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NO.35 │ 新南向vs.兩岸經貿交流

2016年7月|NO.35 │ 新南向vs.兩岸經貿交流

發生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距今已79年了,當年奮起抗戰的英勇戰士多已凋零,即使那年誕生的嬰兒,至今也已是80老翁了。歲月如流,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在國人的腦海裡已成模糊的記憶。 中國人不應該忘記「七七盧溝橋事變」的理由,至少有以下三點: 一是揭穿了日本妄想亡華的陰謀:盧溝橋事變並非偶發衝突。1937年7月日本已占領東北,成立偽滿洲國,華北地區也已著手控制,事變的次月又出動陸海空大軍進攻上海,發生慘烈的「淞滬戰役」,12月攻陷南京,並展開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意圖一舉亡華,沒想到中國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不屈不撓,終於贏得最後勝利,粉碎日本的陰謀。戰後有日本學者提出「盧溝橋的第一槍」不是日本兵開的,妄想以此謬論開脫日本侵華的戰爭責任,那是枉費心機。 二是凝聚了中華民族空前的大團結:盧溝橋的槍聲揭開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日聖戰的序幕,從此,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在此之前,中國雖於1938年表面上完成了北伐統一,內部卻仍呈分裂狀態。例如:1930年的中原大戰,各地的「蘇區」與中央政府仍處於戰爭狀態。日本1931年迫不及待地發動 「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抗日的怒潮也隨之蓄勢以待。等到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落幕,日本就著手製造盧溝橋事變,全國人民壓抑已久、期待抗戰的情緒,便隨之全面爆發出來。盧溝橋事變促成全民團結,一致抗戰的場面終於來臨。…
作者: 王仲孚 頁數: 50
每逢七七,總令人想起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之所以多災多難,與其領導人沒有繼承中山思想、實現國父遺教有關。 由於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再度取得政權,且台澎金馬地方八成以上綠油油,2300萬人民今年將會見到史上最冷的「紀念七七抗戰」活動。倒是大陸及海外六千萬僑胞較熱衷於舉辦各項紀念活動。 國父在第一次中法戰爭時眼見上書無用、清廷腐敗及帝國主義侵略不斷,而於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其誓詞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國父救國救民、驅逐外國帝國主義的中心思想(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及其恢復中華的論述(建國方略、實業計畫)均清晰易懂感人,打動了海內外許多年輕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終於締造了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百年後的中華民國僅有22個小國承認,而中國國民黨,長期擁有源自大陸的龐大資源,竟淪為民進黨「借殼上市」的二度敗將。究其原因,當然與李登輝20多年前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陳水扁時代有人講「孫中山是外國人」,李扁採取一系列扭曲歷史的「去中國化」措施,馬政府的「親美友日和陸」戰略,且未及時更正媚日去中的教科書,導致蔡英文集團可收割「天然獨」,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簡言之,國民黨淪落今日田地,要歸咎於兩蔣後歷任黨主席及領導班子,沒有努力傳承中山思想及實現國父遺教所致。 救國救民、世界大同…
作者: 陳北機 頁數: 52
從史料可知,1943年的開羅會議是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蔣中正主席多次洽商的結果,而且,蔣主席在開羅會議上所表達的意見,對戰後盟軍處置日本有重要的影響力。 結束在美國和加拿大演講的蔣夫人宋美齡女士,1943年6月24日,第三度訪問白宮,向羅斯福總統及其夫人辭行。隔天,蔣夫人電告蔣中正主席會晤羅斯福洽商結果如下: 「一,羅斯福允派兩師赴緬作戰,於9月準備完畢。二,據告邱吉爾對  由緬南海路之總攻勢,仍未熱心贊同。三,邱吉爾心目中僅有英、美、俄三強國,將中國擺於門外,羅斯福詢問將來會晤時,是否約邱吉爾參加,答可以由彼與兄(指蔣氏而言,蔣夫人在函電上皆稱蔣氏為兄)直接商談。」等等。 羅斯福曾於6月間提議舉行中、美、英、蘇四強會談,並請蔣氏親自參與,但蔣氏以時機不宜,未及應允;而如前面所述,蔣夫人向羅斯福辭行時,羅氏重新提出欲與蔣氏直接會晤的要求,蔣夫人回國之後,羅氏於7月4日電報蔣氏此事,電文曰:…
作者: 陳鵬仁 頁數: 54
2015年12月8日,輔仁大學在台慶祝創校90週年校慶。海峽兩岸及海外的輔仁校友都希望這一所創立於1925年北京的學校,能在北京復校。 子曰:「必也正名乎」。從北京到新莊,輔仁大學不曾改名,只是在環境的逼迫下,贅前語屢有變動。輔仁大學是宗座的天主教大學,法定全銜為「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羅馬教廷的正式名稱為天主教輔仁大學,簡稱輔大。 北京輔大飽經歷史淘洗 1913年英斂之在北京西郊香山靜宜園成立輔仁社,招收天主教青年,授以經史百家之學,儼然私塾之姿。英斂之自述輔仁二字取自論語顏淵篇,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就是君子以知識結交朋友,以朋友輔助仁義;期望學子們藉著學問,集合志同的朋友,共同發揮仁道的精神。 1918年,因經費拮据而停辦輔仁社。教宗聖本篤15世對在中國創設公教大學始終關心,屢派特使來華視察,晤見英斂之,聽取其創校願望。後來,委請美國本篤會進行在華創辦公教大學,1923年全美本篤會決議承擔建校責任。1925年,奧圖爾神父被任命為北京公教大學校長,永租濤貝勒府為校地,成立大學預科,取名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又名國學專修科,有23位子弟註冊到課,同時呈報北洋政府教育部立案。…
作者: 毛慶禎 頁數: 56
6月20日,未滿65歲的蔡瑋不敵病魔在萬芳醫院辭世,令作者悲痛不已。於公,蔡瑋是一位理念相同的夥伴,於私,蔡瑋是一位情如手足的好弟弟。 雖然有家人親友的陪伴與鼓勵,自己也有抗癌到底的決心,但還是不敵病魔的折騰,蔡瑋終於6月20日離我們而去。 去年夏天就覺得蔡瑋有些消瘦、憔悴,提醒他,總說是運動減肥的結果。後來抱怨腸胃不舒服,開始節制飲食。一天突然接到他的電話,說:剛剛去萬芳醫院看腸胃科,檢查的結果好像是胰臟癌。他有點淒涼地說:「老師,我可能提早畢業,要和你們說再見了。」聽了很是震驚,但還是故作鎮定,一直拿許多類似的案例鼓勵他:那也不見得就一定不治,許多得病的人如今都還活得好好的。 此後蔡瑋開始了辛苦的求醫過程,從台灣到大陸,從西醫到中醫,從順勢療法到民俗療法,但始終不見起色。 5月中旬一個晚上,接到蔡太太秋娥電話,告知蔡瑋已因腫瘤太大,將十二指腸堵塞,不能進食,還不斷嘔吐,住進萬芳醫院。電話中秋娥不斷哭泣,語氣惶恐,充滿焦慮,我深深體會到她的無助與驚恐,因為我曾有過相同的經驗。…
作者: 張麟徵 頁數: 60
蔡瑋老師6月20日早晨7點多離開了。多麼希望可以不要寫這樣悲傷的文字。 一 我從未真正師從過蔡老師。 但從十幾年前,跟蔡老師在艷秋姊的新聞夜總會同台,至今,立場不曾更改的人少見。 英姿煥發的蔡瑋老師,立場沒有改過。…
作者: 黃智賢 頁數: 62
1970年代台灣出現一份批判性的刊物,從第三世界的視野審視長期被籠罩在反共思維下的台灣。主編《夏潮》的蘇慶黎和主持紐約《台灣與世界》雜誌的作者,兩人有著兩對父女的故事,兩代人的台灣歷史。 一 我跟慶黎的交往並不深,在她生前我們在台灣或美國只見過幾次面,但我總覺得自己跟慶黎有種特別的連繫,也許因為我們是同時代的人,身上都帶有些許那個時代的陰影。 慶黎出生在二戰結束後的第二年,她因而有一個樂觀進取的名字。慶黎的父親蘇新是日據時期台灣共產黨的創始黨員之一,在殖民統治者的牢獄裡渡過大半青春歲月,隨著日本戰敗台灣回歸祖國,中年晚婚喜獲一女,慶黎的名字正是他當時的心情寫照。比她早一年,在戰爭結束之前幾個月來到這世界的我,有一個相對消極,甚至有一點宿命,但又潛藏著無限期待的名字,源自老子道德經「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這反應的是我父親(葉榮鐘)當時生活在軍國主義籠罩下的心境。這是我們上一輩承受台灣命運重大轉折之衝擊,而留在我們身上的烙印。 歡慶黎明的樂觀是短暫的,一枝鐵筆活躍於光復初期新聞界的蘇新,在228事件之後亡命天涯,隨著白色恐怖年代的蒞臨更不得歸鄉,後來落腳北京,一家人分隔兩岸從生離直到死別,再沒有團圓的日子。我的父親雖然從此落寞一生,終能夠在晚年振奮完成述史之志。…
作者: 葉芸芸 頁數: 64
1874年3月,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出兵侵犯台灣,這是近代中日關係上發生台灣問題的濫觴。1895年4月,日本經由甲午戰爭,逼迫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嶼,日本隨後在台灣開始50年的殖民統治。 1945年8月,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相關規定,日本必須放棄對台灣、澎湖的一切權利。 由於國共內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從此海峽兩岸分治。1951年9月,美國刻意排除海峽兩岸當局參與,主導絕大多數出席舊金山會議的國家跟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該和約僅規定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嶼的一切權利,卻隻字不提將台、澎歸還給中國,明顯違反《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協議。1952年4月,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中日和約」。 1971年10月,大陸取代台灣在聯合國的席位。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後,日本政府希望盡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年9月29日雙方發表《中日聯合聲明》,宣布邦交正常化,日本政府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1978年8月,中日兩國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再次確認《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1998年11月,雙方發表《中日聯合宣言》,日方「重申中國只有一個。日本將繼續只同台灣維持民間和地區性往來」。這三份文件,從政治上、法律上及歷史事實上,解決了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問題。 然而,日本外交政策追隨美國,奉行「以台制中」戰略,一再修正「美日安保同盟」的定義,矛頭針對中國大陸。又由於台灣位於日本進口中東石油及各類資源的航線上,日本擔心台灣如與大陸融合,會威脅其「海上生命線」,遂希望兩岸保持分裂狀態;同時,日本社會存在「台灣情結」,因此,中日台關係始終存有以下問題。…
作者: 編輯部 頁數: 67
在兩岸分治長達60多年後如何統一,兩岸政府至今尚未達成共識。筆者提出,兩岸統一的基礎在於兩岸人民共同建構「中華共同體意識」,首先要將排斥統一的台獨意識化解。 兩岸目前的台海分治是一種客觀事實,由於60多年的分隔,兩岸人民在觀念及意識形態方面難免產生差異,這也是不可迴避的現實。不過,把這種政治上的分治和意識上的差異固定化、永久化,並不合乎兩岸人民的願望和歷史發展的理性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地找出一個共同點,作為兩岸統一的基礎,依筆者見,「中華共同體意識」是最有可能成為兩岸同胞都能接受的統一基礎。 一、關於「中華共同體意識」的內涵 所謂「中華共同體意識」,也即是「一個中國的意識」,它是世界所有炎黃子孫都認同的一種中國情結。因此,從廣義來說,它應包括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同胞的中國情結、台灣中華民國同胞的中國情結、海外華人的中國情結。至於從狹義來說,這種中國情結又是建立在文化認知、民族情感、政治意願、經濟需求、強國慾望等因素基礎上的,這是就它的內涵而言。 (一)文化認知…
作者: 鄭海麟 頁數: 68
20世紀中葉,大陸來台的曲家開始推動台灣崑曲之傳習,透過學校、政府與民間團體的不斷努力,崑曲藝術終於在台灣開花結果。 崑曲興起於西元16世紀明朝嘉靖萬曆年間的江蘇崑山,發展到17、18世紀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時,已成為風靡大江南北的全國性戲曲,19世紀道光年間閩粵移民來台,崑腔隨之傳入台灣,保存於儀式演奏中的13腔及北管戲中的崑腔。20世紀中葉隨著國民政府遷台,崑曲曲家與曲友們將大陸的曲會傳統帶進台灣,並進一步推動大專院校成立崑曲社團,教授學生拍曲並演出,崑曲藝術自此開始在台灣紮根成長。 崑曲1950年後在台發展 1949年由徐炎之、張善薌伉儷與曲家們組成台北「同期曲會」,亦稱大同期;1953年焦承允與夏煥新舉行崑曲清唱雅集,1962年改名為「蓬瀛曲集」,亦稱小同期。曲會成員輪值擔任主人,隔週週日下午聚會拍曲。由於徐、張二師在多所大專院校教授崑曲,所以當時參加「同期曲會」者以年輕曲友及學生居多,參加「蓬瀛曲集」者則以資深曲友為主。 學校崑曲社團成立最早者為1950年的北一女崑曲社,1957年台灣大學崑曲社成立,筆者於1972年加入台大崑曲社,隨徐炎之、張善薌二師學習崑生。之後各大專院校陸續成立崑曲社,除師大崑曲社由焦承允與夏煥新教授帶領外,其餘如政大、銘傳、東吳與輔仁…等校崑曲社均由徐、張二師指導,學生們從清唱拍曲到粉墨登場,畢業後更紛紛成立劇團,每年定期演出,開設崑曲傳習課程,擔起崑曲藝術在台灣傳承推廣的責任。…
作者: 朱惠良 頁數: 72
從1958年法國開始實施第五共和憲法至今,一共產生了七位總統,本書作者以介紹七位總統的書寫方式,呈現出近60年來法國左右共治的特殊政治體制。 縱觀中文世界介紹、描述法蘭西民族的歷史、文化、生活方式和習俗的著作不勝枚舉,但對於法國領導人卻缺乏系統性的介紹。2015年底,由天津南開大學李曉兵副教授率領的寫作團隊傾力撰寫的《總統們:法蘭西第五共和》(以下稱《總統們》),正好可以補上這一塊空白。 李曉兵作為曾在法國留學生活的憲法學人,在離開法國之後的十餘年間,他寫過不少法國憲法的專業文章,也出版過法國憲法研究的專業書籍,據他說,《總統們》是他「研究法國憲法的一個副產品」。 《總統們》以法蘭西第五共和時期的七位總統作為基本線索:戴高樂、龐畢度、德斯坦、密特朗、席拉克、薩科奇和歐朗德,對每位總統所處的歷史背景、個人經歷及其承擔的特殊使命與責任展開描述。全書在輕快有趣的語言風格展開,每一個標題的設計既精準又扣人心弦,正如李曉兵在後記中所提,整本書既體現了濃濃法國文化的味道,也符合中國讀者的思維習慣。 力挽狂瀾的故事和人物總是最吸引人。《總統們》正是以力挽狂瀾的總統們為主角,來認識和解讀法蘭西第五共和的前世今生。此外,這本傳記並不是資訊的簡單羅列,而是通過對一個個事件的回顧,讓讀者都能體會這些總統們的所思所想,也能理解他們所承擔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作者: 王譯圓 頁數: 76
    在雪隧與雪墜的誦念裡 祈禱雪墜吧,真正能下一次大雪 大雪連接到海邊,海浪凝固成蕾絲滾邊 我們居住的島嶼仿佛穿上未婚新娘的禮服…
作者: 詹澈(詩人) 頁數: 78
蔡英文一上任即馬不停蹄視察三軍,是她重視國軍嗎?當然不是,關心國防只是要掩飾她內心的恐懼,想找一群能保證她安全的人。國防部長馮世寬日前表示,要國軍笑著為國犧牲,當國軍知道要為台獨打仗時,會笑著犧牲嗎? 5月29日,蔡英文到花蓮佳山空軍基地,貼心地表示:「我是三軍統帥,從今以後,國軍的榮辱,就是我的榮辱。我願意和大家一起全力以赴,讓人民以國軍為榮」。隨後在宜蘭蘇澳海軍中正基地登上沱江艦強調:「未來政府會持續推動本土造艦計畫」、「政府有決心,一定要成功」,又在大直要塞區的憲兵裝甲步兵239營登上雲豹甲車繞行營區,號稱要體會國製裝備的機動性。6月16日,她以統帥身分在鳳山參加陸軍官校建校92周年校慶,第一次以「全軍禮」校閱部隊,並接受21響禮砲的最崇高敬意。 蔡英文為何如此勤跑國防軍事單位?為何突然重視起她曾經扣以「國防布」封號,不遺餘力糟蹋過的國防部?是她良心發現,想補償國軍?還是想要成為國軍心目中的媽祖婆? 美國重返亞太,讓整個亞太充滿隨時有引爆戰爭的危機,從東北亞的日本海到東海、台海、南海的四海,現在以台海和平最脆弱,脆弱到大陸、美國之間,只差一根火柴而已。 近日世界各國常用「井噴」來形容大陸新武器的開發,最近有兩項高科技軍武裝備可證實此言不虛。一是集偵察與打擊於一體的無人機「彩虹4」。去年大陸媒體曝光的內蒙古朱日和演習視頻,看到類似台灣總統府的模擬,震驚台灣社會,日前「彩虹4」在伊拉克武裝部隊的使用中摧毀了一個ISIS據點,幫助伊軍奪回拉馬迪市。用無人機執行暗殺任務向來是美軍的拿手絕活,現在大陸的無人機也毫不遜色,蔡英文怎能安枕?…
作者: 董佩芬 頁數: 80
國造武器這幾十年來已成為風潮,國軍透過中山科學研究院製造出許多優異的武器裝備,例如雄風系列的反艦飛彈。就國防而言,自製武器有其必要性也有風險,決策者在考慮國造某項裝備時,必須思考資金充裕與否、技術門檻如何、人才培訓及風險評估等。台灣過去曾在技術欠缺與資金有限的情形下進行武器研發,過程中美國始終扮演技術顧問的腳色,先後製造出IDF戰機、成功級巡防艦等。 依照目前台海的水面及水下兵力而言,兩岸的海軍實力差距甚遠,拋開大陸解放軍整體戰力不談,光是東海與南海艦隊的總兵力,就已超越台灣海軍全部,軍艦的數量及水下兵力就更不用說。根據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海軍事務小組推估,目前解放軍潛艦數量約在66至75艘之間,2020年數量有可能增加到69至78艘,相形之下,台灣只有兩艘劍龍級潛艦具備作戰與訓練能力,除了要應付海軍日常的訓練任務外,平日的戰備任務早已讓兩艘潛艦的官兵覺得負荷太過沉重。 誠然,不論在建軍或備戰上,國軍幾乎都無法與對岸相比,事實上也無需比較,原因在於中國大陸的國家戰略是全面性的、戰略性的、區域性的,國軍的任務則只要建立起「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力就足夠有餘。 依照目前台灣的造艦能力來看,敏感的紅區設備,像潛艦的戰鬥系統、通訊設備、聲納設備等裝備假如無法順利取得,即便台灣製造出一艘潛艦,也終將毫無戰力可言。美方在台灣潛艦國造議題上雖然支持,但會參與多少還是未知數。另外,美方並沒有建造柴電潛艦的技術,若願意協助台灣製造潛艦,還需從第三國轉移技術給台灣。再者,潛艦國造的資金所費不貲,以未來10-20年來看,海軍能否獲得足夠的研發製造資金也都屬未定之天。 當然,台灣也有一定的優勢。例如,除了台灣政府有決心、民間造船廠有意願,同時民間造船廠的自信心與相關的潛艦壓力殼技術也比以往大幅提升許多(富慶造船廠、台船等),至少潛艦的壓力殼、充電系統、操控系統與動力系統、潛艦校磁整磁等技術都是民間廠商可以掌握的。…
作者: 宋磊 頁數: 81
中國歷代兵役制度多元且體系完善,而台灣現在剛從幾十年來的徵兵制轉為募兵制,但成效並不顯著,變數仍多,國防部未來會如何調整,尚待觀察。 憲法第二章第二十條寫著「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義務」,說明國民在國家的保護下,享有國家所賦予的一切權利,同時也應擔負兵役義務去維護國家。這是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政府要如何將來自不同階層、職業、環境和教育水準而來服役的人,組成一支有效率、能作戰的部隊,端看政府是否具備完整的兵役制度。 歷代兵役制度完善 中國兵役制度可上溯至秦漢時代,秦代兵制,大致全國男丁每百人中,50人務農、50人當兵。漢代則一本秦制,實施全國徵兵,兵役年齡自23歲開始到56歲才可免役。秦漢時代能開拓疆土,自然與其兵役制度有關。 唐代採府兵制且「寓兵於農」,國家無事,府兵可以從事農耕,自給自足,有事則臨時命將,事畢兵歸其府,國家不必耗費大量預算養兵。晚唐時期因承平日久,府兵制日漸腐敗,乃有募兵舉措。宋明兩代是較弱的朝代,崇尚科舉,輕視武功,兵役制度紊亂,尤其是宋代,虛有募兵來的百萬雄師,卻毫無應戰能耐。…
作者: 鄧雪瑞 頁數: 82
這一條可稱為「今日台三線」的抗日古道,歷經清代的來往商旅及官軍的駐防。到了兩甲子前,更是日軍入侵時的要道,先民曾在此奮勇抵抗。 2016年端午節過後,正是學子高唱驪歌的時候。在嘉義中正大學的山腳下一大片的黃澄澄稻田點綴著綠,再晚些,稻子就成熟可以收割了。但座落其上的大馬路,車輛不斷狂飆著。這條從中正大學第二側門到南華大學的新路於2009年完工。因寬廣又筆直,在外住宿的學生不必再像他們的學長姐那樣,受通學之苦,也不用擔心車子滑落到鳳梨園。而原先往來兩大學間由麻園寮莊到山子腳莊的舊路,遂回復它原來平靜的模樣。 這一條舊路聯絡了斗六到嘉義之間的鄉鎮、村莊,猶如今天的台三線(俗稱內山公路的城際公路)。它最早出現在1904年的地圖上,再根據今日從中正大學第二側門往大學路的中正駕訓班前的舊路旁,原有一株超過300年的老榕樹,可推斷這條舊路已有數百年歷史。其中,走過此舊路的,如200餘年前奉命勦平林爽文民變的清朝官軍,及近120年前日軍及義軍在這條舊路沿線的數次攻防等。也因為這抗日的兵禍,造成原中正、南華大學校地,成為當時無人敢認領的地,故稱此舊路為抗日古道一點也不為過。 製糖業出身的抗日義首 美麗的中正和南華大學校園,原來大部分是放牛的牛埔地,這是古時製糖業需要大量的牛隻所致。因為從雲林的古坑,往南一直到中正大學,大都屬於由東緩降的紅土台地,適合種植甘蔗,種出的甘蔗甜度甚高。故這一帶皆以製糖業為主。今天由新路跨越三疊溪的瑞豐橋橋頭前(中正大學方向),可發現位在抗日古道上的溪底廍壽天宮,溪底廍這個村落,指的便是百年前在三疊溪的溪埔地開設糖廍製糖的地方。據說該地曾出土壓榨甘蔗的石輪,已轉移給中正大學收藏。…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84
恕我直言,妳就職一個月所表現的「疏遠大陸」、「親日本、友美國」,我以為很不適當。「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有以下幾點建言,僅供參考。 一要甩掉包袱,不再受獨派宰制。首先要丟棄李登輝的枷鎖和不良影響。哪有一個國家元首會一再說「釣魚台是日本的」,出賣自己的國土?再來是不要被陳水扁所累。一個貪污重犯能保外就醫,已經比其他罪犯的待遇特殊了許多,他不虛心檢討,還來台北造勢,想得到平反,弄得全台風風雨雨,妳作何感想? 二要有做大事的雄心大志。法國拿破崙能在國家危難之秋,挺身而出,率殘兵敗將,爬過阿爾卑斯山,打敗義大利,振奮全國民心士氣,因而被推舉為「法國皇帝」,這就是大作為,能人之不能變為可能。再就是滿清,原只是東北地區一個少數民族,居然能入山海關,打敗大明王朝,統治中國260年,最大貢獻應該歸功皇太極身邊的「莊妃大玉兒」。她足智多謀,運用「以漢制漢」策略,成功地在幕後促使其子順治、孫康熙,完成霸業。以上兩例皆為大作為的典範。 三要有自己的政治見解。我以為在大陸還沒有翻臉之前,妳應該釋出善意,承認「九二共識」,並主動要求與之談判。先機不可失,妳可以要求以平等地位與之談判,在談判桌上「當仁不讓」,爭利益、爭名分、爭地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總比向美日低頭陪笑臉好上千百倍。 (作者係退役教官)
作者: 杜德林 頁數: 88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