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海軍戰略演進簡史│宋磊
大陸海軍近20年的發展異常迅速,一方面是要符合國家的戰略目標,二方面則是為滿足日益抬頭的民族意識,最後則是要在亞太地區建立能與美軍較量的海軍部隊,無論如何,大陸海軍已是一支不容忽視的海上力量。
近岸防禦時期(1949-1979)
早年的大陸海軍,因預算及國家戰略政策因素,海軍的發展不被重視,當時在大陸領導人毛澤東的指示下,相繼成立北海、東海與南海三大艦隊,同時將海軍定位成陸軍的支援部隊,平時負責「近岸巡邏」,戰時協助「近岸殲敵」,原則上作戰範圍不超過40海浬,並以輕型兵力為主。在此發展的原則下,大陸海軍當年的船隻噸位普遍為小型化、輕型化,也造就海軍貫徹「游擊戰」的作戰模式。受限於早年國家建軍政策及科技水平,大陸海軍實力欠佳,是三軍當中戰力最為薄弱的軍種。
近海防禦時期(1980-2012)
然而,1980年代以後,大陸因經濟上的改革開放,對於海上運補的安全需求大幅提高,對外受到「海洋公約法」的影響,對內海軍當時的建軍原則受到海軍司令劉華清的影響,特別提倡建立「現代化海軍」,不但從早年的近岸防禦衍生到近海防禦,更認為未來的海軍的作戰範圍將擴及到「第一島鏈」所有海域,包括:黃海、東海、台灣海峽、南海等,在軍艦的政策中,90年代相繼完成「旅大Ⅱ型」與「Ⅲ型驅逐艦」,「旅滬級」、「旅海級」驅逐艦,「江滬Ⅱ型」改良護衛艦,「江滬Ⅲ型」與「江衛級」巡防艦等建案。
這時期的大陸海軍船隻,在船隻設計上、武器設備上,仍優先採取西方國家的裝備,至於水下的潛艦部隊,則多數採用俄羅斯的核能/傳統動力設備來發展自身的潛艦,其中,最著名的自製柴電動力潛艦為「宋級」潛艦,為大陸海軍在柴電潛艦的設計上做出巨大貢獻。
此時期的大陸海軍,無論在戰略、戰術、噸位、武器性能等,都早已超過早年的發展水準,此時期的海軍不再以近岸防守為主,其任務從「協同」陸軍、空軍進行反制作戰,「改為」維護國家領土、海洋權益、海盜打擊、人道救援、外交訪問等為主。
此時期的海軍進行全面革新,整體實力上更有能力與美日海軍較量,成為海洋強權也是大陸海軍的發展主軸,新一代的海軍兵力更強調遠距作戰,不但先後在2012年成功改良大陸第一艘航母遼寧號,自製的001A航母也在2017年下水測試,海軍艦載機也陸續到位,大陸新一代的油彈補給艦亦相繼出爐,自製的002航母預計今年下水測試。雖然大陸海軍距離建構完整的遠洋海軍尚有一段距離,但過去30多年的建軍發展,已奠定大陸海軍往後朝向遠洋發展的實力基礎。
遠洋海軍時期(2012至今)
2012年中共18大會議明確指出,未來大陸要實現「中國夢」、「亞太夢」,其中,在海軍的發展上,除了持續建設現代化的海軍外,還將配合「一帶一路」的建設藍圖,特別是建立「海上絲綢之路」需要海軍的支持。
大陸為突破長年的「麻六甲海峽困境」,將在位於南亞的孟加拉、緬甸、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到非洲的吉布地、尼日、安哥拉與賴比瑞亞等國,鋪建海上絲路。海軍部隊必須保護航行於此的貨運船隻,其中能源的運輸,尤其大陸對石油、天然氣的需求持續成長,海軍的任務也包括維護能源運輸路線上的安全與穩定,同時維護大陸在海外的海軍基地。
由此顯示,經濟上的需求亦刺激大陸海軍的成長,但國家戰略更是首要因素。由於地緣的關係,大陸海軍必須優先顧及第一島鏈、印度洋、非洲附近海域與北冰洋,再以大西洋與東太平洋為輔,面對亞太地區的美日海軍部隊,大陸為顧及主權及國家尊嚴,海軍朝向遠洋、船隻大型、電戰化已是發展趨勢,按照該政策的持續發展,全世界最終將會看見一支能與美軍抗衡的中國海軍航行於海上。
(作者係軍事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宋磊
- pages: 76
- 標題: 大陸海軍戰略演進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