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碑林.以史鑑今│朱惠良

穿越碑林.以史鑑今│朱惠良

西安碑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開成石經》,在114塊青石碑上鐫刻的12部儒家重要典籍。《開成石經》於唐文宗開成2年(837)完成後,即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是繼漢《熹平石經》、魏《正始石經》之後又一部大型石刻經書,為學子抄錄校對經書的標準版本。

20221080852

《開成石經》自刻成至今,先後經歷了五代與北宋的三次搬移,宋徽宗崇寧2年(1103)在府城東南隅重建府學與文廟,《開成石經》與其他唐宋碑刻被移置該處,並進行修建與改造,此即今日「西安碑林」之所在地。《開成石經》的遷置過程等同於西安碑林的形成過程,故《開成石經》被視為「西安碑林」歷史的源頭。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在已有900餘年歷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將古建築群擴建為一座以收藏、研究與陳列歷代石刻為主的藝術博物館。館區由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館三部分組成,典藏文物一萬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百餘件。

館藏分碑石、墓誌、佛教造像、青銅器、古籍圖書與碑帖拓本等類,其中自漢代至今的碑石與墓誌4,000餘件,收藏數量居全國之冠,碑石陳列如林,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備,書法精品碑刻自漢以來之名家薈萃,例如篆書有宋代重刻傳為秦代李斯(前284-前208)《嶧山刻石》與唐代李揚冰(8世紀中期)《三墳記碑》﹔隸書有漢《曹全碑》與唐代史惟則(8世紀前期)《大智禪師碑》﹔楷書有唐代顏真卿(709-784)的《顏勤禮碑》與柳公權的(778-865)《玄秘塔碑》﹔行書有唐懷仁(7世紀中期)《集王三藏聖教序碑》與金代龍岩(12世紀後期)的《古柏行》﹔草書則有唐代張旭(約675-750)的《肚痛帖》(圖一)與懷素(737-799)的《大草千字文》等皆為馳名中外的書法瑰寶,是中國石刻書法藝術寶庫-「西安碑林」的代表作。

細讀碑刻以史鑑今

「西安碑林博物館」不僅是精彩的藝術博物館,更是一座豐富的史料庫,碑石內容含括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宗教與文化交流等領域,本節擬透過唐代《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徐浩(703-782)《不空和尚碑》、唐代《昭陵六駿》與《開成石經》等書法名碑與刻石,回顧中國的文化交流史、文物流失史以及教育史。

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

「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的稱謂,「景教」則是早期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傳入中國後的名稱。西元5世紀聶斯托利派被羅馬教廷斥為異端,備受排擠,於是轉向東方發展,唐太宗貞觀9年(635),最早來華的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傳教士阿羅本(7世紀前期)來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禮遇,後太宗准許其傳教士在長安城修建「大秦寺」以公開傳教。

景教傳入中國150年後,唐德宗建中2年(781)由波斯傳教士伊斯(8世紀後期)出資,在大秦寺中樹立詳細記述景教在中國流傳歷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圖二),此碑不僅提供了研究宗教史與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寶貴史料,更見證了大唐王朝對外來宗教的寬容與支持,以及對外國文化兼容並蓄的開闊胸懷,是研究中國古代宗教文化極具意義的重要史料。

20221080853

文化交流史-不空和尚碑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至唐代已發展出多個宗派,由「開元三大士」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與不空(705-774)所創立的「密宗」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不空和尚出身北天竺婆羅門族,是唐玄宗、肅宗與代宗三朝的灌頂國師,唐代宗大曆9年(774)圓寂,唐德宗建中2年(781)刻立《不空和尚碑》(圖三),由嚴郢(?-783)撰文,徐浩(703-782)書寫,記述密宗在華傳承過程、密宗教義及不空翻譯大乘經典之事蹟,不空弟子惠果(746-805)後將密宗教義傳給日本遣唐僧空海(774-835),空海將密宗教義帶回日本,後創立真言宗,此碑是了解密宗傳播、中印與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寶貴資料。

文物流失史-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貞觀10年(636)為紀念跟隨他征戰疆場的六匹戰馬而製作的大型浮雕石刻,六駿分別名為鬈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勤驃、青騅與颯露紫(圖四),最初置於唐太宗昭陵,1914年被盜,其中2匹最完整的颯露紫與拳毛騧流失海外,為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收藏。其餘4匹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石刻藝術館。

據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共有約1,70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流向29個國家的126家博物館。文物流失海外主要經由三個管道:(1)鴉片戰爭後列強從中國掠奪,如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焚燒圓明園與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2)來華外國人從中國巧取豪奪,如1899年的殷墟甲骨與1900年敦煌壁畫與經卷。(3)外國古董商勾結國內軍閥與奸商低價收購偷運出境,如《女史箴圖》、《帝后禮佛圖》與《昭陵二駿》等國寶文物,皆於列強侵華戰亂中流失,至今未歸。

中國大陸自1978年推動改革開放政策後國力漸強,百餘年前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除了美國,其餘七國:英、法、德、俄、日、奧、義的綜合國力如今均已落於中國之後,正所謂事在人為,國須自強,鴉片戰爭開戰182年後,列強侵略掠奪中國的百年國恥終得昭雪。

20221080854

教育史-開成石經

唐代《開成石經》為《尚書》、《周易》、《禮記》、《詩經》、《論語》、《孝經》與《春秋左氏傳》等12部經書(圖五),是中國學子必讀的教科書。中唐以前印刷術尚未發明,故自東漢開始,為避免學子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遂將經書刻碑立于國子監提供校對並永久保存。自東漢起,歷朝所刻石經有漢熹平、魏正始、唐開成、蜀、北宋、南宋與清,先後七次刻經,其中《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反觀台灣的教科書,在政黨輪替前,主政者已開始對教科書做蠶食式修改,例如「日據時期」改為「日治時期」、添加「認識台灣」與「同心圓理論」等。2019年更改訂「108年國中小高中社會領域新課綱」,其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史實被修改為「多元文化的台灣」、明鄭與清朝之統治被視為「外來政權」、「中法戰爭」改稱「清法戰爭」。中國史大幅刪減並列入「東亞史」,等於被異化為外國史,高一歷史課本中更納入「台灣地位未定論」內容,進而推衍出自二次大戰後,台灣不屬於中國一部分的結論。自1996至2022年間教科書被逐步修改,導致現今台灣主流民意傾向反中仇中,支持台獨。

20221080855

結語

建構於史實上的史觀方能可長可久,《開成石經》歷經唐、宋、元、明、清迄今已存在將近1200年,這些教科書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未被修改。台灣大多數人是由大陸移居的漢人,主流文化是中華文化,因此不論閩南、客家或原住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這些歷史事實是斷然改變不了的!

「西安碑林」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資產,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肩負認識它、了解它並保護它的責任!

西安碑林海峽兩岸臨書展將於今年9月3日至10月30日於中台世界博物館展出,除了兩岸專家自兩岸徵集之1,600餘件臨書作品中評選獲獎之101件作品外,更挑選10幅珍貴的全尺寸名碑拓本以饗觀眾,讀者朋友們何不抽空前往觀賞,來一次穿越碑林,以史鑑今之旅?!

(作者係國立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朱惠良
  • pages: 79
  • 標題: 穿越碑林.以史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