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張健豐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張健豐

近400年來,糖業一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金雞母,也是文化之母。台糖文化協會一直努力保存糖業影響台灣的珍貴史料,希望為歷史留下記錄。嘉義大林新址的成立,無疑是建構糖業文化設施的重要契機。

20200780231

2019年12月21,在嘉義大林糖廠的原醫務室,舉行了「台灣糖業文化經貿發展協會」(簡稱台糖文化協會)新會址的開幕典禮。這個協會是由一群退休的台糖員工所組成,他們除了出版一系列相關糖業文化的書籍,並於2005年7月迎接從日本回鍋的SL357台糖老蒸汽火車。

大林糖廠的現況

大林糖廠的成立,折射出一段台灣先民的血淚史。清代時,這裡在發達的水圳灌溉下原為良田,但日據初期,日本製糖會社要在此設廠時,會社硬以廉價收買、變更為種甘蔗的農場,當地農民只能去當糖廠的傭工。

大林糖廠在1990年代停止壓榨甘蔗後,製糖用鐵道等設施被剷除殆盡。目前廠內利用特殊糖加工廠,生產冰糖、紅糖、黑糖等。農場的甘蔗則運至虎尾糖廠壓榨,同時也隸屬該廠管理。廠內的宿舍等建築被剷平後,建立了太陽能電站,並準備興建物流中心。而廠內的中山堂也面臨破舊的命運,育樂公園則雜草叢生,只有賣冰的福利社才吸引人潮,不免讓人唏噓該糖廠的靈魂何在?

糖業是台灣的文化之母

台灣糖業發展甚早,荷蘭據台期間即鼓勵人民種植甘蔗。自此,糖業成為台灣出口的主要產品。1901年新渡戶稻造提出一篇洋洋灑灑的「台灣糖業改良意見書」,讓新式糖業工廠逐漸取代舊式製糖廠。同年,三井財團在高雄橋頭成立台灣第一家新式的製糖工廠,便是「台糖」的濫觴。5年後,為改進製程增加產量,日本又派人到夏威夷考察當地的製糖技術,回到台灣後開始全面採用五分仔車(762公厘的軌距)運輸甘蔗和糖。1930年左右,台灣糖業經濟發展到最高峰,占台灣外銷出口值的一半,產糖量排名世界第三。

1935年台灣總督府舉辦「始政40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會場中的糖業館有以日文寫著「糖業是台灣的文化之母」的布置(見圖)。下方為三段式電動模型裝置區,構思新穎、布局巧妙。前景戴斗笠的農夫低頭假寐時,背景下方亮起,顯示前清舊式製糖的前景;農夫坐醒,顯示中段的新式糖廠;當農夫揚手做歡欣狀,則亮起最上方的現代化都市景觀。時任福建省主席的陳儀,曾率領官員來台參觀糖業館,後寫下《台灣考察報告》,記錄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可謂台灣史上的一大盛事。

台灣光復後,原來42所製糖工廠,其中有34所遭盟軍轟炸受損,僅存8所未受損害。當時擔任台灣行政長官的陳儀,為了實現「工廠不停工」的承諾,兩年間幾乎讓所有製糖工廠恢復生產。1946年台糖工廠復工後,陳儀給中央十萬噸糖,在當時發揮了保護台灣經濟穩定的作用。

1946年5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處長嚴家淦接收日產,成立台灣銀行並兼任董事長,發行台幣時,碰到大陸的法幣貶值,1945至1948年間物價飛漲,造成市場上一顆西瓜要價30萬。陳儀為了保護台灣,主張台幣不跟大陸的法幣掛鈎。當大陸派來四大國家銀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與全國煙酒稅局來台接收時,陳儀要他們返回大陸,條件是給10萬噸的糖來補償中央政府。因而當法幣在貶值時,台幣沒有一起貶值。

1949年7月,下野的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的身分訪問菲律賓,當時台灣沒有外匯,靠著台糖的外匯,蔣才能順利出國。

1952年至1963年間,台灣砂糖出口值始終占外銷品的第一位。1973年世界能源危機時,台灣正要進行十大建設,所賺取的外匯適時平衡了十大建設資金的缺口。台灣社會從農業逐漸轉型為工、商業,台糖功不可沒。

建議設置糖業文化園區

台糖在日據時代奠下現代化生產技術的基礎,使台灣變成日本政府眼中會生金蛋的金雞母。極盛時期,台糖五分仔車鐵道遍布全省,長度達3000公里,其中680公里作為客運之用,對台灣早期的交通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許多老一輩民眾依舊十分懷念當時搭乘五分仔車上學、上班的情形。

台糖的文史資料、糖鐵文物、製糖設備,隨著年代久遠,不是被拆除、就是已流失。台糖文化協會成員因此決定籌組協會,希望能有系統地保存文物、翻譯書籍、整補史料,藉由這些文物資料的統整,建構出350年來台灣糖業發展的完整圖像,為下一代留下見證。筆者建議協會不妨參照台北萬華利用原台北糖廠廠區成立「糖廍文化園區」的經驗,也建立一個糖業文化園區。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0
  • 標題: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