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短缺正在扼殺世界經濟│林建山

全球能源短缺正在扼殺世界經濟│林建山

全球能源短缺正引發世界級的能源危機,它將導致全面性通貨膨脹,引爆一場新的經濟風暴。

202110044

2021年第二季,全世界爆發能源緊缺風暴,關鍵原因有二:一是兩年來主要國家為抗疫封鎖所致,全球供應鏈斷鏈危機迄今未完全解除,供應鏈瓶頸導致大宗商品產銷短路,價格暴漲;二是新冠疫災的轉型變異,使主要能源產能缺口越發擴大,無法全面恢復常態供需應有的「臨界均衡」。

從全球現況來看,國際新增石油產能仍然遠低於新冠疫災之前的水準,更無法與2014年以前的景氣繁榮期相比;另一個關鍵性的變化是,美國拜登政府遲疑抗拒,加上頁岩油生產商不願在國際原油價格飆漲後立即開閘供應,導致美國石油產量遠遠低於Covid-19疫災之前的水準。

天然氣是最搞怪的能源

這一波新能源危機的關鍵性因素來自結構性供需錯配,這主要是疫災後經濟活動恢復,國際間對天然氣和石油衍生品需求大幅增加,但供應卻減少了。特別是OPEC+部長今年11月4日拒絕了美、日等國提議從12月追加增產原油的要求,而只繼續維持每個月增產40萬桶/天的方針不變;這當然更加惡化了新能源危機。

相對而言,天然氣的儲存條件要比石油更加嚴格,因此當嚴冬即將到臨之際,天然氣的儲備量也就更少了,這解釋了天然氣何以是今天全球價格漲幅最大的能源。不過,天然氣是生態轉型能源,卻不是清潔能源,只是燃燒時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燃燒煤炭清潔和高效些。

11月4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主席國英國,發布了關於已開發國家到2030年代、全球到2040年代必須廢除煤炭火力發電的聲明。

近年來,所有工業化國家都普遍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水準;而其中關係最大的電力生產組合中,煤炭的比重已經下降。但即便如此,當不出太陽或不颳風時,仍然需要備用能源。一旦沒有煤炭,也沒有大規模的水電或核電生產,天然氣就成為唯一的選項。台灣就正面臨這種困境。

對傳統能源生產投資不足

類似情形也同樣影響著國際天然氣的生產,而最新的變數在於歐洲天然氣主要供應來源國俄羅斯,最近幾個月來一直壓制產量,加上美國持續制裁、阻撓北溪二號輸氣管線通氣,大大限制了俄羅斯對歐洲天然氣的出口。首先出現天然氣短缺的是英國,即使價格已一口氣飆漲十倍,卻仍很難取得天然氣供應,同樣情況已擴及其他歐陸國家,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創紀錄。這可以說是過去七年來,國際能源產業對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生產投資不足所肇致的後果。

今年的極端氣候使能源危機進一步惡化,連帶妨礙煤炭的生產,也重創了各國水力發電的供給力,風力發電量銳減,天然氣需求激增;受害者是消費者和企業:消費者必須支付創紀錄的高電費,企業則被迫減量或裁員。

歐洲景氣可能先被拖垮

這波新能源危機正全面遏制了與景氣復甦有關的經濟活動:一旦主要國家結束封鎖,消費者勢必急於報復性消費,而能源價格上漲也將進一步拉高通貨膨脹率;這種螺旋式向上循環無處不在:歐元區通膨率突破3.4%,英國超過4%,美國消費者物價比2020年上漲了8%以上,俄羅斯通膨率也超過7%。

從今天「實體經濟(real economy)」遭受壓縮抑制而致頹退不振的態勢來看,全球化供應鏈在連續兩年歷經反覆的封鎖、禁制措施導致多元斷鏈狀況,加上製造與運籌物流的急遽波動,國際性庫存減少、運輸能力下降,勞動力脫離貨品物流產業,生產製造廠商對於何時恢復常態運營陷入猶豫不決,這些都壓縮了全球景氣復甦的動能。今天歐洲能源供給短缺加上能源價格攀升,已迫使歐洲鋼廠與化肥製造廠商全面削減產量。這種實體經濟部門的壓縮,可能會拖垮整體歐洲的經濟。

全球能源市場波動將擴大

未來全球能源市場波動性將加劇,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極端氣候變化或將長期伴隨人類社會。倫敦大學氣候學家Chris Rapley認為,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正出現本質性的變化,具體來說,地球的高速氣流(Jet Stream)變緩,但波動性卻在加劇。當高速氣流變緩且不穩定時,高壓系統和低壓系統的數量會增加,結果勢必導致無論是高溫乾旱(與高壓系統有關),或是洪水(與低壓系統有關),都會變得更加持久。

二是地緣政治對能源安全的影響。受新一波能源短缺的影響,主要區域經濟體對能源安全的要求將進一步提高,這會加劇能源保護主義的抬頭,從歷史來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往往也會使能源安全的摩擦加劇。

三是能源結構將迎來新一輪週期調整。能源危機將使主要經濟體重新體認到,傳統能源(石油與天然氣)對綠色能源轉型深具重要作用。未來對液態天然氣的投入或將加速,但又可能會造成未來3-4年全球液態天然氣產能或其他傳統能源的產能過剩,從而加大大宗商品的供需波動。加上全球對能源安全要求的提高及受極端氣候的影響,各國都可能會更加重視各自能源的均衡及糧食庫存的穩定機制。

多數專家不認為全球還會再發生「供給大幅增加」。隨著全球逐步擺脫新冠疫災後,唯一可能發生且必將發生的是全球性普遍的物價飆升。這也使得越來越多學者專家與企業領袖開始使用「經濟滯脹」,而非「經濟萎縮」,來描述當前的狀況。而「經濟滯脹」比「經濟萎縮」更難僅用財政貨幣政策來調適,因此主要國家央行的積極升息行動,恐怕將進一步遏制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建山
  • pages: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