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模式」│水秉和
許多人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具有中國特色」幾個字不甚了解,我的猜測是,當年小平同志發起改革開放時,左派勢力仍然相當强大,所以他在逐步引進資本主義時,給予了一個沒有人能批評的詞:「中國特色」。若實事求是的話,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名稱,應當是「具有資本主義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現在大陸學術界已公開肯定,中國模式是一個混合經濟體:社會主義爲主,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爲輔的經濟體系。
說中國特色暗指資本主義仍然是比較表面化的認知,其實,如果繼續挖掘,就會發現,「具有中國特色」的含義並不止於資本主義,它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對此,必須話說從頭。
探討中國往何處去?
從清末到民初,在受到列強近百年的蹂躪之後,有識之士開始討論應對之策,也就是「中國往何處去」這個大問題。他們提出了兩條道路,一是中體西用,一是全盤西化。在五四運動前後,中體西用的選項基本上已經被摒棄,剩下的就是全盤西化,而全盤西化那時已分為兩條道路,一條是走美國的自由主義,另一條是走蘇聯的共產主義。在這兩條道路的選擇上,前輩沒有訴諸於理性討論,而是訴諸於戰場上的對決。如果我們把日本軍國主義野蠻殘暴的噪音除掉,國共對決的結果是,共產主義贏了。
1949年,中國人用鮮血答覆了中國往何處去的問題,那就是:向蘇聯老大哥學習。
美式民主是從1776年開始實行的,它是根據當時歐洲知識界精英提出的理論,由新大陸上的精英,也就是被後人稱為「建國之父」的一批人(包括華盛頓、傑弗遜、亞當斯等七位)設計了一套可操作的系統(憲法、普選、三權分立、保障個人財產權、宗教自由、言論自由等),然後把這套系統落實在新大陸上。在落實的過程中,他們又做了許多修正,還打了一場慘烈的內戰,加強這個系統的可操作性。到今天,它已經操作了將近250年(雖然,由於國內目前的嚴重分裂,使它的操作性出現問題)。
另一方面,蘇聯的共產主義是1917年才付諸實施的,它落實的時間短,可操作性到底如何,能不能長期運作,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國之年,仍然是個未知數。所以,走蘇聯道路的風險很大。可是,如果我們設身處地來替當時的激進青年們著想,當他們讀到《共產黨宣言》時,那一定是熱血沸騰的,他們會相信,其中揭示的理想境界,不但是中國應當追求的,也是全人類都應當追求的目標。
蘇共主義操作失敗
老子說,「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旨哉斯言!這是人類的一個矛盾:智者必須為人類的前途做出規劃,而吃瓜群眾無可避免地會成為他們設計的美麗願景的祭品,或被實驗者。共產主義的理想境界說白了就是平均主義,但這是一個無法實際操作的概念。
老實說,這並不需要像海耶克那樣徹頭徹尾的自由主義者來告訴我們。大家都可以想到,如果我們想把一種物件平均分給一些人的時候,我們必須有權力這麼做。所以,要想平均分配某些產品,我們必須能夠確保有人能夠製造出這些產品,並且有權力分配這些產品。也就是說,為了能夠公平分配實物,社會上的權力分配就必然不平等,絕對分配權必然需要絕對控制權。但反過來,如果人人權力平等,那就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敗,強者必然得到更多的實物,弱者喝西北風,實物的分配就不可能平等。這個兩相排斥的情況告訴我們,共產主義缺乏可操作性。此地的敘述極端簡化,但是道理並不複雜,那就是:理論雖好,但無法落實。
毛澤東非常執著平均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他在這方面花了許多心思。據我的粗淺瞭解,他想用不斷革命的方式來達到權力平均和物質平均的目的,而這就導致了文革,使中國在他去世時陷入了全盤崩潰的危機。
物極必反,置之死地而後生,面對絕境,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政策。不能不說,這中間也帶有相當大的運氣成分。試想,如果沒有鄧小平呢?那中國的前途會如何?
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
在中共統治大陸的前30年裡,它實行的政策基本上是跟隨蘇聯的,雖然做出一些局部調整,主要政策包括計畫經濟、工業國營,發展重工業和農業集體化。毛澤東晚期甚至想要超越蘇聯,向共產主義的理想躍進。儘管他是天縱英明,可是他完全不瞭解西方社會科學裡所說的可操作性,他也不瞭解蘇聯的那一套並沒有經過長期驗證,是否可行是個未知數。
現實是,計畫經濟作為一個無所不包的制度,是不具備長期可操作性的。結果不但蘇聯走進死胡同,中國也同樣走進了死胡同。由於毛心急,中國陷入死胡同的時間還比蘇聯早了十多年。
萬幸的是,被趕出領導班子之後,小平同志有時間思考問題,而他知道中國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必須急轉彎,而且他仍然擁有足夠的魄力和威望,來從事這件艱巨無比的工作。
1978年11月,中共舉行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放棄階級鬥爭,改為以經濟發展為核心。大陸隨即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中既有迅速的生產力提升,也有為了打破計畫經濟而推行的雙軌制,帶來了普遍的腐化和通脹。對一個開始鬆動但依然貧困的社會,腐化和通脹構成了巨大危機。
也就在這段時間,整個1980年代,大陸思想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放,學生首次接觸到西方的經典政治書籍,也有大批青年到美國和歐洲留學。不論是在國內或國外,他們腦洞大開之後,產生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既然社會主義在中國失敗了,那麼,在全盤西化的兩條道路上就只剩下一條道路,那就是向西方學習,引進歐美的自由主義。
是在這個共識之下,加上國內的通脹加腐敗的社會環境,學運在大陸遍地開花,最後終於引爆了六四,而這幾乎打斷了中國向改革開放邁進的步伐。
中國決定走自己的道路
之所以會認為自由主義是中國唯一可以走的道路,那是因為年輕一代根本無法想象,中國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走自己的道路,而鄧小平悟出的道理就是,中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
什麼是自己的道路呢?那就是基本政治結構不變,實事求是地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的道路上,既然資本主義是成功的,那就引進資本主義,東亞四小龍的經驗是成功的,那就引進四小龍的經驗。引進不拘一格,全國各地都可以試點,進行它們自己選擇的模式,成功的就加以擴大,失敗的就拋棄。因為走自己的道路沒有模式可以照搬,所以它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
實質上,這條道路非常自然地引導出一個可能連鄧小平都沒有察覺的現實,那就是,它實際走上了原先被拋棄的「中體西用」道路。
「中體」不再是張之洞所說的「中學為體」,而是以中國傳統的政治結構為體,「西用」則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把西方的任何好東西都拿來用。那麼,什麼是中國的傳統政體呢?它當然不是西方自由主義定義下的民主政體,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體。
中國傳統政體分為二系統
簡單說,中國傳統政體分為兩大系統,一個是帝王世襲系統,另一個是選賢舉能的行政系統(官僚系統)。這是一種非常穩定的政治安排,但因為是世襲,皇帝可能殘暴、昏庸、年幼等而使朝政不修。皇位繼承也時常出現皇子之間、後宮、外戚與宦官等爭權與弄權的問題。
可是,它的優點在於,把政權的爭奪局限在一個非常小的圈子裡,不至於擴散到整個國家,所以國家內部沒有分裂勢力,官僚的治理能力得以保存。只有在外敵過於強大,或國家徹底衰敗,才會導致改朝換代。即使改朝換代、分合之後,大一統的局面仍然得以維持。相對而言,羅馬帝國消亡後,歐洲就分裂成無數小國,結盟殺伐,爭奪權力和爭奪地盤的事件從未停息。
中國的體制是打下天下的人坐天下,所以一旦坐天下,誰擁有政權就不再是問題,剩下的問題是如何治天下。自從漢朝的董仲舒獨尊儒家之後,治理天下也有了規範,那就是修齊治平、選拔賢能。帝王世襲制與精英官僚制的結合體,就是中國獨有的政治模式。該模式的特點是:它具備很強的連續性和治理能力。
長期的歷史驗證還告訴我們,它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而且,這種政治安排可以說是在中國人的血液中循環,想要全盤更換,那就是自找苦喫,可能導致滅亡。它是老式的中國模式,在這個老模式的框架裡注入了新內容,就是新的中國模式。
中共採取了新的中國模式
中國共產黨取代了帝王世襲制,基本上使權力鬥爭局限在黨內,縮小了鬥爭的範圍,而共產黨本身也是一個嚴格的精英體制,遠比一個皇室的控制更有效:它深入群眾,無遠弗届。國務院取代了過去的官僚系統,負責行政管理。兩個精英系統各司其職,有效互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到了當年孫中山提出的「迎頭趕上」,也即將做到毛澤東提出的「超英趕美」的後半。
為什麼中國模式能夠使中國迅速發展,在短短的40年中就趕超上來了呢?
第一,它是集體主義,能夠進行頂層設計,制定長期目標、集中力量、有序前進、照顧全面、鍥而不捨。第二,它縮小了權力鬥爭的範圍,鬥爭主要在黨內高層間進行,代價很低,不會造成整個社會分裂。第三,它專心致力於治理國家,政策有持續性,不像民主制,把社會上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消耗在不事生產的競選活動上,並且因之製造社會分裂,政策也因政黨輪換而左右搖擺等。第四,作為全民的政黨,它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它存在的目的是為全民服務,而不是為某些利益集團服務。第五,它徹底務實,向全世界吸收知識、人才和物資,並且有能力通盤調配資源,以達到最好的效果。第六,因為它制定目標,所以在發生偏離目標時會很快自我修正、調整,自我糾偏的能力特別強,遠超過需要更換政黨才能改變方向的民主制度。
中國模式會繼續演變
正是因為這個中國模式把權力問題在小範圍內解決,不像西方把龐大的精力放在爭奪權力上,所以,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福利等多方面,就能取得巨大成就。這是西方為什麼一定要在意識形態上,否定中國模式的根本原因。
中國模式還在繼續演變中。因為它在過去40年間不斷變化,使得西方學術界創造了幾十個不同的形容詞來描述中國模式。到底它會繼續演變成什麼形態,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如果它能夠堅持實事求是、不斷自我改進的作法,相信明天必然會更好。
中國模式是世界上少數堅持一黨治國的模式。鄧小平在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時,就把重點放在「放權讓利」上,現在看來,如何在一黨治國的基礎上,保障人民的個人權利,保證司法獨立,建立獨立的言論體系等,很可能是今後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水秉和
- pages: 70
- 標題: 什麼是「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