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的前世今生│古蒙仁
大理市於1982年被中國政府列為第一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名列中國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主要是自古代以來,它即是雲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擁有長達500餘年的歷史和獨特的白族文化。
大理市位於雲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也是該州的首府。地處雲貴高原上的洱海壩子(盆地),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是雲南省第三大城市,滇西第一大城市。
「天龍八部」的大理國
6月下旬,正值酷暑的季節,我來到洱海壩子、海拔約2千公尺的高原地帶,洱海上吹著陣陣的南風,濱洱海的大理市地勢西高東低,年平均氣溫攝氏15度,冬暖夏涼,一年四季都能吸引旅客。
對喜歡武俠小說的遊客來說,大理市更容易滿足他們的想像,因為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背景大理古國即在這兒。他生前常來此地旅遊,晚年還曾想在這兒定居,大理市即拿著這個話題廣為宣傳。不過,隨著他在去年10月過世,這個願望終究落空了,但大理市還是被金庸的粉絲視為武林聖地,前來朝聖者絡繹不絕,我也算是其中之一吧。
大理古國並非虛構
大理古國並非武俠小說中虛構的情節,也不是金庸信口杜撰,而是歷史上明確的記載。因地處邊陲,種族多元,朝代更迭頻繁,充滿了戲劇張力,非常適合武俠小說的情節。金庸熟讀史書,想像力過人,筆下的故事和人物,看似有憑有據,讀來自然引人入勝。
話說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激發了漢武帝從西南方前往印度的想像空間,開始銳意經營西南邊疆。元封2年(西元前109年),他在大理地區設置葉榆縣,是中原王朝最早在雲南設縣的地區。東漢時隸屬於南中地區的永昌郡,三國時期諸葛亮設立蜀漢雲南郡,並成立南征軍。南北朝時先後屬河陽郡、西河郡,仍在天朝號令之下。
後來白族崛起,在洱海邊建築了許多城邑,秣馬厲兵,廣積糧草,勢力逐漸坐大。唐朝初年,洱海周邊逐漸形成六個部落,稱為六詔。唐高宗時,蒙舍詔以外的五詔都被吐蕃征服,脫離中原的版圖。
唐開元26年(737年),蒙舍詔首領皮邏閣兼併五詔,建立起南詔國,將都城從蒙舍搬遷到太和城,並以此為基地,繼續征服周邊地區,領土擴及雲南大部分土地。大有與中原分庭抗禮的態勢,引起唐朝戒心,決定出兵征服,以絕後患。
大理市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大唐天寶九年,唐朝先後三次派鮮于仲通、李宓率大軍攻打南詔國,南詔王與吐蕃結盟,奮力抵抗,唐軍三次都吃了敗仗,只能黯然退兵。唐大曆年間(779年),皮邏閣曾孫將都城遷至羊苴咩城,即今大理。
南詔國在大理統治時間長達160多年,後晉天福2年(937年),段思平取而代之,也於羊苴咩城定都建國,國號大理。段氏自稱是漢人後裔,立國後大力推行漢文化,並與南宋遣使通商。此段史實,即是金庸所著「天龍八部」的背景,小說中大理國武林世家鎮南王之子段譽,因不願學習武功而離家出走,後因得到武林祕笈,練成蓋世武功,下山之後闖蕩江湖的故事。
大理國歷經了300多年後,在13世紀被忽必烈親征所滅,元朝為便於統治,在押赤城(今昆明市)設置了雲南行省,同時設立大理路及太和縣,隸屬於雲南行省,從此雲南的行政中心,便由大理轉移到昆明。
13世紀末葉,明朝軍隊攻占大理,將大理路改為大理府,仍治太和縣,並築新的府城,即今大理古城。清代沿襲明制,大陸解放後設立大理市,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人口52萬,其中約三分之二是白族人。
五華樓是大理古城的地標
遊客來到大理,有三個必遊的景點,一是大理古城,二是蒼山,三是洱海。三者其實合而為一,形成一個山水合抱,形勢雄偉壯闊的觀光旅遊區。
大理古城曾為大理縣城,始建於明太祖洪武13年(1380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外有護城河,四座城門及二座城樓,形制完整,城廓巍峨。
城內街道為南北東西走向,是典型的棋盤式格局,大多民居建築仍保持歷史風貌。其中最著名的洋人街,正式名稱為護國路,是一條東西向的石板街,長達一公里,都是青石板舖面。原本清一色是青瓦屋面,十分古樸,兩側店家也以古董店、紮染店為主。但近年來為了吸引觀光客,匯集了許多酒吧、餐廳、咖啡館、畫廊,乃至夜店,入夜之後燈光如晝,已成了名副其實的不夜城。
其中有一座最突出的建築,名為五華樓,位於古城中心,是古代南詔王的國賓館,當時號稱「天下第一樓」。明朝初年曾毀於戰火,洪武年間易址重修大理古城時,將城中的鐘鼓樓改稱五華樓,如今仍是古城的地標。
我走進城門時,夕陽掛在城樓上,白日將盡,暮靄沈沈,有一種歷史的蒼桑感。可是,進城之後景象丕變,青石板的街道上遊客如織,好不熱鬧。不久華燈初上,店家的燈光紛紛亮起,夜店裡有歌手駐唱,音樂震耳欲聾,餐廳和咖啡廳座無虛席,洋人街上人潮洶湧,到了五華樓周邊更是寸步難行,整座大樓燈火通明,讓我見識了古城的魅力。
洱海、蒼山自然風貌佳
大理古城周邊,環繞著洱海和蒼山,是大自然獻給大理市的最佳禮物。洱海位於古城東方,是風光明媚的高原湖泊,形如人耳,故名洱海,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蒼山位於洱海之西,又稱點蒼山,因山石呈青灰色而得名,由19座山峰由北而南組成,每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沿著溪澗奔瀉而下,注入洱海,即為著名的十八溪。
蒼山巍峨壯闊,要徒步登山良非易事,晚近築有天龍索道,遊客搭乘纜車上山,便可觀賞洱海的天然美景。內有三島四洲,相映成輝。蒼山的青灰岩石內有瑰麗的紋路,是蒼山之魂,故名大理石。山頂終年積雪,白雪皚皚,遠望份外壯觀。
我搭乘纜車扶搖直上,彷如凌虛馭空,一望無際,蒼茫大地,盡在腳下,幻想在那白雲繚繞的深山幽谷,可有段譽修練武功的茅廬石室?「天龍八部」的武林世界確實引人遐想,至今恐仍有武俠迷想入山拜師習藝。
喜洲鎮是白族工商業搖籃
洱海西北岸還有一個歷史文化名鎮,那就是喜洲鎮,自古以來就是白族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也是白族工商業發展的搖籃。當地的民族風味濃郁,民居尤具特色,白族最好的建築群都聚集在這兒,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庭院格局。雕樑畫棟,斗拱重疊,翹角飛簷,充分表現出白族的建築之美。
為了發展觀光,嚴家民居於1992年推出民俗旅遊,即以精美的建築為號召,並有馬車搭載遊客前往參觀。古老的巷道則化身為文創市集,店家林立,攤商雲集,販售的都是手工藝品,展現了古鎮的創造活力。
紮染是白族傳統民間工藝的代表,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就學會染采紋秀,在盛唐時期紮染已成為民間的時尚,也是向帝王進獻的貢品。其花形圖案,多取材自動植物形象和歷代王公貴族的服飾,古樸雅致,淵遠流長,已被列入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遠古到現代,從蒼山到洱海,大理市的前世今生,就像一則古老悠遠的傳說,混和了些許的武林想像,令人流連徘徊其中,驚艷不已。
(作者係作家)
附加資訊
- 作者: 古蒙仁
- pages: 86
- 標題: 大理市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