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惠台措施及修憲看大陸思維轉變|李鎨澂
大陸繞過「對等讓步」的邏輯,單方面對台開放優惠措施,是大陸對台思維的重大轉變。再加上政策一貫,台灣年輕人的國家認同有可能翻轉。
在二二八事件71周年當天,美國參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大陸國台辦則公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俗稱惠台31項),無疑是大陸當局針對華府與文化台獨局勢所提的針鋒相對措施。再聯繫大陸修憲讓國家主席不受兩任期的限制,可說大陸對台政策再一次有質與量的重大變化,並可長久執行。吾人或可用「超越建制,力爭台人;自信強大,政策延續」來說明。
超越建制,力爭台人
第一、超越建制:大陸原先想透過2013年簽署的服貿協議,由兩岸政府向對方逐次開放若干項目,也進一步洽談貨貿協議。服貿是基於「相互讓步開放」的對等設計,然而,大陸拋棄此一邏輯,超越既有建制,單方面直接向台灣居民開放生效,不再計較台灣是否讓步,這就讓民進黨政府失去阻擋的藉口。大陸不再受以往思維拘束或因「九二共識」而停滯,可說是近年大陸對台工作思想最重要的一次改變。
第二、力爭台人:例如營造業,在服貿協議裡,台灣並未開放大陸業者直接從事、或參與建築物的一般建築工作,大陸營造業只能與台灣業者合資,資本不得超過 12 %。而大陸原先要求台灣業者須與大陸專業機構合作,方可提出建築設計方案;現在則允許在大陸投資的台資企業用特許經營方式,參加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雖說尚須特許經營,還不是全面開放,但不再理會台灣不開放的限制,是很大的進步。
又例如筆譯與口譯,原先大陸只承諾台灣翻譯者在大陸提供臨時性的服務,而且台灣翻譯人員必須受僱於台灣翻譯業者(公司、合夥人或企業),每次停留大陸最多不得超過兩年。31項則開放台人參加翻譯專業資格考試,可在大陸公平執業,理論上不受停留不得超過兩年的限制。
因此,有稱這31項為「準國民待遇」者,意指雖非中國大陸國民,但可享受大陸國民的相同待遇。就31項看來,還不能說所有方面都已達到這種高度,但可預見大陸還會繼續開放。
惠台措施可翻轉青年認同
《遠見》3月14日的民調顯示,31項公布後,雖尚有42.1 %台人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不友善(比2008的37.9 % 還稍高),但有41.7 % 願赴大陸發展。最年輕的18-29歲所謂「天然獨」世代高達59.6 % 願赴大陸,而更有61.6 % 的年輕人,因31項增加了赴大陸的意願,是所有年齡層之冠。
當然,「最想去」並不代表就認同大陸、認同中國。但比起10年前的2008,50.8 % 的 18-29歲年輕人,認為大陸不友善;10年後的今天這個比例降到 39.8%,消長趨勢非常明顯。只要越來越多年輕人去大陸就學就業,認同自然就有機會翻轉,難怪蔡政府非常緊張,卻也束手無策,只能喊話公教人員若赴陸有觸法之虞,又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大陸「黨政軍機關」,做無限制擴充解釋,讓更多台人可能因赴大陸而觸犯法律。殊不知民進黨政府為叢逐雀、為淵驅魚,只要越多人評估赴陸值得,勢將掙脫台灣公教身分枷鎖而一去不回,遑論低薪絕望的年輕人。蔡政府這兩年的無能與失政,更推高了惠台31項爭取台人的效果。
第三、自信強大而且政策延續:單向優惠,不把蔡英文政府當對手,讓台灣民眾自行比較兩岸政績而用腳投票,這是習近平對台灣展現自信最大的一次表現。
黨政合一的集體領導
大陸修憲讓國家主席不受兩任的限制,客觀上,足以讓習近平對台政策保證延續。西方輿論冷嘲熱諷,台港甚至若干大陸人士有批評說是獨裁之兆。本文則認為,必須冷靜認識任期的意義,更不能以西方政治體制作為判斷的唯一標準。
美國的總統制是有連續兩任的限制(1947年入憲,1951年生效),但內閣制強調行政、立法合一,只要總理緊密控制政黨,就可連選連任。德國聯邦眾議院議員一任4年,艾德諾總理14年(1949-1963),柯爾16年(1982-1998),梅克爾滿12年(2005-2018),即將展開第4個任期。英國下院議員任期不超過5年,柴契爾則做了13年首相(1979-1992),布萊爾也做了13年(1997-2010)。這些領導人任期都在10年以上,卻並未受到批評。
本文認為,大陸政治體制自成類型,它是黨政合一的集體領導,以政績與問責來獲得執政正當性,與總統制或內閣制不同,更不能用冷戰二分法的民主、獨裁來論斷。
大陸修憲後仍是定期改選,有問責制度(修憲也引進監察制度),人心也不再容許終身執政,與西方最大差別在於換人不換黨。說大陸一黨領導可以,任意指稱獨裁恐與事實不符。近年大陸發展出一套治理超級大型國家的模式,保證政策一貫,這對人口面積遠超過英德法的中國大陸而言,其實最為重要。
綜觀31項措施與修憲,可說是大陸對台思維的重大轉變,也展現治理成績與自信。大陸今後的磁吸效力將有增無減,也會對台灣年輕人的認同感產生重大衝擊。
(作者係國家政策基金會特約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鎨澂
- pages: 28
- 標題: 從惠台措施及修憲看大陸思維轉變