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憤其來有自、其去可期│張一飛
香港原本一件合法合理的修法事件,演變成反中、反抗港府的大型街頭事件,也成了國際關注的新聞。依筆者見,香港發生的抗爭應定位為民憤,港府必須謹慎小心處理,因為這攸關香港的前途,也攸關700多萬港人的福祉。
對香港事件媒體有很多報導及評論文章,其中分析香港經濟結構由房地產和金融上層精英把持,造成房地產價居世界之最,不僅使老百姓民生居住極度困難,也讓其他行業無法有利發展,導致香港貧富懸殊巨大。該問題是形成民憤的主要原因。
另有一說也有理有據,那就是修改引渡法觸動了香港外來勢力的神經,他們一直把香港作為犯罪天堂,享有最大的自由,而香港司法制度由英國建制,至今不少法官仍是英國人,法院判決經常偏向外人利益,而忽略港人的權利,尤其是中國的利益,這從法院通常重罰警察、輕判外籍人士可得到證明。這也縱容了民憤事件,使其擴大。
再者,香港外來的間諜人員猖狂其來有自,從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到回歸之後仍然如此,美、英駐港領事館人事龐大即是明證。引渡法延伸適用於中國大陸,對這些外國間諜而言,當然是有威脅的。加上近來美國發起美中貿易戰,這幫人想乘此機會用香港事件擴大反中情緒。而在香港最好被利用的就是容易衝動的年輕人。
另有評論直指,香港教育以英文為主,教材受英國殖民的影響。在歷史上,港人愛國之心絕不比任何地方的華人低,如果說當今香港青年不愛國,也只能怪罪於香港的國民教育欠佳,必須立即加以糾正。美國最以有言論自由而自豪,但美國對中小學教材一向嚴格審核,因此,「美國第一」在美國人心中自小就根深蒂固。
在香港民憤事件中,有很多年輕人參加,他們的憤怒來自何方?如是受到他人煽動,那煽動者是誰?後面的財源來自何處?目的為何?依筆者判斷,煽動的來源一是校園教育,二是媒體影響,兩者互相激盪。至於有組織的煽動者應該只是少數,港府必須把職業煽動者和憤怒的年輕人,分為兩個不同的群組來加以處理。
對於大多數年輕人,筆者建議港府應該用公開、親和、理性的溝通方法,來化解他們的不滿或憤怒。其中最好的方式,是讓有不同意見的年輕人站出來公開辯論,討論為什麼川普稱香港事件為「暴亂」;港人的真正訴求為何;香港若繼續鬧下去,對香港的前途及民眾有何影響等等。
學校開學在即,香港政府當務之急是敦促教育界,提供給年輕人公開辯論的平台,這不僅可化解年輕人的激憤心情,也是防範年輕人未來再產生民憤的最好方法。筆者相信,只要港府能迅速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香港民憤事件的快速解除指日可待!
(作者係美國專欄作家)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一飛
- pages: 62
- 標題: 香港民憤其來有自、其去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