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通應以改善兩岸關係為志|柳金財
近期內陸委會人事更替,新任主委陳明通擅長學術立論及政治實務,長期扮演陳水扁及蔡英文智囊的角色。就此而論,陳明通出任陸委會主委是一張王牌,也顯示民進黨政府兩岸政策存在轉換變動、更為開放及友善的可能性。
自台灣政黨輪替後,大陸當局對台政策逐漸形成「硬更硬、軟更軟」的雙主軸策略,尤其是採取單邊主義作風,包括今年1月推出的M503航線、居民待遇措施及2月底的惠台31項措施等。
陳主委雖難以說服蔡英文當局接受「九二共識」及「一中原則」,從而恢復開啟兩岸協商;卻可以處理「操之在台」的政策領域,主動釋放善意,提出友善陸資、陸生、陸配、陸客及陸媒的優惠措施,藉此營造善意和解的根基。
避免重踩台獨激進路線
首先,要避免重踏激進台獨主義路線,淪為麻煩製造者。陳明通在涉台事務專業與關係網絡方面,比張小月嫻熟,這種關係資源是兩岸社會的共同資本,藉由關係網絡傳遞正確詮釋政策信息,可增加互信,避免誤解、誤判。
張小月曾提「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議」,足見兩岸當局至少在「兩岸關係非國與國關係」有共同的認知。
陳明通擔任副主委期間,適逢陳水扁執政初期提出「四不一沒有」、「兩岸政治統合論」、「未來一中」,之後歷經「一邊一國論」。2007年擔任主委,適逢陳水扁倡議台灣正常國家運動、公投制新憲、入聯公投,兩岸關係發展陷入惡性循環,甚至被美國視為「麻煩製造者」。
歷經曲折迂迴的政治實務經驗,陳明通應深刻認識到兩岸關係步步驚心,從而對蔡英文兩岸政策扮演「煞車」角色,防止激進路線對中間路線的掣肘,避免重蹈激進法理台獨路線。
兩岸統合與經濟社會融合
其次,應連結兩岸政治統合論,接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途徑。陳水扁的「統合論」希望藉由兩岸社會文化交流、經濟合作,達成政治統合目標。這與當前大陸當局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途徑,提出一代一線、居民待遇原則,給予台灣居民在投資、就學、就業、居住、社保、醫療同等待遇,有異曲同工之處。
這兩種說法皆涉及從經濟利益整合,培育文化認同及民族認同,最後轉換為政治認同,其政策思維邏輯頗為一致。
然陳水扁的政治統合論當時並未為大陸當局所肯定,甚至提出「聽其言、觀其行」說法。陳明通見證政治統合論轉換成「一邊一國論」,致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狀態的過程。對於31項大陸惠台措施的用意、企圖,陳明通亦應了然於心,故應避免過度標籤化及污名化作法,跳開「歷史路徑依賴」,避免重蹈覆轍。
對於大陸「軟更軟」的策略實施,台灣也必須有因應對策,應建構以「兩岸社會為本位」的對等互惠交流平台,將對岸民眾納入自身政策實施的標的,爭取對岸民眾的理解及諒解。
民進黨應在政策上釋善意
最後,應充分展現綠營全面執政治理兩岸關係的能力。張小月為國民黨政府體系培養出來的技術官僚,穩健而保守,並不具備扮演政策諮詢的功能。但陳明通是民進黨長期以來的兩岸政策智囊,熟悉大陸涉台研究單位與智庫,本身具備提出兩岸政策新論述的能力,也具有提出開創性、前瞻性的政策思維及行事風格。
陳明通的學術及實務,黨內無人出其右,若無法提出有效治理的兩岸政策,勢必面臨外界批評民進黨政府欠缺兩岸治理能力。
陸委會應在以下幾方面作為對大陸釋放善意的政策選擇:鬆綁陸資投資經營活動的管制,提高投資高科技產業、購置房地產、參與政府採購招標等方面的自由度,放寬申請案審查尺度;陸配取得身分證由6年縮短成4年;放寬限制陸生打工就業、證照考試、申請獎學金等「三限六不」規定;方便陸媒設立永久辦事處,並取得更大採訪自由度。
此外,有關後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審查,皆應在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範下處理,避免造成「兩國論」或「一邊一國論」定位,也有利於擴大兩岸當局互釋「最大善意」的基礎。
鑒於大陸當局對台政策反守為攻,積極營造「兩岸一家親」政治氛圍,民進黨當局也應積極主動改變防衛性思維,建立兩岸人民之間的親善關係,避免瀕臨戰爭邊緣的風險。
就此而論,31項惠台措施彰顯了大陸當局對台「軟更軟」的策略,已獲得多數台灣民眾的認同,有利於藉由經濟社會文化交流轉換為政治認同。在此情況下,台灣當局是否也應採取友陸或惠陸的政策抉擇,將大陸人民納入戰略結盟的群體呢?
台灣當局過去欠缺兩岸戰略思考,陳主委上台後,可以先從友善陸客、陸生、陸配及陸資著手,藉由惠陸措施,營造善意和解的政治基礎。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柳金財
- pages: 8
- 標題: 陳明通應以改善兩岸關係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