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降低「美保台」信心│柳金財
6月11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議上發表視頻講話,他表示在俄烏戰爭下,台灣要因應兩岸衝突,應盡可能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強調外交途徑應為「預防」方式,而非戰爭爆發後才開始。此可見恢復兩岸對話協商,方是規避兩岸戰爭之道。
美國總統拜登5月展開就任後首次亞洲行,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雙邊會談後的聯合記者會,強調台海和平的重要性。當場記者問及「若中國犯台,美國是否願意採取軍事介入」時,拜登表示「是的」,並稱「這是我們做出的承諾」,且美國會與其他國家併肩站在一起,確保中國不能在台灣使用武力。此引發國際及兩岸社會關注,認為這與美國既往採取「戰略模糊」的立場有明顯差異。
美國對台立場前後矛盾
稍後,國務卿布林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演說,闡述拜登政府的兩岸政策,再度強調美國對台政策並無改變;依然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美中三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美方不支持台獨,但希望兩岸和平解決爭端。其演說充滿不少相互衝突的論述,既說中國是未來全球唯一具有與美國競爭超級強權實力的國家;又稱美國雖不會尋求衝突或新冷戰,會避免新冷戰發生。美國不會試圖阻止中國成為國際強權,也不會阻止中國與其他國家發展經濟關係;但美國會捍衛國際法、協議、原則,以維持全球和平與安全。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協助烏克蘭,無論是軍事奧援、經濟貸款或人道援助一應俱全;並號召歐盟、北約及友好國家,運用國際多邊框架經濟制裁及金融封鎖俄羅斯,但美國及北約也同時宣稱不會出兵協防烏克蘭。美國想藉由「以烏制俄」、「以烏耗俄」的策略,自身不必陷入戰爭,又可達到削弱俄羅斯國力的目的。此種策略是否會援引至兩岸,藉「以台制中」、「以台耗中」,延滯中國發展機遇及和平崛起,引起議論。
拜登三度表示要軍事保台
拜登的「軍事保台說」介於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間,目的是想擺脫美國因從阿富汗撤兵,又未軍事介入俄烏戰爭,引起盟國對它軍事協防的質疑。但是,在拜登承諾願出兵保衛台灣後不久,白宮、國務院及國防部紛紛重申:美國對台政策未改變。事實上,拜登前後共有三次承諾願意防衛台灣,但美國政府每一次都制式地澄清美對中政策根本未變。
2021年10月,拜登第一次宣稱,美國會動用武力協防台灣,當時大部分台灣民眾對美挺台和會保護台灣,具有極高信心。許多戰略專家認為,美國雖在「形式上」持守「戰略模糊」,然「實質上」則是轉向「戰略清晰」;但也有專家認為,美國並未脫離「戰略模糊」的立場,因為美台間並未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也沒有建立軍事結盟關係。
根據《台灣關係法》,美國僅能提供台灣防衛武器,沒有義務防衛台灣。美國又將台灣排除在「印太經濟框架」外,顯示美國對台支持並非「毫無保留」。因此,美國維持「戰略模糊」,反而能夠彈性因應情勢變遷。
俄烏開戰後民意發生變化
從俄烏戰爭爆發後,過半數台灣民眾不再相信美國會出兵協防台灣,充其量只會比照對待烏克蘭一樣,提供武力奧援、人道援助及醫療資源,並像對待俄羅斯一樣,對中國發動經濟制裁、金融封鎖,迫使中國在國際社會更加邊緣化及孤立化。雖然民進黨當局宣稱「台美關係堅若磐石」,以證明其「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正確且必要,但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4月公布的調查顯示,20歲以上的民眾越來越不相信美國會出兵防衛台灣,反而希望台灣當局建構平衡的對外路線。
對比該基金會2021年10月針對前述議題的調查顯示,65%的受訪民眾認為「美國可能出兵協防台灣」,顯示相信美國會協防台灣者半年間驟降了30.5%,約600萬人。這種「烏克蘭效應」,讓民眾認識到台灣人民要單獨承擔並付出戰爭的代價。
民眾轉向「友美和中」戰略
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聯美抗中」、「抗中保台」戰略失去信心,而是認為台灣當局應該轉向「友美和中」的均衡戰略。
從台灣的角度來說,美國對台政策宣稱「堅若磐石」及力挺台灣,反而恐讓台灣陷入中美爭奪賽的漩渦中,台灣已不自覺被綁在美國印太戰略的戰車上,陷自身於霸權爭戰的風口浪尖,難以規避戰爭風險,甚至有可能從棋子角色淪為棄子。
從大陸的角度觀之,美國試圖「以台制中」、「以台拖華」、「以台耗中」,遏制中國發展的機遇,延緩國家完全統一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實踐,會嚴重影響中美關係。
從地緣政治及戰略角度的檢視,美國在歐洲組織北約,藉北約東擴欲吸納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從而使俄國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最終引爆俄烏戰爭;美國本身並不參戰,卻可「以烏拖俄」耗損俄羅斯國力。
同樣地,美國在東亞地區建構「北約版」印太戰略,不僅聯日以抗俄中,宣稱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同時拉攏台灣成為美國印太戰略成員,充當美國「以台制中」的戰略前沿角色。台灣必須自覺,勿淪為美中競爭超級強權的籌碼,方能維護台灣安全、避免「被戰爭」的風險。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柳金財
- pages: 54
- 標題: 俄烏戰爭降低「美保台」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