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遠征德國對抗美國科技霸凌│張之澤

台積電遠征德國對抗美國科技霸凌│張之澤

位於德國東部的薩克森邦(Sachsen)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曾是二戰時期被盟軍轟炸最密集的城市,重工業幾乎全毀,70年後卻被台積電列為歐洲設廠的首選。科技爭奪戰沒有結束,各國對美國的「反全球化進程」開始繞路,晶片「長征」愈走愈遠。

2022030158408325

1月9日,德國議員訪問團來台,包括國會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琪曼(Dr. M. Strack-Zimmermann)及自民黨副主席佛格(Johannes Vogel),重點是參觀新竹科學園區台積電總部,這是4個月內第3個國會訪團來到台灣。最早警覺到台灣晶片供應量不足的是德國經濟暨能源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他於2021年12月就致函經濟部,籲請台灣提高汽車產業晶片供給量。

德國奧迪汽車曾受晶片短缺的影響,有超過1萬名員工暫停工作;2022年第一季福斯集團在歐洲、北美和中國的工廠減產10萬輛;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公開表示,汽車產業供應鏈「既長又複雜」,當其他產業的晶片需求強勁時,汽車晶片很快就會呈現緊繃狀態。車用晶片其實占台積電的產量不到4%,但2022年的季成長卻超過20%,短時間內汽車產業電子供應鏈緊繃現象更加明顯。

2022年12月29日,台積電在南部科學園區晶圓18廠新建工程,舉行「3奈米量產暨擴廠典禮」,為晶圓廠上梁,也宣布3奈米製程以極高良率順利量產,同時也傳出,台積電最快將於2023年宣布德國建廠計畫。事實上,從德國新政府上任以來,台積電已派出二組團隊赴德考察。

歐盟不准美國企業壟斷市場

隨著台積電開始在日本和美國創設工廠,歐洲設廠的新聞言之鑿鑿,但為什麼是德勒斯登?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產業聚落相對較為完整集中;二是接近汽車衛星零件供應鏈;三是呼應歐盟補貼談判進展,四是支援蘋果等大客戶在歐洲市場的出貨,也是搶救美國在歐洲生意重大的一環。

烏俄戰爭開打之後,歐盟雖對俄羅斯背後支持的中國更加防範,但也對美國趁火打劫、介入歐盟事務不以為然。美國用科技卡住中國,歐盟看得心驚膽顫,對於美國科技的單極主義,開始採取更靈活、也更全面的應對之道,特別是對美國企業。

歐盟近年來揚言開罰蘋果公司上百億美元,用所謂《數碼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 DMA)強迫蘋果開發即時軟體App,為第三方開發商提供公平競爭環境,以改善消費者的生活數位能力,也找回區域競爭的制高點。簡單地說,蘋果無法在歐盟靠iOS作業軟體任意而行,歐盟確立美國公司也要遵守歐洲市場的競爭法則,不能用科技平台來壟斷市場。如果美國產品一定要用美國本土製造的晶片,同樣邏輯,蘋果怎會不了解未來歐洲也會用生產地點來開罰和圍堵?

蘋果把台積電拉進歐洲     

早一步把台積電拉進歐洲,正是蘋果提前布局的一環,正是美國企業對歐盟示好。蘋果曾於2021年宣布,計畫未來三年,在德國投資超過10億歐元,打造慕尼黑成為歐洲最大的晶片研發中心,而且2023年就有可能開放自家金雞母App Store,也就是允許手機從其他App商店,下載安裝歐盟地區第三方應用程式商店,例如允許用戶使用替代支付系統,或允許外部開發人員在其應用程式中安裝第三方支付系統。

蘋果的CEO庫克(Tim Cook)甚至透露歐洲也有晶片供應來源,等於幫台積電掀開底牌,但歐洲客戶只占台積電營收比例約6%,遠低於北美市場的65%,而且歐洲成本和勞工意識比美國強,要支援「客戶」在歐洲運轉,台積電將多麼「委屈」!

歐洲想繞過美國製造晶片

但歐盟看到美國對中國的科技禁運,晶片製造的長征必須繞過美國,台積電在歐盟設廠,將大幅提振歐盟的全球半導體地位。歐盟布魯塞爾當局2022年已批准規模430億歐元的補貼,吸引晶片製造商到歐洲,從德國、捷克,甚至有義大利媒體報導台灣曾與當地洽談設廠的可能性。

台積電要長征歐洲,材料補給除超過50種設備,包括微影和光刻機械,還有超過2千種的化學品與工業氣體等高科技原材料,如果想順利於2024年在歐盟動工,就必須在2023年加快腳步。

所幸歐洲車用電子晶圓廠早已在德勒斯德群聚,包括博世(Bosch)、恩智浦(NXP)、格芯(Global Foundries)、英飛凌(Infineon)等企業都在當地設了廠。一般業界預料,台積電會如同在日本熊本縣工廠的製程,從22奈米和28奈米做起。

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預估將於2030年成長至1兆美元,但建廠培訓需要時間,晶片製造商在2023年必須決定如何滿足擴增需求,台積電、英特爾及三星電子已承諾未來十年將投資至少3,800億美元,而歐盟必須在這一波增產中卡住位子。

歐盟合作的對象將是中國

歐盟要全面經濟復興,科技製造業絕對是重中之中,以歐盟相關補助政策草案至2030年來看,歐盟打的是一場長期戰,台積電的歐洲設廠計畫踏入規劃階段,而歐盟的合作對象絕不是美國,反而是市場深廣的中國大陸,才是未來歐盟創新產品和應用的出海口。

中國製造是全球化重要的核心力量,快速且大量的產品,讓商業世界充滿動能,台積電在上海、南京也都設廠,緊跟技術和市場的進程,也是過去十年重要的成長動力,主要還是大陸人才訓練快速,中國和歐盟的科技合作也一直穩定成長,現在美國走向單極,中歐更必須延長戰線。

歐洲本來是晶片沙漠,未來台積電在德勒斯登蓋廠,最大的挑戰仍是人才吃緊,2023年台積電將派遣500名工程師到美國,支持在亞利桑那州新建的工廠,另有上千人幫忙設立日本廠,人才吃緊是台積電在德國設廠即將面對的挑戰。

中國表面上被科技管制和圍堵晾在一邊,事實上,在歐盟和美國的科技競合上,中國占有關鍵位置。歐盟不願作美國科技的屬地,中國也是,當美國封鎖線愈拉愈高,科技的流動輸出就有賴更長久的平衡。從此角度來看,台積電走向歐洲代表歐亞大陸合作的新起點,未來華人在晶片產業上的活躍,也為歐盟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打開另一扇窗。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之澤
  • pages: 42
  • 標題: 台積電遠征德國對抗美國科技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