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韓能,兩岸為何不能?│張一飛
4月底有兩件國際大事極受媒體關注。第一件是中印領導人習近平與莫迪,在武漢舉行了兩天非正式高層會面,雖無正式議題,但有六次互動安排,會後發表的談話也顯示,雙方都願意在戰略及經濟上加強合作。中印是天然近鄰,兩國都人口眾多,互相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
第二件是南北韓領袖文在寅和金正恩,4月27日在兩韓停戰線的板門店公開會面。這國際注目的「文金會」,與中印領導人互動同樣重要,但兩者不同的是,中印關係可以是中印領導人說了算,而兩韓關係,尤其是在朝鮮會不會棄核,兩韓能不能走向合作甚至統一的問題上,不完全能由兩韓領導人決定。
棄核問題除了北韓自身安全的考量外,相關國家包括美、中、俄、日及南韓,對棄核的考量不盡相同。棄核問題又與兩韓是否走上和平,有不可分的關係。
韓戰後,南韓受美援之利,經濟發展順利,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百姓不願意統一,主要是怕被北韓經濟拖累。相形之下,北韓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艱困,很怕與南韓相比,並擔心南韓的宣傳攻勢會對其政權造成威脅。不過,從北韓主動參與南韓主辦的冬奧運,又把時間調整為與南韓一樣,以及金正恩在40多天內兩度赴大陸見習近平,可見,北韓對外比以前有信心,對內也希望能改善人民的生活。
而北韓成功擁核後,突然可以登上國際舞台與美國對弈,這使得南韓感覺矮了一截,也反省到自己一直受制於美國,甚至在對日關係上,都得不到公平正義的待遇。
不過,「川金會」就算能如期舉行,也不會輕易達到棄核協議。因為中國雖主張朝鮮半島無核,但前提是美國也應從南韓撤軍,或至少除去薩德。這種立場,俄國必定同意,而日本則會反對。
兩韓領導人對話,難免會讓人想到兩岸關係。看來,台灣需要的是像文在寅一樣明大義,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個人和政黨利益之上的領導人。
台灣沒有韓戰和美國駐軍的包袱,大陸比北韓強千萬倍,政經改革有目共睹,如果南北韓能看出兩韓合作,擺脫美國控制的優點,台灣怎麼可能看不出兩岸合作走向統一的利益?
如果蔡英文不願變成蔡英雄,打開茅塞,那老百姓就得選出一個英雄來,不是嗎?文在寅是擺明的樣版!
(作者係《中美論壇》評論員及專欄作家)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一飛
- pages: 59
- 標題: 兩韓能,兩岸為何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