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警惕北約的黑手伸進亞太│花俊雄

必須警惕北約的黑手伸進亞太│花俊雄

冷戰初期,美國在西亞組建了巴格達條約組織(後改名為中央條約組織),總部在巴格達,在東南亞則成立了東南亞條約組織,總部在曼谷。這兩個組織成立的宗旨和北約是一樣的,都是美國和蘇聯對抗的地緣政治工具。但該二組織分別於1979和1977年停止活動並宣告解散。

202203015818

該二組織之所以沒有延續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們和北約存在著一個本質上的差異。北約絕大多數國家認為,團結在美國的旗幟下對抗蘇聯,符合它們的國家安全戰略。而亞洲大部分國家的安全威脅並非來自蘇聯,而是來自於它們的鄰國,因此對聽命於美國對抗蘇聯沒有興趣。況且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也沒有為亞洲提供安全,反而在許多地方激化了矛盾,比如在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和阿拉伯與以色列問題上。與歐洲冷戰時期的「冷和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給亞洲帶來的是熱戰,如中國內戰、韓戰、越戰。

成立東約但未發揮作用     

在韓戰中,美國雖然是超級大國,但深感自己的力量捉襟見肘,戰爭一結束,美國立即著手建立「亞洲北約」。1954年9月6日,美國夥同英、法、澳洲、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和菲律賓8國外長在馬尼拉舉行會議,並於8日締結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成立了東南亞條約組織(下稱東約),總部設於曼谷。其中英、法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擁有殖民地,如馬來西亞、南越、老撾和柬埔寨;澳洲一向是美國的急先鋒;菲律賓是美國從日本手中解放的,巴基斯坦和泰國親美。此外,韓國和日本在美國控制下,分別與美國簽訂同盟條約,印度和印尼那時則奉行不結盟政策,自然沒有加入。可以說,美國勉強拼湊了一個軍事同盟。

但是,東約並沒有發揮作用。西方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逐步瓦解,巴基斯坦全面倒向中國,美國在越戰中節節敗退,使這個組織名存實亡。1975年4月30日,越戰以美國倉皇撤軍宣告結束,同年9月東約第20屆年會決定分階段解散該條約組織;1977年6月30日,東約正式宣布解散。

東約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亞洲國家和西歐國家不同,西歐可以說是美國解放的,二戰時和美國並肩作戰,戰後美國推行「馬歇爾計畫」 幫助西歐振興重建,可以說有恩於西歐。而亞洲大部分地區不是美國解放的,相反的,很多地方趕走了日本侵略者之後,美國反而支持歐洲殖民者如英、法等國重返亞洲,與其說有恩,不如說有仇,尤其是越、柬、老等國,只有韓、日勉強有所謂「再造之恩」。

在亞洲沒有意識形態問題

在冷戰時期,東南亞一些國家擔心中國輸出革命,一度和美國特別親密,但中國改革開放後和這些國家捐棄前嫌,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關係,即便還有南海問題,但也形成共識,依照《南海行為準則》和平解決爭端,美國要挑撥離間也不容易。

另外,冷戰結束後,歐洲和俄羅斯依舊處於對峙狀態,但在亞洲,除中、朝、越、老是社會主義國家外,有佛教、有伊斯蘭、有天主教、也有世俗國家,但未曾發生文明衝突。新加坡前常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稱此為「東盟奇蹟」。

長期的殖民統治記憶,讓大多數亞洲國家對西方的殖民統治反感。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贏得了諸多國家的信任,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睦鄰、富鄰、安鄰政策,團結了大多數國家。而美國只顧軍事、不顧經濟合作,在亞洲難以建立與歐洲一樣的軍事同盟。

當然,美國在亞太有不少軍事盟友,例如日、韓、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澳洲和紐西蘭等,但他們不願意和中國徹底翻臉,也都簽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日、韓的自貿區也快要實現了。

202203015819

亞洲版北約會對亞洲不利

進入21世紀,建立亞洲版北約成為國際輿論經常熱議的話題。最早提出此構想的是印度學者馬達哈夫納拉派特,他於2002年在美國國防部一次研討會上,主張建立北美—亞洲條約組織,由美國主導,成員應該包括印度、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菲律賓、韓國、巴林、卡達等。不過,2013年納拉派特在北京接受《參考消息》專訪時說,他當年設想亞洲版北約是基於以為中國是一個有攻擊性的國家,他現在知道他的假設是錯的,因此放棄了該設想。

最近十年,隨著國際形勢不斷變化,亞洲版北約的構想也在變化。2012年南海局勢升溫之際,當時亞洲版北約是以美日同盟為核心,拉攏部分東南亞國家。在朝鮮半島局勢緊張時,假想的亞洲版北約則是由美、日、韓構成。2014年12月美、日、韓三國簽署了朝鮮核與導彈威脅的情報交流協定,2016年11月日、韓簽訂《軍事情報保護協定》。

近年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為亞洲版北約的設想。2006年,時任日相的安倍晉三曾提出,要聯合跟日本有相同價值觀的國家,建立一道「自由與繁榮之弧」。2007年在他的建議下QUAD正式啟動,但此後十年都未得到各方積極回應,一直到最近才被重新提起。

對QUAD討論最多的是,美日印澳雖然都對中國持警惕態度,但立場仍有不同,美國無疑是最積極的。拜登政府不斷強調美國回歸,實際上是在亞太地區排出「五、四、三、二」陣勢。五即美、英、加、澳、紐「五眼聯盟」,四即美、日、印、澳QUAD,三即澳、英、美聯盟(AUKUS),二即美英、美日、美韓等同盟,最後定於一尊即美霸。

印度主流媒體和智庫雖普遍認同,以QUAD與美日澳等國深度捆綁,但不敢過分暴露其直接對抗中國的野心。印度外長蘇傑生今年2月在慕尼克安全會議上否認QUAD是亞洲版北約,因為它既沒有條約,也沒有組織結構和秘書處,只是一個具有共同利益、共同價值觀的四方團體。4月15日,在出席印度智庫活動時更直言,「所謂北約的(聯盟)心態從來不屬於印度」。

在日本,2020年自民黨總裁選舉,候選人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主張構建此機制,但菅義偉批評此舉「可能在亞洲製造敵人,變成反華包圍圈」,同年10月他以首相身分訪問印尼時也表示,日本沒有考慮構建印太版北約。

美國當然不會輕易放棄。今年4月6日至7日,為期兩天的北約外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美國邀請了日、韓、澳洲和紐西蘭四個亞太國家的外長與會。其中,日、韓代表是首次與會。北約秘書長史托爾滕伯格毫不掩飾會議不僅限於歐洲未來的安全,還關係到全球今後的地緣政治格局。會議首次考慮「中國增長的影響力」和「國際上的脅迫政策」,聲明北約要與亞太夥伴加深合作。

在美、英的推動下,俄烏衝突成了北約亞太化的催化劑,它們一邊渲染安全焦慮,將日、韓、澳洲和紐西蘭列為「北約夥伴」,一邊將中國列為「安全威脅」,想藉俄烏衝突把北京跟莫斯科綁在一起。目前美國政界除了「先亞後歐」和「先歐後亞」兩種派別外,已形成第三種派別—「捆綁中俄,兩線作戰」。因此,美國已經邀請日、韓出席6月在馬德里舉行的北約峰會。

東南亞國家對北約亞洲版持警惕態度,這是因為它們吸取了冷戰的教訓,也不想挑戰中國這個最重要的經濟夥伴。

2021年6月25日,馬凱碩在《海峽時報》網站發表《亞洲:對北約說不》(ASIA:SAY NO TO NATO)文章指出,如果北約來到太平洋,只意味著麻煩。原因如下:冷戰在30年前就結束了,北約本該解散,但它拼命尋找新使命,在此過程中破壞了歐洲的穩定。其次,自冷戰結束以來,北約向許多國家投擲了大量炸彈。例如,1999年3月至6月,北約在前南斯拉夫加盟國投下數千枚集束炸彈,造成500名平民死亡,該行動既不是自衛,也未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更糟糕的是,北約每次造成災難後就一走了之,例如,利比亞卡達費被趕下台,國家陷入內戰後,北約丟下爛攤子就不管了。因此若讓北約引入亞洲,就可能把好戰文化放到東亞相對和平的環境中。

結語       

事實上,北約若是一個明智的組織,它應該學習東盟維持和平之道。但有鑑於北約有擴張的文化,所有東亞國家都應該同聲對北約說不。3月7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表示,印太戰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維護的是以美國為主導的霸權體系,衝擊的是以東盟為中心的區域合作架構,損害的是地區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他又說,亞太是合作發展的熱土,而不是地緣政治的棋局。希望亞洲國家能明辨是非,堅守正道,抵制印太對抗小圈子、共築亞太合作大舞台,攜手邁向亞太命運共同體。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花俊雄
  • pages: 27
  • 標題: 必須警惕北約的黑手伸進亞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