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吳國禎

發現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吳國禎

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役遺址是2017年度全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8年夏,北京國家博物館展出部分出土文物。此遺址的發現不僅證實張獻忠的「江口沉銀」傳說,且更展示了明代中晚期政治、軍事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情況。

20180600823

江口戰役被證實屬實

 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位於四川眉州市彭山區的江口鎮岷江河道內。江口古鎮地勢險要,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1646年,明末農民首領張獻忠(1606-1647)率部從成都出發,沿岷江南下,行至江口,遭明朝參將楊展用火攻襲擊,船隻被焚,大量財物沉於江底。

此段戰役,雖然清朝彭遵泗在其編著的《蜀碧,楊展傳》中有記載:「(張獻忠)率眾八萬,蔽江南下。展起兵逆之,戰於彭山,分左右翼沖拒,別遣小船載火器以攻賊舟。兵交,風大作,賊舟火。展身先士卒,殪前鋒數人,賊崩敗,反走。江口兩岸逼仄,前後數千艘,首尾相銜,聚不能退。風烈火猛,勢若燎原。展急登岸促攻,槍銃弩矢,百道俱發,賊舟盡焚,士卒糜爛幾盡,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百,悉沉水底。」

此戰役歷代民間傳聞很廣,但因為正史上並無有關這場戰役的記載,包括是否有沉銀,具體的地點等,遂成為歷史的謎案。

明末政治腐敗,導致社會瓦解,農民揭竿而起。農民戰爭中,以李自成(1606—1645)和張獻忠率領的軍隊規模最大。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改元「大順」。

大西政權建立了各級機構,實施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大西政權建立後,與明朝的地方武裝發生過多次戰役。1646年,與楊展的江口之戰,就是其中一役。江口古戰場遺址出土了大批兵器,尤其是火器,為確認遺址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而大量的船釘和船具的發現,也說明了沉船的史實。

出土文物提供實物資料

江口古戰場遺址發現了上千件與大西政權相關的文物,為人們瞭解大西農民政權(包括明代地方藩王)和其軍事制度、經濟活動(包括大量的貨幣首飾和日常生活用具)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這些出土文物的時代,從明代中期延續至晚明,地域則北至河南,南至兩廣,西到四川,東到江西。這些出土文物不僅證明了江口戰役的真實性,也對瞭解明末清初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出土的明代冊封親王、世子、郡王及王妃的金冊、銀冊和金寶,涉及多個王府的文物,揭示了明代宗室的封藩制度和冊封禮儀。明代有著嚴格的宗室爵位制度,將皇子王孫分為八個等級,皇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之外的封郡王,由朝廷歲賜食祿,在地方設置王府,世襲爵位,享有特權。

明代對白銀採取先抑後揚的政策。明初,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中後期後,隨著賦役改革和「一條鞭法」的推行,白銀成為主要流通和稅收的貨幣。江口遺址發現的大量白銀,說明了明代中晚期白銀貨幣化的事實。此外,遺址還發現了大批刻有時間、地點、官員名的稅銀,地域涉及河南、湖廣、四川、江西、廣西、廣東。這些是明代中晚期徵稅制度的實證,也是張獻忠主要行軍路線的記錄。

出土的文物中,以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最為耀眼,是核心的文物。此印刻有「癸未年仲冬吉日造」(即崇禎16年,西元1643年),對考證遺址年代和狀況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此外,出土的「歲供王府」五十兩金錠(造於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是長沙府上供藩王的歲供黃金,為已知明代金錠中的最大錠型,存世稀少。此次還首次出土了木鞘,證實民間關於張獻忠「木鞘藏銀」的傳說,即將一根完整的木頭剖成兩半,中心刨空,裝入銀錠,便於運輸。

明朝晚期從盛至衰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有史學界以為,明神宗一朝是轉捩點。神宗前期在張居正(1525-1582)全面推行「一條鞭法」的改革下,出現了經濟振興,然而隨著張居正的去世,局面便迅速惡化。期間,固有如顧憲成(1550-1612)在東林書院(1604)講學 ,提倡士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及顧炎武(1613-1682)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警語,但整個官場極度腐化,難以回天。以後,內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外有清軍的入關,明朝便即滅亡了。

此次張獻忠的「江口沉銀」考古出土,對於我們瞭解那段歷史事實,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國禎
  • pages: 64
  • 標題: 發現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