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院的故事│薛中鼎
5月底,作者一時興起,搭了高鐵到嘉義的故宫南院一遊,結果是「載興而至,敗興而返」。故宮南院不僅凸顯了台灣當局胡搞亂搞的問題,而且,也反映出台灣如何從興盛走向衰敗。
故宮南院是台北故宮的分院。成立原因是為了要「平衡南北,文化均富」。2001年,由陳水扁總統與嘉義縣長陳明文共同拍板定案的,經過14年的折騰,終於2015年底開張啟用。
故宮南院缺失甚多
對參觀者來說説,一個博物館最重要的是博物館的館藏。我上午9點多到達南院大堂,只看到一群學生,沒有其他遊客,場面極為冷清。我問詢問台:「請問南院的鎮館之寶是什麼?」服務人員答「有滿清時期的雕刻象牙球」。我再問「滿清時期的工藝品是你們的鎮館之寶嗎?」服務人員說:「還有龍藏經」。
《龍藏經》是清朝康熙皇帝支持下,修造的清廷手抄本《大藏經》。中國有五千年文化,而故宮南院的鎮舘之寶,只是距今約300年滿清時期的象牙工藝品與手抄經文。如此這般的博物館,還能有什麼看頭?考慮後決定不入舘,以免看了難過。離開前,我與同伴逛了逛樓下的咖啡店與禮品店。店裡看不到一個客人,冷清到可用門可羅雀來形容。
之後我上網查了資料,知道故宮南院耗資80億新台幣,總面積約有70公頃,包括博物館區20公頃、園區50公頃。土地是徵用台糖之地,所以80億還不包含土地成本,或說南院是以極低的價格取得用地。
開館第一年的2016年參觀人數約148萬,去年參觀人數約97萬,減少了34%。今年是開館的第三年,情況更差,平均每月不到5萬人,最差時一天不到300人,非常悽慘,而台北故宮平均每天有12,000餘人入館。
故宮南院現已成為台灣最大、最昂貴的蚊子舘,但政府又計畫要再投入50億,來拯救這個蚊子舘。但我以為花再多錢,也難以讓南院起死回生。
南院有諸多根本性問題
據我觀察,故宮南院存在以下幾項根本性的問題。
(一)博物館的建築是這個博物館所展示的一個重要元素。故宮南院的建築昏黑難看。雖然舘方給了些冠冕堂皇的建築構思説說明,但以一般民眾看來,該館建築實在缺乏美感,無可欣賞之處。在主辦單位刻意「去中國化」的操弄下,其建築風格完全脫離了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美感元素,最終所呈現的,完全不見其文化涵義及其所引申出來的建築美感。
(二)傳統的中國林園中都有大樹,樹下有灌木花叢,林園中會有池塘,池塘邊種植柳樹,柳葉低垂,園中也會有亭台,饒富韻味,而池塘邊、亭台與樹下,會置有座椅供人休憩。但南院卻樹不成蔭,沒有花叢、沒有草坪,空禿禿一個人工水池,池中什麼都沒有。雖然在園裡有些裝置藝術品,譬如園中有一個類似美國萬聖節的金屬大南瓜,但這樣的裝置藝術品顯得不倫不類,十分突兀。簡言之,故宮南院偌大的園區就像是一個工廠遷移後留下的廢地,完全沒有景觀美感可言。
(三)南院的動線設計很不理想。在台北故宮,大型遊覽車與汽車可直接開到展廳門前放下客人。在南院卻需要從停車場走一大段路,才能來到展廳大堂。嘉義一般天氣炎熱,要長者或不便於行的遊客頂著烈日走這一大段路,實在很不方便。
「平衡南北、文化均富」?
基於以上觀察,我得到以下結論:南院展覽品太差,無法吸引對於參觀博物館有興趣的遊客;南院建築缺乏文化品質,無法吸引對於欣賞建築藝術有興趣的遊客;南院園區不具林園之美、花草之勝,無法吸引喜好欣賞林園景觀的遊客及追求浪漫氣氛的情侶們。故宮南院沒有美食與kuso,無法吸引喜好美食與熱鬧的遊客。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遊客才會到南院來參觀呢?我想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有好奇心的人,像我一樣,傻乎乎地去了南院,不可能再去第二次了。還有一種人就是中小學的學生們,他們在學校的安排下一起到南院拍照留念,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用力地叉開手指,擺個很誇張的V字,表示他們已成功征服南院。我想這也足以說明為什麼我去的當天,除了一群學生沒有其他客人,而南院會出現一天遊客不足300人的記錄。
不過,這趟南院之旅真正讓我感到悚然而驚的是,政府花了80億元,占用70公頃的大好土地,現在還要追加50億元,這些大手筆及無窮無盡的追加花費,是在追求「平衡南北,文化均富」嗎?還是這一切其實是以一個不着邊際的口號為藉口,在進行無底洞的分贓,並沒完沒了地浪費公帑?
相比下益覺台北故宮珍貴
去了趟故宮南院,才讓我警覺原來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從建築、選址到整體規劃都非常成功。當年陳誠退回王大閎的西洋式設計方案,堅持請黃寶瑜設計出具有中國傳統藝術美感的故宮建築,是多麼重要的決策,也讓台北故宮成為台灣的一個重要地標。在當年各方面條件都極為困窘的情況下,國民黨政府盡心盡力在外雙溪構建了一個世界級的故宮博物院,確實值得誇耀。
故宮南院是一個鮮明的案例,清楚說明了台灣如何從興盛走向衰敗。在政府胡搞瞎搞下,台灣恐怕終將步向民窮財盡,乃至枯竭而亡的不幸結局。
(作者係自由評論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薛中鼎
- pages: 86
- 標題: 故宮南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