜老師習畫,他要求我先練字而後作畫;在高雄讀書時我又從韓石秋習畫四君子,到台北從事教職後我隨著陶壽伯、顏小仙老師學習寫意花鳥,開啟了我畫花鳥的意境。
我1980年就開始展出畫作,1983年辦過義賣畫展,1985年舉辦了個人巡迴畫展,但一直到退休後才找到屬於自己的畫風。2016年在廣東梅州、2017年在上海,2020年在台東都先後辦展。
有人說山水畫中的佳品是「身即山川取而代之」,像是把自己融在畫作中;我則希望「身即花鳥取而代之」。我畫的是寫意畫,著重在花鳥的生命力及色彩喜悅。在畫花鳥時,可感覺到鳥停留在花上的喜悅,也彷彿聽到鳥兒發出喜悅的聲音,希望看我畫的人都能分享那種喜悅及美感。
人說「字無百日工」,表示書法要寫得好並不容易,一方面需要一定的中文學養,另方面需要把線條的粗細與字的間距表現得恰到好處,才能產生藝術感。我自幼就開始寫隸書,現在還在寫隸書。
附加資訊
- 作者: 紀欣
- pages: 40
- 標題: 羅秋昭:繼承祖父羅福星的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