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疫除厄慶端午│朱惠良
古代中國的北方人認為農曆五月是春夏節氣交替之際,是瘟鬼和五毒(蟾蜍、蠍子、壁虎、蛇和蜈蚣)等不祥因素出沒的時間,民間遂稱五月為毒月,五月五日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稱惡月惡日,在這一天人們會以不同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並貼神符以避邪驅魔,端午節即是一個驅疫除厄的節日。
賽龍舟
端午節主要源於三種傳說,以時間順序而言,第一是紀念春秋時代楚國的伍子胥,第二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的屈原,第三是紀念東漢孝女曹娥,其中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流傳最廣。屈原因力主聯齊抗秦,遭讒去職,後秦軍破楚,楚王被迫遷都,流放中的屈原無法回朝效力,苦悶絕望下作〈懷沙〉辭世,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楚人傷其死,皆出舟楫往救之,並將飯糰投入江中餵魚,以免屈原身軀為魚蝦所食,從此形成了每年五月初五吃粽子與龍舟競渡的端午節習俗。
其實,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即已存在,現存最早的划龍舟圖像是寧波出土春秋時代越國的《羽人競渡青銅鉞》,在這個銅鉞上裝飾有戴羽毛高冠者持槳划龍舟之圖像;蘇州自古也有以龍舟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古人將船隻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是以龍舟競渡也是一種爭先驅瘟避邪的方式。
古時龍舟競渡之情景可由唐人張建封《競渡歌》中略窺一二:「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生動地描繪鑼鼓喧鬧與觀眾歡呼聲中,健兒們如飛劍般快捷地奮力划槳,龍舟上下翻飛,爭先搶奪五彩錦標的壯觀畫面。
競渡的龍舟有大有小,大型龍舟之上建有精美樓台,是壓陣的指揮船,小型龍舟結構精巧,是競渡的主力隊伍。元代畫家王振鵬的《龍池競渡圖》(圖一)描繪宋代開封城西皇家園林的金明池中進行龍舟競渡百戲雜陳的場景,右方是一艘壓陣指揮龍舟,左右各裝三隻大槳,每四人合划一槳,船上建有三層樓台,雕樑畫棟,華麗至極。船首龍頭栩栩如生,張口吐舌氣勢懾人,船身滿佈龍麟,層層疊疊一絲不苟,可以想見當年造船之苦心與功夫。
另有八、九艘小型龍舟,六到十槳不等、一人掌一槳,船中央立一人,持小旗指揮號令,龍頭上立一人,持大旗引導行船並肩負奪標重任。在競賽諸舟外,還有表演雜耍特技的小船間雜其中,有穩穩立於魚形船上者,有擊鼓、盪鞦韆者,更有倒立、疊羅漢和上高竿等表演,為比賽添加不少歡樂氣息。
掛鍾馗
除了緊張刺激鑼鼓喧天的賽龍舟外,端午節還有張貼鍾馗畫像的習俗,有關鍾馗驅鬼的傳說在唐代已有,相傳唐明皇夢見應考不中觸階而亡的鍾馗鬼魂,在驅逐小鬼以保護皇上,醒後即命畫家吳道子將夢中所見畫出鍾馗像,並昭示天下於歲末懸掛鍾馗像以驅邪魅。鍾馗善於抓鬼與端午避邪驅魔之意相合,到了明末清初之際,逐漸形成在五月端午節時也張掛鍾馗像之習俗。
鍾馗像大致分為文人畫鍾馗和民間版畫鍾馗兩種形式,皆為頭戴判官帽虯髯怒目的造型,只是民間版畫強調鍾馗的神性,以持七星劍殺鬼與五雷鎮五毒之神符為主,用以鎮宅驅邪(圖二)﹔而文人畫鍾馗則較強調鍾馗的人性,凸顯端午生活中的舒心景致,如華喦《午日鍾馗》(圖三)描繪頭戴烏帽,身著官衣,足登朝靴的鍾馗,閒散舒適地欣賞著園中錦葵榴花盛開美景,桌上擺著端午節應景的枇杷、粽子與蒜頭…等物。隨侍五名小鬼,一個撐著破油紙傘遮陽,一個頭上簪花,一個捧著酒樽,一個想偷藏果物,卻被另一小鬼抓個正著,縮頸吐舌,露出害怕的表情,鬼王與鬼卒的形象被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另類鍾馗畫面。
懸五端
為了對付在五月出沒的五毒,古人特別找出有消炎、鎮痛、驅風邪、散寒濕…等藥性的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合稱「天中五端」,端午節時將五瑞懸掛於門口與廚房用以祛疫滅菌,驅邪避毒,因此有關端午節的之繪畫也常以五瑞作為主題。香草類植物也是端午繪畫中的祥瑞元素,如元代陸廣《五瑞圖》(圖四)中的靈芝、蘭花、萱草、朱竹、大椿即是,屈原曾以芝蘭芳草喻高潔人士,大椿長年,萱草忘憂,竹報平安,設色淡雅有吉祥寓意的五瑞圖掛於家中,為端午生色不少。
值此端午佳節,賽龍舟、掛鍾馗、懸五瑞,趨疫除厄,共抗新冠疫情!
(作者係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朱惠良
- pages: 82
- 標題: 驅疫除厄慶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