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意識形態的轉型│姜新立
過年前與曾任駐教廷大使的戴瑞明聚晤,談到我們共同的朋友魏萼教授1988年訪問大陸時,與鄧小平見面一事。鄧小平以餐敘款待魏萼,餐中二人談話氣氛融洽。鄧問魏有何建議與指教?魏萼向鄧小平建議:中共應取消「四個堅持」,回歸「中國道路」。鄧當面告訴魏說:若取消「四個堅持」,中國會亂,此對中華民族不利。關於「回歸中國」,鄧說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文明,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現在搞社會主義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道路。
鄧小平雖不同意取消「四個堅持」,但認同回歸「中國道路」,1989年五一勞動節前夕,魏萼再訪北京,他發現鄧小平下令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的畫像從天安門廣場挪走。這一事實不但讓魏萼大吃一驚,全世界也都驚訝中共似乎在意識形態上做了歷史性的轉變。這不是一件小事。戴大使建議我就這件有歷史與思想理論意義的大事,寫一篇文章加以說明或分析,我答恭敬不如從命。這篇文字就是為敬答戴大使而寫。
與時俱進的意識形態轉型
中國共產主義的歷史發展道路是崎嶇的,中國共產黨是民族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政黨,它隨著中國革命之實際與社會主義建設之經驗,乃至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的謀求實踐,在信仰系統/思想理論上做調整與轉型也是歷史的必然。因此,談到中共的思想理論不能以「共產主義」四字簡單給予概括。
隨著中共組黨、革命、建設社會主義、政治領導人的更替,中共意識形態在時空歷史階段中,有不同的發展與理論內涵,諸如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都是中共的信仰系統在思想理論上的概念邏輯。這無關對「馬克思主義」修正與否的問題,而是以革命理論聯繫中國實際的中共,在每一個關鍵性歷史階段對「革命理論」,做與時俱進的推移與發展。對於中國共產主義的認識,無關「修正主義」問題,而應以發展/繼承/創新馬克思主義加以看待。
中共原初的意識形態
中共意識形態的原初形式是馬克思主義,1920年代因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共產黨月刊》、《新青年》開始介紹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中共成立初期因為革命需要,很快地以布爾什維克主義(Bolshevism)取代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裡的「馬克思列寧主義」(Marxism-Leninism),嚴格而言實指列寧主義/布爾什維克主義。1930年代中共黨內國際派掌權,所謂「為更加布爾什維克化而鬥爭」,就是指這時中共的思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的古典概念係指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社會革命便會到來,此革命以工人運動形式打破資產階級國家機器,透過無產階級專政而結束資本主義,並實現社會主義。然而,1930年代的中國是個落後又貧困的封建殘餘的農業社會,生產力根本不發達,生產關係也不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關係,以工人運動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只會帶來革命的挫折與失敗,於是毛澤東改變革命戰略,以鄉村包圍城市,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延安後,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定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思想理論。中共用「毛澤東思想」不但重新武裝了自身的革命理論,而且以此思想指導人民戰爭,最終打敗國民黨,建立新中國。
毛澤東思想的二律背反
「毛澤東思想」是革命理論,但在新中國成立後,卻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理論。革命與建設是否定與肯定的矛盾與對立。中共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用「毛澤東思想」建設社會主義,以求在「一窮二白」下,早日讓新中國走入共產主義理想國。毛本人在思想意識上,有一定程度的浪漫主義色彩,從他的詩詞與建國後的政治作為,如〈沁園春〉、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表露無遺,加上黨內教條主義的作祟,在「造神運動」下終使「毛澤東思想」絕對化。
「毛澤東思想」絕對化後,不但使毛自己去見馬克思後,在思想、聲譽、人格上蒙上一層陰影,更讓社會主義中國出現逆退發展,也讓全中國人民遭受極大的困境與災難。
由解放思想到回向馬克思
「四人幫」垮台後,鄧小平復出,他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並於1978年底11屆三中全會上開展「解放思想」運動,以挽救文革之後中國大陸所出現的「信仰危機」。鄧小平所提出的「解放思想」,西方觀察家稱它為「非毛化」(Demaoization),其實是「回向馬克思」。後文革時代,中共「回向馬克思」理論反思運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共理論工作者王若水稱:馬克思主義不是束縛思想,而是解放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既不是「終極真理」,也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
既然要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就要在「回向馬克思」中,看看馬克思如何論述社會發展論。馬克思說社會發展的關鍵點在於發展生產力,資本主義社會之後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應該理所當然地高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但鄧小平發現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遠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於是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在馬克思眼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然是最緊鄰資本主義高級階段。「初階論」的提出,其實是方便讓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下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有合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當性,也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尋求理論的合理性。
1978年以後的中共政治意識形態雖經思想解放和「回向馬克思」,但對於鄧小平主政下百廢待舉的中國大陸,要解決發展問題,在工具理性上還是不夠的。鄧小平說「馬克思活在一百多年以前,不能要求馬克思、列寧的著作解決我們當前的所有問題」。鄧的思維邏輯不是在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而是要求整個黨離開教條主義,於是,將具有教條主義或威權主義象徵的馬恩列史畫像從天安門廣場挪走,也就不難理解了。
轉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後鄧時期中共意識形態繼續轉型,主要是在中國要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就不是單純「回向馬克思」的問題,而是要超越馬克思所批判過的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模式,也連帶地需要超脫列寧主義、史達林主義當年在蘇聯所實現過的俄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與模式。
鄧小平在中共12大開幕詞上所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或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鑑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還有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是鄧小平晚年有關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模式,如何在中國選取與實踐問題的經典話語。
有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如何在以中國為主體的方位上加以實現的知識與經驗認知,鄧小平當然會將馬、恩、列、史的畫像由天安門廣場移出,只保留有民族主義又講社會主義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與開國者毛澤東兩個中國人的畫像在天安門,以便讓位給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大旗,飄揚在廣闊而宏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目的是要在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時空中,用「社會主義現代化」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完成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中國夢。
談到這裡,可以看出鄧小平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工程師,他將馬、恩、列、史的畫像移出天安門廣場一事,更說明他是民族共產主義者。作為一個民族共產主義者,鄧小平在超克馬、恩、列、史社會主義諸賢的理論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進一步緊密地結合,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發展,也是理論上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今年中共將召開黨的20大,一個經過百年歷史發展的共產主義大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的繼承與發展基礎上,習近平所揭櫫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會在20大後展現出更為明顯的,以中國為主體與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
(作者係中山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姜新立
- pages: 60
- 標題: 中共意識形態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