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誤判往往造成大錯局│張一飛
近一兩年,美國有不少文章討論過去幾十年,美國對中的「迎合政策」(engagement policy)及其利弊,並推斷未來的走向。顯然美國從迎合政策得到不少紅利,美中聯手使蘇聯解體,把中國拉入美國主導的西方經濟體制,使全世界脫貧成績大大提升,亞洲半世紀沒有戰爭。這些都與迎合政策有關。但也有不少文章討論中國的快速崛起,構成對「美國第一」的威脅。甚而有人引用幾千年前的修昔底德推理(Thucydides Theory),而不相信人類當今的智慧比古雅典時要高,定能理智地解決大國之間的競爭。
筆者認為,美國的中國政策有從迎合到鎖定中國為競爭對手的跡象。認清對手並沒有錯,但化解競爭不該是強迫對手停止競爭,不該是動員盟國一齊摸黑打壓,更不該從經貿競爭走向軍備競賽。美國不去研究如何化競爭為互利的合作,了解互相的長短而做互補,就會由小的誤判釀成大的錯局。
孫子主張不戰而勝的道理,這與西方兩強必須對決的思維截然不同。美國應了解孫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那就是不但要用自己的思維做分析,更要用對方的思維做判斷。中國的崛起有因,人民多年窮困,有發奮圖強的心志,政府專注經濟,虛心學習,40年改革開放有了巨大成果,但無意稱霸全球。
最近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有很多關於中美問題的文章。譬如去年底,Sulmann Kahn發表了〈如何避免美中之間的戰爭〉(How to Avoid War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作者用1995-1996台海緊張情勢,1999年美國誤炸中國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館事件,2001年美國偵察機與中國巡邏機相撞,美機迫降海南島等三件事來述說誤判的危險。所幸,兩邊領導人理智處理,溝通機制又暢通,事件一一被化解。
該雜誌今年4月號又發表Andrew Small〈為何歐盟開始對中國強硬?〉(Why Europe is Getting Tough on China?)小先生是馬歇爾基金會亞洲問題研究員,在報告中引用了詳盡的資料,目的顯然是要促進美歐聯手對付中國。該目的的假設,是必須阻擋中國的競爭力,而且說美國帶頭聯合亞洲、印度、日本和歐盟國家對抗中國做得不夠好,美國以前不看重歐盟,以致造成很多中歐單邊關係。另外,作者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有極大偏見,要求美歐找出對抗的計畫。「一帶一路」的成果有目共睹,所以義大利會加入。
美歐在抗俄和中東問題上歷年來都是同盟,但在亞非國際關係上,因歷史、地緣、文化和經濟上有不同的背景,對國際事務的判斷也有不同的出發點和思路。小先生認為,美國應要求歐盟國家一起附和,是沒有道理的。歐洲大國與美國雖就中國在WTO的身分問題上投票一致,但是歐洲國家尤其小國對中國帶來的經濟衝擊持正面看法。
說到競爭問題,美歐大國都是過來人,中國有些領域確實已超過歐美,這必然會造成壓力,但也就是有這壓力,才推進了人類文明。歷史悠久的歐洲國家應當可以體會這種國家之間的競爭關係,並有勇氣面對!
(作者係中美論壇專欄專家)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一飛
- pages: 44
- 標題: 小的誤判往往造成大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