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NO. 31 │ 中美南海對峙白熱化

2016年3月|NO. 31 │ 中美南海對峙白熱化

馬森,筆名飛揚、牧者、樂牧、文也白。1932年出生於山東齊河,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巴黎大學漢學院博士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巴黎語言研究所、加拿大阿伯達、維多利亞、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台北藝術大學、成功大學、南華、佛光、東華等大學及香港嶺南大學。1980-81年曾赴中國南開、北京、山東、南京、復旦等校講學。在巴黎時創辦《歐洲雜誌》,並曾任台北《聯合文學》總編輯。退休後任成功大學人文與科技講座教授,受聘為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除學術著作外、馬森創作涵蓋小說、劇作、散文等。1970年代,短篇小說《孤絕》一出,成為現代主義的關鍵字。早期的《蒼蠅與蚊子》、《一碗涼粥》等劇作,表現當時西方社會荒謬主義和存在主義的觀念,1980年代提出「腳色式的人物」劇作理論、文學中「擬寫實主義」及「中國現代文學及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等觀點。在進入老年階段的現在,馬森開始著手寫回憶錄,書名大概是《漂流四海》。 歷經16年,馬森從「兩度西潮」觀點,寫成《世界華文新文學史》(2015年出版),首創以全球華文作家為範圍、「兩度西潮」為史軸,共3冊、108萬字。他強調,華文文學已不限兩岸文學,應像英美文學般視為全球文學,納入菲、馬等華文文學。2012年用「老人文化」的角度,解釋中國的傳統文化,寫成《中國文化的基層架構》一書。這些近期作品,除了是一生對文學熱烈追求的完整整理,也是對自身生命底層文化挖掘的禮讚。 問:您現定居在加拿大,請問您如何保持華文寫作的活動? 答:其實我很少參加外面的活動,寫作是個人的事情,早就養成了書寫的習慣,只要人頭腦還清楚,身體還能活動,就不會停止書寫。…
作者: 李宜芳 頁數: 54
據新華社報導,今年1月6日,中國政府徵用的兩架民航客機先後從海口美蘭機場起飛,經過近2小時的飛行,於10時21分、10時46分平穩降落在南沙永暑礁新建的機場,並於當日下午返回海口,試飛成功。永暑礁新建的機場位於中國南沙永暑礁上,是中國大陸目前最南端的一座機場。該報導同時指出,試飛活動引起美、日及周邊國家的關注,越南當局還公開表示抗議,因為3000米跑道也可起降戰機。基於此,中國外交部強調,有關活動完全是主權範圍內的事情,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眾所周知,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先民便從廣東的「徐聞、合浦」港口出發,前往南海活動,進行開發。由「徐聞、合浦」到南海各島皆有針路可達(相當於今天的交通圖),南海諸島的許多島嶼最早就是由中國先民發現、命名和開發的。據可靠史料記載,南海諸島在唐代就已列入中國的版圖。明代也將南海納入行政管轄,派官員去巡視。鄭和七下西洋,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巡視南海諸島,也就是今天國際法意義上的宣示主權。南海諸島中的許多島嶼就是由鄭和與其隨員首先發現、命名和開發的。 中國人在南海諸島活動的事實,不僅有大量的中國史料記載,而且也不乏外國史料供佐證。據加拿大《明報》2015年10月28日報導稱,英國商船在1637年抵達廣州。300多年以來,英國人留下大量航海記錄,其中包括穿越南中國海各島礁淺灘的航行記錄,這些記錄都顯示,只有中國漁民遍布南中國海各島礁。報導還引述1879年出版的英國皇家海軍檔案《中國海航行指南》(The China Sea…
作者: 鄭海麟 頁數: 58
2016年1月28日,正當南海風雲詭譎之際,馬英九總統以專機的方式,飛到國境之南的太平島,當天來回。事後,由軍聞社公布馬總統登島的照片,這給曾在離島服役過的筆者帶來心靈的震撼。據說,北宋文學家蘇東坡來到海南島最南端的海岸,遠眺浩瀚南海,題上「天涯海角」。900年後,中國陸地版圖最南端的地標已包括領海之南海諸島在內。今日,太平島上不但有機場,也有去年12月12日完工的碼頭,從此貨輪與軍艦可以直接靠泊。 早期太平島四周環繞珊瑚礁且水淺,大型運補船艦無法靠近,物資補給只能靠膠筏在外海裝卸後再返回岸邊搬運,風浪大時危險性及困難度極高,可以想像島上官兵克難的情形。而筆者在宜蘭外海服役的龜山島也有類似的情況。 該島於夏天吹西南風時,需於龜尾的北岸接駁,但受限於一道長達一公里的礫石灘(鵝卵石),也須以膠筏往返接駁,並動用大量人力搬運,耗時費力。該島雖離本島僅9公里,但一遇到颱風季節,嚴重者,連續一兩周無補給,僅能靠軍用罐頭、乾糧和白米,並配上龜尾湖裡的魚用作餐點。當時島上傳聞,龜山島一旦遭敵人佔領之際,坑道上的火砲為避免對向本島,會有炸毀該軍事設施的命令。這就是孤島待援的困境吧! 另外,島上設有直升機停機坪,供長官視察時使用。拱蘭宮為島民唯一的信仰中心,原本是媽祖廟,後來改成拜觀音。是島上官兵的精神慰藉。建於1854年,可見自清朝時期就有台灣先民在此居住,位於南海的太平島也是如此。據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李金明教授的考證,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期,位於南沙群島北部的「鄭和群礁」(Tizard Bank…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60
1895年4月17日,中日甲午戰爭清廷被打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同年6月2日,首位台灣總督樺山資紀與清廷代表李經方,在基隆港海面日艦橫濱丸上,完成台澎的交割,日本從此展開對台灣50年零4個月的殖民統治,直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把台澎歸還中國為止。本文就日據時期的教育制度做個簡介。 國語學校和國語傳習所 日本統治台灣的首要目標是教育台灣人能夠讀、講、寫日本語文,以改造台灣人的精神文化。因此於1896年3月設立國語學校和國語傳習所。 國語學校設師範部、國語部和實業部三部。師範部以培育日本人(當時稱為內地人)和台灣人(稱為本島人)的公學校(小學)教員為目的。國語部以教育台灣人日語(稱為國語)為目標。實業部(於1907年廢止)是教授台灣人農業、電信及鐵路技術為目的。 國語傳習所係以教育台灣人日語,以準備訂定其在地方行政和從事教育工作為目的。這是初等教育,於1898年改稱為公學校。日本小孩念的是小學校,台灣人念的是公學校。台灣人的中等教育,則仍然由國語學校主辦,迨至1914年,台灣人發起文化運動,要求設立台灣人的中學,台灣總督府不得已,乃於1915年4月創設公立台中中學。其實,這個中學是由霧峰林家、板橋林家、基隆顏家等出資,其教學內容與國語學校大同小異,比日本本土的中學程度差很多。…
作者: 陳鵬仁 頁數: 63
日據時代的漢文及日文白話詩,大抵皆以寫實主義為主幹,除台灣本土的景物及生活抒寫外,其中反帝反殖民的詩篇,反映著二○至三○年代全球左翼的視野,並與台灣本土的現實相結合。然而,就在這以寫實主義為骨幹的台灣白話詩的主流裏,在1933至1939年間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前衛詩風的日語的「風車」詩社。 「風車」詩社可說是台灣最初的詩社,以楊熾昌(水蔭萍)為中心,包括李張瑞、林永修、丘英二等主要成員,並發行《風車》詩刊。「風車」的主要成員都往往有留日的經驗,並與日本當時興起的現代派有所交往,導入了經日本《詩與詩論》集團「中介」的「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四季》集團「中介」的「象徵主義」(symbolism),以及高橋新吉等人「中介」的達達主義(dadaism)等現代詩潮。「風車」詩人的詩篇饒有象徵,超現實、達達的趣味,打破慣常秩序,追求知性及純粹性,營造情緒的氣氛,並相當程度地與本土的時代處境及風貌景物相連接,把台灣的白話詩首次推進前衛的詩風,加快了「白話詩」朝向「現代詩」發展的速度。 在「風車」詩人裏,其靈魂人物楊熾昌的詩風最為前衛與現代,也最為晦澀艱難。我在此對其傑作〈毀傷的街〉作詳細的解讀,已見此現代詩風及其對當時的本土與現實的結合: 1.明夜 由於蒼白的驚愕…
作者: 古添洪 頁數: 66
台灣從丙申年開始,國政全盤落入主張法理台獨且已實踐文化台獨多年的民進黨掌控中。台獨積20多年來,在社會上及高教、國教全面推行台獨史和台獨社會、文學的教育,已取得完全勝利的果實。 如果進行民意調查,已經超過半數以上的台灣公民,尤其是青年人,根本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只純粹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就是「台灣民族」。 蔡英文曾得意地宣稱「台獨是台灣青年的天然成份」。蔡氏狂妄無知,以為台獨的悖逆分裂運動是源自台灣人民的本性。這是對台灣的往聖先賢及廣大台灣人民的最大侮辱,但我們如改成「台獨已是多數台灣青年的被建構成份」,則差可如實。 台獨意識是人工產物    …
作者: 潘朝陽 頁數: 70
從李登輝執政時期開始,台灣出現了「去中國化」現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卻很少人察知,其實,在「去中國化」的背面,尚有另一與之並行的「親日」現象,如果說成「一邊去中國、一邊填日本」也不為過。這「親日」,揉合了「日本情結」、「日本因素」甚至「日本化」,總之,都跟日本產生密切聯繫。由1990年代最初單純的日本連續劇、歌曲、漫畫大量湧入台灣,迄今逐步醞釀起來的濃烈「親日」氣氛,已向台灣政治、社會、經濟各層面輻射,益發興盛。本文僅舉幾個大項以為代表。 政府整修日據建築 首先,台灣各級政府出資或補助興建、重建日據相關建築,或舉辦與日本文化相關活動,例如:八田與一銅像及紀念園區,該地現已成為台灣旅遊景點之一,也是部分台灣人讚頌日本殖民統治功績及崇拜日本人、沾染日本風宅邸的重要據點。台南市接續密集整修日據時代的台南縣(州)知事官邸、台鹽宿舍及庭園(台南市政府撥經費之外,內政部亦有補助)、林百貨(包括其頂樓的神社鳥居)。2013、14年台北市政府觀傳局分別在北投公園、大稻埕辦日本和服秀、浴衣秀活動。 台中市市長林佳龍2015年3月聲言要將台中公園內從前日本神社舊址倒下的鳥居重新豎立起來,「將之當成台中人心裡永遠的地標,以重拾城市的光榮感」。同年8月,柯文哲主持的台北市政府選日本「AV女優」波多野結衣當公益悠遊卡的封面等等,都是公家單位帶頭顯著的案例。 日本料理店數比中餐廳多…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72
近70年來,國民黨在台灣長期執政,讓不少中南部工農大眾感到受壓制。2000年三級貧戶阿扁第一次衝破舊政權,上台執政,讓不少台灣人以為等到了出頭天,可當家作主了。可惜阿扁變「壞子」,並走「辦不到就是辦不到」的台獨歪門邪道,終於失敗了。這次蔡英文贏得執政權,竟又被視為台灣人的「出頭天」。 我是70年前的台灣省公費生,到大陸就學時參加了愛國學生運動,上山打游擊,就是希望能幫助工農勞苦大眾當家作主,數十年來我始終關心台灣。恕我直言,我對蔡英文能不能保持台灣人「本色」,走向「出頭天」的光明正道,有不放心之處。 一因蔡女士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靠親日發達的富家女,與咱們絕大多數被奴役、被視為二等國民的台灣艱苦人「大不同」。她選前還專訪日本,不知和一心想復辟日本軍國主義的安倍,做了什麼「黑箱」交易? 二因她留學英國,滿腦子西式思維,死抱美、日反共反華勢力的大腿,心甘情願做外國人以台制華的戰略「棋子」。 三因她乃李扁20年「去中國化」的「操刀力士」,留下不良記錄,且將受「去中國化」教科書獨(毒)化的年輕一代,稱為「天然獨」,這非常不妥當。…
作者: 鄭堅 頁數: 76
李登輝1990年就任第八任總統後,就積極推動修憲,自1991年第一次修憲至其2000年卸任前,共進行了六次修憲,陳水扁在任內又進行了第七次修憲。七次修憲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次修憲(1991.4.22),第一屆國民大會通過10條憲法增修條文,主要內容為(1)明訂第二屆中央民代產生的方式、任期及選舉時間;(2)為因應廢止動員戡亂條款,賦予總統頒布緊急命令的職權;(3)以法律規定兩岸人民權利義務關係。 第二次修憲(1992.5.27),第二屆國民大會(1992-1996)通過憲法增修條文8條,主要內容為(1)總統、副總統改為直選,其選舉方式由總統於1995年5月20日起召集國民大會臨時會決定之;(2)明訂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職權;(3)直轄市市長及台灣省省長改由人民直接選舉。 第三次修憲(1994.7.27),將增修條文18條改為10條,主要內容為(1)總統選舉自1996年開始改為人民直接選舉;(2)總統任免人員無須經行政院長的副署。 第四次修憲(1997.7.18),第三屆國民大會(1996-2000)將增修條文增修為11條,主要內容為(1)總統任命行政院長,無需經立法院同意(即「取消閣揆同意權」);(2)總統咨詢立法院院長後,得宣告解散立法院;(3)立法院得對行政院長提出不信任案;(4)司法院長、副院長改由大法官兼任;(5)精簡省級政府組織(即「凍省」)。…
作者: 編輯部 頁數: 77
摘要:紅綠藍三方對「中華民國憲法」持有不同的政治態度。大陸不承認它,但卻有時捍衛它;國民黨維護它,但態度日益尷尬;民進黨不接受它,但卻依其上台執政。在如何面對「中華民國憲法」問題上,目前兩岸三方均採取了策略性、工具化處理方式。未來大陸是否有可能承認「中華民國憲法」?民進黨是否會接受「中華民國憲法」?以及未來統一後大陸可能會如何處理「中華民國憲法」?這些問題值得做前瞻性思考。 雖然中華民國憲法問題與中華民國問題有著緊密聯繫,卻是層次不同的兩個問題,具體說來,前者是後者所延伸或附帶的一個問題,但同時也有一定的獨立性,故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如何對中華民國憲法和法律體系進行定性和定位,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又一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現在兩岸關係沒有完全「解凍」,該問題尚未完全凸顯出來,但兩岸關係一旦邁向深水區,這個問題會驟然凸顯。大陸方面一直堅稱中華民國憲法已於1949年隨著中華民國被推翻而被廢除,所以從來不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仍然存在。但事實是,它在台灣一直發揮著法律效力,一直實實在在地規範著該地區的基本社會關係,是台灣地區制定其他法律法規所依據的法源。為此,馬英九說:「它(備註:指中華民國憲法)不僅建立了基本政治秩序,也體現了社會和文化價值體系。」1那麼,該如何來看待1949年以來所謂中華民國憲法的存廢問題?台灣方面堅持中華民國憲法仍然存在的政治意圖究竟何在?倘若大陸承認中華民國憲法仍然存在,會導致什麼樣的政治後果?未來統一後,大陸應遵循什麼樣的底線或原則來處理所謂中華民國憲法?諸如此類,均是在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中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問題。 一、圍繞中華民國憲法所衍生的問題與爭議 儘管兩岸現行憲法規定的領土和主權範圍是重疊的,兩岸政權實際管轄的領土都是同一個中國的領土。但是,兩岸之間以及台灣社會內部卻對中華民國憲法存在著不同、甚至對立的認定。…
作者: 王英津 頁數: 78
王心心,當代最重要的南管音樂家之一。1966年生於福建晉江縣,4歲開始學習南管,1992年定居於台灣, 2003年創辦心心南管樂坊,秉承南管當代傳唱使命,勇於突破傳統窠臼。重要作品如《葬花吟》《琵琶行》《昭君出塞》《胭脂扣》《霓裳羽衣》《聲聲慢》等等,演出聲情並茂,形象動人。曾獲大陸「通美盃」全國銀榜獎(1986),「福建南音廣播大選賽」第一名(1988),台灣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演唱獎(1995),且以《靜夜思》獲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 (2004)。  過農曆年前,兩岸著名的南管藝術家,同時也是「心心南管樂坊」創辦人王心心,為年逾80歲的父親王加和,在樂坊舉辦了一場專場表演。王心心說,「爸爸一直很想上台表演,可是如果認真安排他演出,他又會緊張。於是我就想這個場地應很適合給他老人家熱鬧一下。」為此,她親自下廚,準備了幾十人份的潤餅、焢煮一大鍋麵線湯及滷豆乾,感謝好朋友們的捧場。 音樂奇才的傳奇人生…
作者: 陳淑英 頁數: 82
若論音樂學習,有很長一段時間,台灣的家長和孩子們喜好將鋼琴或小提琴作為入門首選,很少將擊樂放在第一志願。多虧有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30年來,不斷透過演奏、教學、研究、推廣等工作,讓原本處在舞台邊緣的、冷門的樂種,蛻變成舞台上亮眼的發光體。朱團是台灣現代打擊樂發展的重要推手,每年的大型演出展現創意、融合東西,總是令樂迷引頸期盼。在春暖花開的3月,朱團將以深具舞台效果的《第五種擊聲》The Fifth Sound of Beats與愛樂者對話。…
作者: 陳淑英 頁數: 86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